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
第273期明覺 文:堪珠仁波切 開示 丹增桑默 恭譯
人各有自己的思想,心靈也一樣各自不同。而人的心靈是可以改變的,佛法修行正在於心靈的改變。
我們知道,母親都愛孩子,這是人之常情。若孩子病了,母親會帶他就醫。醫生診斷、治療,但心裏不會很在乎,他診症是收費的,不同於做母親的著緊。有些醫生還會爲孩子做進一步檢查,但隨之也有各種的收費。若是嚴重意外呢?醫生當然也會救治,但當中愛心的付出,則各有分別。其實人是有互相感受的能力,這是人性的一部份。我們有聽覺、視覺……等各種知覺,當知道有人陷於危殆――可能因爲打鬥或是出了意外,總之他快要死了,我們自然會感到難受。面對人命攸關,警察又未到,那人奄奄一息了,我們一定會著急地想「怎麼辦呢?」,對不對?
有個有趣的例子。有一部印度喜劇電影叫《Munna Bhai M.B.B.S.》(2003),是關於愛與慈悲的。故事說一個青年因爲父親要求而考上大學修讀M.B.B.S.(醫學學位),但他其實一點也不喜歡。電影裏男主角只是服從父親,只想取得學位,並非真心想要懸壺濟世。病人沒有選擇,病了就得找醫生;而醫生給予治療,沒有保證治愈的。故事裏,男主角完全無心上課,遇上院長或老師提問,一味只敷衍說「好」、「是」,很麻木。但在一次實習時,院長說「時間到了,下一位」,他卻想追問下去,因爲這次是真心想幫助病人。面對這情況,如有慈悲心,自然會想做點什麼能幫助別人。規矩是否就是對的呢?醫生爲了幫人,或者可以多追問,即使99% 都難以救活,但只要有一個病人能搶救過來,就很值得了。
另外,有些人心理出了問題,需要特別照顧。生活上的照顧還不夠,必須給予關懷,例如與他談話,甚至言語間逗弄他――這是與他玩遊戲。這些人當中,有部份人其實是很聰明的,他並不是身體有毛病,而是心理出現問題。怎樣對待他呢?較易的方法是,和他辯論又故意讓他贏,從而開始溝通。有些人雖是成年人,但他的心有如小孩子般,只是他的心迷失了。一個人如果長期缺乏關愛,他的壞脾性不會改,什麼也改不了,與人相處也可能失去分寸;若他開心,也許會要求更多,有些可能會亂來,以致最後可能要承受給關進監獄的後果。
人的心其實和動物一樣,人根本是動物,只是人較爲聰明。遠古時,數千萬年前,人像其他動物一樣,行爲很直接,對各種情境直接反應――別人打我,我就反擊,甚至殺了對方。隨著文明發展,人漸漸懂得互相關心、愛護,知道和平的重要。沒有人希望受傷害,人人都需要愛,追求快樂,這是人性。人與人之間必須要分享、聯系,從而學習和進步。佛法的修習沒有止境,學習分享,與他人聯系,也是要持續的。學佛,要學會慈悲,學習怎樣將佛法用上,而現在正是時候了。
例如,當有災難時――他方、遠方出大災禍了,我們得悉後,會有感受,會起悲心,但這通常很短暫,到了翌日,回到日常生活時,可能已將事情擱下了。可是,人是有責任的,對於別人的災難,不能說一句「無能爲力」,便放下不管了。誰知道什麼時候輪到自己大禍臨頭?你是否已准備好了呢?在遠方發生的,就說沒有什麼感覺嗎?這是在我們的世界上發生的,很有可能下次輪到自己身上―― 一定要作這樣的准備,事前就要想到有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對別人的困厄像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要分擔,要關心,這就是慈悲的體現。想想可做些什麼;慈心,不一定是直接的援助,同理心也很重要,不附帶別的目的,這是修慈心的起點。通常我們聞知他人的慘況,觸動之下會想幫忙,如一時幫不上,往往便算了,但不應該是這樣的;因爲感受很短暫,即時沒法幫忙的話,就會過去了。我們需要進一步設想,災難會一再發生,要感同身受,就像自己遇上一樣,想想如何幫助苦主,一定要這樣想。
「法」(Dharma),有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四大種),由此組成這個世界,而只要其中一種大壞,我們都不能生存。例如沒有風――空氣,我們會死掉;沒有火――溫暖,或者沒有水,總之缺了任何一種都生存不了。這世界是不會消失的,只是我們的生命會消失而已;這宇宙空間是常的,我們的生命才是無常!近年有人說地球要滅了,大約3年前有人說起來,說世界末日,會大爆炸……有些人指古老文明曾作這樣的曆史預言,說 2012年地球要毀滅。這世界以前早已存在,年複年,按西元的曆法數到現在是2011年,而有人指千年前的古老文明謂將有世界末日雲雲,也許古時科學家便已一直在數算著末日何時到臨;可是千年過去了,地球至今仍然存在。再看看近20年,或者說近100年以來,人類還一直互相打打殺殺,沒有學會改進。人類是到了現在才總算剛學著慈悲與愛,才剛開始有一點,這是第一個疑問:我想,人類文明經曆數千年了,不是應該有所進步嗎?爲什麼人類文明發展會滯後,到現在才開始稍稍學乖呢?這是一個問題。
人必須學會分擔、分享,這很重要。即使只對著一個人也一樣,即使只有你和我存在,也要關心對方,也要關心爲何災難會出現。據我看來,這地球、這山,都會毀滅,因爲人太有破壞力了。需要一條路,就把山也鑿去。像香港這個小島,「香港」是人給的名字,所有這一切面貌都是人弄出來的,這地方很小,所有建設都是人造的。千年以來,人類爲了自己的需要而驅逐其他動物――你到另一邊去,這邊是我們的!爲了自己的需要而肆意破壞環境,霸占土地。以前沒那麼厲害,如50年前,破壞速度比較慢;但現在卻破壞得很大、很快,因爲我們不在乎這地球,這自然,這山林,通通不在乎,予取予攜。人有這能力就不計後果地做了,我們就是這樣。這是沒慈心!對一切沒有感覺,只講自己需要,如要水,便隨意耗用水資源,絲毫不考慮到其他――離慈悲還遠得很!所以,首先應該對於一切環境、一切生命生起感受,對耳聞目睹的景況,對別人死活,先要關心,有感受;這之後,才是開始修慈心。
人類只一味破壞,用各種資源、物料蓋樓房,建得高高的,卻沒理會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現在自然災害來了,我們便要接受,這後果是我們自己有份造成的。災害出現了已不能改變過來,但人與人卻可分擔困憂,要知道下次很可能輪到自己受害。你要想想怎樣做,你是人,有能力和思想,可做些事。先由自己一個人開始,再兩個叁個的會漸漸多起來。你至少可分擔別人的痛苦。慈悲,不只是佛教的,那些外教教徒或者沒宗教信仰的人,同樣也有慈悲,同樣需要慈悲。我們學習佛法,在經藏裏頭,都有教導我們該怎樣修習慈悲。而非佛教徒者,也有很好心腸的人,他們一樣願意幫助他人,一樣會因爲幫人而高興。所不同者,是他們沒有「前提」(subject),他們可能出於好心而幫人,但沒有修習的前提。
我們有佛陀、上師的教導,但他們卻沒有,他們的善是不穩定的,時好時壞,易動搖。很多人都有好心,會幫人而不帶其他目的,像其他宗教或沒有宗教的人都會行善,並爲此而高興,因爲高興也許會再做善事;與人分憂,的確能令人有滿足感。但這像一杯半滿的水,五十五十――沒有保證的,可能下次便已不同了。我們修習就不能這樣,我們希望多做善事,學懂更多,做更多,一直做下去。別人不懂佛法,只憑一點善心來行善;我們學佛人,卻希望完善完美,會追求下去,是長期的無限的修習。那不是人們需要水就給予水,就當作完了,而是要再想怎樣繼續支援,讓他們長期都不缺水,並與佛法結緣。
慈善,不是做了便完了,其實需要繼續關注。像我那裏(印度南部西藏人難民區)的七號村,(2009年)曾因爲缺水而來求助於我。爲了解決水荒,我們購置設備開挖水井,以汲取地下水,又要鋪設水管、建水塔等,而數以千計的村民因此受惠。但他們需要的更是長期的照料,持續的關心。現在他們只有一口井,若幹涸的話就再沒有水了,整條村很多人都會沒水飲用,農作物也種不成。我知道他們的情況,每戶人種一點農作物來賺點收入,若沒水便連這也沒了。我們要對他人之苦要感同身受。
當時,我們爲村民做供水規劃,購買器材……一步步的實踐。那些設施送來之前一晚,我整晚都在爲村民祈請,一直到晚上1時還未休息。一些高地上供水更需要建水泵,還有20尺長的水管,買了一大批……完成工程後,若汲出水來,大家當然高興,但這是不能保證的,即使設備齊全了,也不一定就有水,讓人很擔心。到井挖好了,泵出來的水中摻雜有石頭,我們便知道是好現象(表示已到達深入地下的岩石層),直到很多水湧出來,才敢確定已找著水源,那時大家都非常高興。然而,這還是沒有保證的,還需要繼續抽汲很多個小時。那天從早到晚,一直弄到晚上9:30我才回去寺廟,但因爲擔心而整晚沒有睡。我感受到他們的壓力,他們的窘迫就像發生在我身上一樣。
最後工程完成了,地下水來了,解決了旱災。這完結了嗎?未完的。他們來求助,我讓他們得到水,我的責任似乎完成了,可以走了――但其實仍需要時常了解情況,關注他們,爲他們挂心。有困難就立即幫忙,不只是爲他們擔心,還要去規劃和實踐如何幫忙。像這供水計劃完成後,還要確定供水持續,確定他們曉得用那些機器和設備,還有誰來管理的問題,既不會浪費,又懂得保養等,一連串的問題都要解決。我還要關心水源會不會幹竭,以後供水是否穩定,若用水需求增加又如何……等。盡可能在問題出現前,就給予指導和幫忙,這個那個,都要長期的關注。
至於對非佛教徒來說,他們也會行善,當然也很好,但不一定是長期、持續的。真正的慈悲是需要持續的,我們要盡力去幫忙――「沒完沒了」!像前面說的那部電影,幫助人不是爲了名氣,有沒有名完全不重要,只要真正能幫人,生命就有意義。我們都還未成佛,在菩提道上努力修習,盡量行善。就算有時生氣了,也不是忘了慈悲。氣憤的情緒是長期的嗎?不是的。當一個人動氣時,可能是火熱的(hot),旁人都不敢惹他了;但過後,氣消了,就會由溫熱(warm)而漸變爲冷靜(cool),翌日甚至可能會笑。爲什麼?因爲我們是會變的,我們的心是會變的,能改變的,以上所說種種都是例子。
修習就是要能在心上作出改變,否則便毫無意義。沒法開發心靈的話,昨天、今天的我一點都不改變的話,那是沒有意思的。即使你因行善而得到名聲,或者去追慕有名氣的大師,一概都沒有用。最重要的是你學會改變自己,學會一點一點改變自己的心。人的名氣無論大小,心的素質才是最重要的;富也好,貧也好,心靈素質最重要。即使你其時未有機會付出和分享,你也要在心中保持著這素質,不需要別人來要求你,而是你自己一定要保持這顆心,完全無關外在的目的。當生命到了盡頭,擁有的名氣或其他一切,在老了或死了的時候,還不是人人都一樣?如果心地能保持,有錢沒錢也都是一樣的。你的心還在那裏,充滿自信,沒有人可拿走或抄去。像前面這電腦産品,人家可抄襲,但心靈是你的,沒有人可偷走,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如果一個人沒有學習慈心,對別人的苦難沒有感受,沒有用行動實踐慈悲,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一般人行善,做完就感到滿意,再要求他的話,會變成催請、勉強;然而,真正的慈悲,是在行善之後,還想再繼續做,做得更多。學佛人就是這樣不同,會想繼續幫下去,會想之後還可怎樣幫上忙――就是這樣了,否則,我也不知該是什麼了,我也不知何謂「慈悲」了。對嗎?
《慈悲(堪珠仁波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