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隨身剪輯 叁、心

  叁、心

  在修行的領域裏,「心」,一向被十分地重視。然而,心,指的是什幺呢?其實,心,是一個含義很廣的概括性稱呼:當我們說「心情愉快」,這是包含了情緒覺受,相當于五蘊中的「受」(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等五種不同性質的聚集。爲佛教經典中常見的名詞,是佛陀分析組成「人」的五大部份,也可以看作是人的另一個代名詞。請參考本《剪輯》第一一五條經文);當我們說「心思敏銳」,這是包含了思考判斷,相當于五蘊中的「想」;當我們說「心意堅強」,這是包含了行爲的意志力,相當于五蘊中的「行」。而這些心理活動,都是來自我們認識周遭事物後的反應,離不開五蘊中的「識」。所以可以說,「心」,概括了「受」、「想」、「行」、「識」等,四類非物質性的集合──四無色陰(「陰」與「蘊」相同,爲古代翻譯上之不同用字),在佛教經典中,有時也泛稱心、意、識。

  20.此心不可降伏,難得時宜,受諸苦報。是故,當分別心,當思惟心,善念諸善本。(增·七七)

  21.當修行一法,所謂無放逸行。雲何爲無放逸行?所謂護心也。雲何護心?常守護心有漏、有漏法。(增·六叁)

  22.心將(隨)世間去,心爲染著,心起自在。多聞聖弟子非心將去,非心染著,非心自在,不隨心自在,而心隨多聞聖弟子。(中·一七二)(心經)

  ※一顆染著的心,常常喜歡在六根與六塵所築起的花花世界裏,情不自禁地(心起自在)拈花惹草,無法自製(不可降伏),難得有隨順因緣的平靜(難得時宜),因而就得要常常受苦了。

  佛陀教導人們,應當去了解自己的心(當分別心,當思惟心),明白自己在想些什幺,做些什幺,進而約束自己的心,不要情不自禁地以自我爲中心,不要常常與煩惱(漏)爲伍。能夠這樣,也稱得上是不(無)放逸的修行人了。

  23.當善思惟,觀察于心。所以者何?

  長夜心爲貪欲所染,鎮恚、愚疑所染故。

  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

  譬如畫師,善治素地,具衆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雜·四四)

  ※不習慣經常注意作自我反省的心,是沒有辦法作自我觀察的。像這樣,對自己的行爲,就得不到適當的照顧與處理。少了自我觀察的心,就會常在貪、鎮、疑的威勢下,無力脫離,就像處在漫長的黑夜裏一樣。心,主導著衆生的氣質、行爲,甚至于長像。心,就像彩繪大地的高手,畫什幺像什幺。修行,就從觀察自己的心,知道自己在做什幺、想什幺起步吧!

  24.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

  猶如猕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雜·叁二七)

  25.不見一法疾于心者,無譬可喻,猶如猕猴,舍一取一。

  心不專定,前想、後想,所不同者,以方便法不可摸則(測)。

  心回轉疾,凡夫之人,不能觀察心意。

  是故,常當降伏心意,令趣(向)善道,亦當作是學。(增·五五)

  ※假如嘗試靜下心來,專心注意于數自己的呼吸,那幺,要不了多久,您就會明白,自己的心念,是多幺地不甘寂寞,想東想西的,難以專注,就像在樹枝間攀來攀去,動個不停的猴子。這就是凡夫衆生,心的習性了。所以,修行者應當常常透過自心的觀察,來訓練自己,使自己的心,能安靜下來,才能開展學習的腳步。

  26.種子者,譬取陰俱識。

  地界者,譬四識住。

  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爲四?于色、受、想、行中識住,攀緣色、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識于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色、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于色、受、想、行封滯,意生縛斷,攀緣斷,彼識無所住,不複生長增廣。(雜·八五)

  ※心,是這幺地活躍,因爲五蘊中的識蘊,是那幺地不甘寂寞,到處找機會攀緣),在色(物質的、生理的)、受、想、行等四蘊中活動。就像種子(比喻「識」),一旦落到土地上(比喻能提供「識」活動的四個地方;就是色、受、想、行等四蘊,即經文所說的「四取攀緣識住」),受到水份(比喻「貪」)的滋潤,就能發芽成長一樣。人們,是那幺地害怕一無所有(無我、無我所:《雜·五五》),無法像解脫的聖者一樣,讓「識」不再到處去攀緣,再加上不斷地以貪欲,灌溉滋潤,就是這樣,讓我們不知不覺地,一輩子活過一輩子。

  修行,也是在降伏這顆活躍的心,讓自己脫離「心隨境轉」的困境。

  27.愚疑無聞凡夫,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凡夫、聖人有何差別?

  愚疑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愁憂稱怨,心生狂亂。當于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所以者何?于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爲貪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鎮恚,爲鎮恚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爲疑使所使。爲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所系,終不離。雲何系?謂爲貪、恚、疑所系,爲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系。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爲樂受觸,不染欲樂故,于彼樂受,貪使不使;于苦觸受,不生鎮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疑使不使。于彼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系。于何不系?謂爲貪、恚、疑不系,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系。(雜·四六九)

  ※凡夫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解脫的聖者也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那幺凡夫和解脫的聖者,差別在哪裏呢?

  凡夫身受苦,心就起鎮,做鎮心的奴隸(鎮恚所使);身受樂,心就起貪,做貪心的奴隸(貪使所使);懵懵懂懂,不知苦、樂出現,以及消除的原因(集、滅、味、患、離),又成了愚疑的奴隸(疑使所使)。就像身上中了一支毒箭,緊接著,心中又中了第二支毒箭一樣。

  聖人可不一樣了,身受苦、樂,就止于身受苦、樂,深知苦、樂出現,以及消除的原因,心不受身的影響,不中第二支毒箭,不做貪、鎮、疑的奴隸。

  身、心的感受,個案對待,分開處理,是修行的重要綱領。

  28.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

  住四念處,我于所起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雜·五叁九)

  ※以四念處(請參考本《剪輯》第十五單元)的專注觀察,讓自己提高警覺。再透過因緣的思惟,可以緩和,甚至截斷因身苦而來的情緒幹擾。

  29.若眼識色,可愛、樂、念,可意,長養于欲,彼見已,喜樂、贊歎、系著住,心轉歡喜,深樂,貪愛,厄礙。歡喜、深樂、貪愛、厄礙者,是名第二住。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雜·二八七)

  ※「心轉歡喜、深樂、貪愛、厄礙」,正是內心,中了第二支毒箭的最佳寫照。經中又說,「不歡喜、深樂、貪愛、厄礙者,是名爲一一住」,這是眼覺知于色,而無色貪的聖者境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