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窟
佛教建築有許多種類,石窟是其中最古的形式之一,在印度稱爲「石窟寺」。石窟本是佛教僧侶的住處,佛在世時就已經存在了。一般石窟寺是開鑿岩窟成一長方形,在入口的地方有門窗。石窟中間是僧侶集會的地方,兩邊是住房。後來發展成爲兩種形式:一種叫做「禮拜窟」,一種叫做「禅窟」。禮拜窟雕造佛像,供人瞻仰禮拜;禅窟主要是供比丘修禅居住的。禮拜窟有作前後兩室的,也有單獨一室的。其入口處有門,上面開窗采光。其平面有馬蹄形的、有方形的。內部裝飾有在石壁上雕鑿佛像,也有在中心石柱雕造佛龛、佛塔,也有在石窟四周作壁畫的。印度現存的佛教石窟以公元前一、二世紀至公元五世紀時所造的阿旃陀石窟重爲最著名。其建築、雕刻和壁畫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卷十一)中曾概括地把阿旃陀石窟的位置、建築、雕刻、民間傳說等生動地記述下來。這些記述現在已成爲記載印度阿旃陀石窟最寶貴的古代文獻。
從公元四世紀到八世紀之間,印度佛教的建築藝術向東傳播,我國西北,如新疆的庫車,甘肅的敦煌,山西的雲崗,河南的龍門,河北的南、北響堂山等地現存的古代石窟,就是首先吸取了印度石窟造型藝術而建造的。敦煌石窟是我國現存比較完整的石窟群之一,它自北魏曆隋唐五代宋元至清一千多年,共計開鑿一千多窟。北魏洞窟形式都是摹仿印度石窟的製度,前面入窟地方有一個「人」字形披間,是便于禮佛跪拜的前庭,窟的後半部有一個龛柱(中心柱),是爲禮拜時遵照印度習慣回旋巡禮用的。隋唐洞窟大約有兩種:一是沿用北魏的龛柱形式;一是中央平廣而叁面有籠壁的形式。後來建造增多,爲省工起見,把龛柱改成須彌座和屏風,別創一種洞窟的形式。
各時代石窟雕刻作品的鑒別,主要是從其面相、花紋、服裝等加以觀察。如六朝面相多是豐圓,後期較爲瘦長,唐代則是頰豐頤滿。衣紋最初用漢代傳統的陰線刻法,後來兼采用西域的凸起線條,更發展成爲直平階梯式的衣紋。服飾一般是采用印度的裝束,由單純而逐漸演變爲複雜。各個時代作品的這些特征,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創造天才。
在我國廣大土地上,從新疆的庫車、高昌,甘肅的敦煌、永靖,大同的雲崗,義縣的萬佛堂,洛陽的龍門,太原的天龍山,邯鄲的南、北響堂山,濟南的千佛崖,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峰,四川的廣元、大足到雲南的劍川,有一連串的石窟寺,分布在各個名勝地區,把我們的錦繡河山點綴得更爲雄偉和富麗。這些石窟的雕塑、壁畫等,是我國古代藝術家把傳統的藝術和外來的影響密切會合起來而創造的珍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所有雕塑和繪畫雖都以佛教故事作題材,但其中也有反映各個時代人間現實生活的情景,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寶貴資料。
在舊中國,由于政治腐敗,文化落後,民不聊生,帝國主義者趁機千方百計掠奪我國的文化遺産。因此,許多石窟裏的雕像、壁畫等也成爲他們竊取的對象。在許多石窟中,有些佛像的頭部被鑿下,有些壁畫被刮去,成爲他們國家博物館中的陳列品。我們今天到那些石窟寺(如山西天龍山,河北的南、北響堂山)去,到處見到斷頭折臂的雕像。這種摧殘我國文化的惡劣行爲,實在使我們痛恨不已;同時,更加激發我們盡心保護祖國文化遺産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