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談叢 第五章 佛教文化藝術(八)變文寶卷

  (八)變文寶卷

  唐代寺院中盛行一種「俗講」、日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說:「當時長安有名的俗講法師,左街有海岸、禮虛、齊高、光影四人,右街有文溆及其他二人,其中文溆最有名。」趙璘《因話錄》說:「聽者填咽寺舍,瞻禮崇拜,呼爲和尚。教坊仿其聲調,以爲歌曲。」段文節《樂府雜錄》說:「其聲宛暢,感動裏人。」《盧氏雜說》(《太平廣記》卷二○四引)裏曾說:「唐文宗采文溆講聲爲曲子,號『文溆子』。」可見俗講是用說唱體的俗講話本,叫做「變文」;其自己編寫的說唱文字以演繹經中義理的,叫做「講經文」。至于將經中故事繪成圖畫的,叫做「變相」。講唱變文或講經文,也叫作「轉」。「轉變」時也可展開「變相」,使聽者易于了解,更受感動。敦煌寫經中的《降魔變文》,敘舍利弗降六師的故事,其卷子背後即畫有舍利弗與勞度差鬥聖的變相(此卷現藏法國巴黎博物館),每段圖畫都和變文相應。其後逐漸發展,俗講中也采納一些民間傳說和曆史故事,如《舜子變》、《伍子胥變》、《王昭君變》等。更後則此等俗講不限于俗講法師,而民間藝人也可以唱變文了。《全唐詩》載唐未吉師老《看蜀女轉昭君變》詩說:「檀口解知千載事,清詞堪歎九秋文。翠眉颦處楚邊月,畫卷開時塞外雲」。這就說明當時已有婦女用變相、變文合起來清唱王昭君故事的事實了。

  變文的唱詞,一般是七言爲主而間雜以叁言,也有少數間雜五言或六言的。說詞是散文白話,也有用當時流行的骈體文來描述人情、形容物態的。如《降魔變》、《維摩經變》等,文采極爲圓熟純煉,流利生動。往往從數十字經文而渲染誇張成爲千數百字,其體製的宏偉,描述的活潑,詞藻的絢麗,想像的豐富,誠可爲俗文學中的傑作。其中不少的作品包含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目蓮變文》顯出偉大的母子之愛,而描寫地獄的恐怖,正是以封建社會中階級壓迫的現實生活爲基礎的。這些作品在當時達到了鼓舞人民同黑暗現實作鬥爭的勇氣和信心。講唱變文或講經文,既是說唱體製,唱時似乎有音樂伴唱。變文唱詞中往往注有「平」、「側」、「斷」等字,可能是指唱時用平調、側調或斷調而言。變文也有只是散文體,有說無唱的,這大概不須音樂爲伴了。

  自宋真宗時(998一1020)明令禁止僧人講唱變文,其後這些變文的作品便逐漸失傳了。直到1900年在敦煌石室發現唐人寫經,變文才發現出來。現在《敦煌變文集》彙集敦煌經卷中所存的變文七十八篇,是研究變文的豐富資料。

  在宋代講唱變文既被禁止,同時禅宗又特別興盛,由于群衆對于這一文字的愛好,于是僧人講唱便以另一形態出現于瓦子的講說場中。這時有所謂「談經」的,有所謂「說诨」的,有所謂「說參請」的。吳自敏《夢梁錄》卷二十說:「談經老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者謂賓主參禅悟道事,又有說诨經者。」周密《武林舊事·諸色技藝人》條記:「說經、诨經,長嘯和尚以下十七人」。所謂「談經」等,當然是講唱變文的發展。可惜宋代這些作品今巳失傳,難以詳考了。

  再後便由談經、诨經發展成爲「寶卷」。也可以說「寶卷」是變文的嫡派子孫。現在通行的寶卷中以《香山寶卷》爲最古,是宋徽宗崇甯二年(1103)普明禅師作。但是宋時談經是否即以寶卷爲話本,還難以確定。此外有《銷釋真空寶卷》是講說《金剛經》的;《目蓮救母出地獄升天寶卷》,顯然是《目蓮變文》的發展。這兩種現存有元明人抄本,可見作品是很早的。然而寶卷文學卻遠不如唐時變文文學的恢宏絢爛。特別是明末會道門利用寶卷作爲宣傳工具,于是寶卷的內容就更加低落。降至清代,一般寶卷都是宣傳封建迷信,內容既極爲庸俗,文字也無足觀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