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祖庭
1.叁論宗祖庭
棲霞寺在江蘇南京東北四十裏攝山。劉宋明帝泰始中,處士明僧紹住此。時有法度自黃龍來,與僧紹交遊甚厚。僧紹殁後,舍宅爲法度造寺,稱棲霞精舍。僧紹子仲璋秉父遺志,于山崖雕無量壽佛並二菩薩像。梁時遼東人僧朗,善《叁論》及《華嚴》,來師事法度,稱爲叁論宗初祖。朗殁,弟子僧诠,诠弟子慧布繼住山寺。隋文帝于天下各州立舍利塔,此寺是其一。現有佛舍利塔,是五代時重修。基座及塔身雕飾精美。塔基上雕八相成道像。寺門外有唐高宗製《明征君碑》。
嘉祥寺在浙江紹興縣。叁論宗僧诠傳弟于法朗,朗傳吉藏,藏居此寺講學,世因稱之爲嘉祥大師。唐初吉藏入長安,其學說有所改變,世稱其學派爲新叁論宗。
2.天臺宗祖庭
天臺山在浙江天臺縣北叁裏。晉宋時名僧多在此山修習禅定。天臺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二祖慧思住湖南南嶽,叁祖智顗于陳太建七年(575)來居此山,大弘祖業。世因稱此學派爲天臺宗。山下國清寺是天臺宗根本道場。寺前崗上有九層磚塔,是隋代所建,宋代重修。寺門前有寶塔七座。山上真覺寺是智者塔院,祖殿中有六角智者大師真身寶塔。正面有龛,內奉大師像。拱壁間原雕大師生平事迹。山中壽院甚多,寶相寺是大師入滅處,有彌勒像及智者大師入滅塔。國清寺門前有唐天文家一行禅師墓塔。
王泉寺在湖北當陽縣玉泉山東南麓。智者大師,在此寺講《法華玄義》和《摩诃止觀》。今寺大殿前有隋大業十二年(616)造大鐵鍋及元代鑄钹鍾、鐵釜各二。寺左有觀音像碑,相傳是唐吳道子畫,碑高七尺。寺前隔溪有宋嘉佑六年(1061)建十叁級鐵塔,高一七·九米,形式優美。
延慶寺在浙江甯波市。北宋時中興天臺教觀的知禮于至道二年(996)居此,世稱之爲四明尊者。明永樂中列此寺爲天下諸宗名山的第二山。
3.慈恩宗祖庭
慈恩寺在陝西西安市。唐貞觀二十二年(648)高宗爲太子時,爲其母文德皇後建,所以名爲慈恩寺。寺極宏大,總有房舍一千八百九十七間。延玄奘爲上座,于寺西北立翻經院,玄奘在此譯經。弟子窺基秉承其學。玄奘卒後,窺基繼任此寺,所以世稱其學派爲慈恩宗。永徽叁年(652),玄奘仿西域製,造五級磚塔,高一百八十尺,面方一百四十尺,以安置梵箧,名曰「雁塔」(印度摩揭陀國昔有伽藍,住小乘僧,食叁淨肉,後時求叁淨肉不得,會有臺雁飛翔。有僧戲曰:「今日僧供不充,菩薩應知是時」。時有一雁應聲自墮而死。群僧慚愧,更不食叁淨肉。乃建塔埋之,名曰雁塔。見《大唐西域記》卷九)。武後長安中改建爲七級,其後屢經重修。原有四門楣尚是唐初原物,刻有佛像。塔外壁有褚遂良書《大唐聖教序》碑。
興教寺在陝西長安縣。寺有玄奘叁藏及其弟子窺基、圓測叁塔。玄奘塔在中央,南面五層,約高七十尺。塔後有唐劉轲撰《大唐叁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碑。窺基塔在玄奘塔東,面西;圓測塔在西,面東,皆叁層,高約十七尺。有《大慈恩寺基公塔銘)及《大唐西明寺大德圓測法師舍利塔銘》二碑。二塔初層中有木雕窺基及圓測像,皆宋代作品。今不存。
4.賢首宗祖庭
法順和尚塔在陝西西安市南樊川崗上,是賢首宗初祖法順和尚墓塔。
五臺山清涼寺賢首宗初祖法順,二祖智俨均住終南山至相寺。叁祖法藏,號賢首,世因稱其學派爲賢首宗。法藏殁後,澄觀私淑其學,住五臺山清涼寺,撰新譯《華嚴經疏》及《隨疏演義鈔》,以竟法藏未竟之志。世稱澄觀爲清涼大師。
草堂寺在陝西戶縣東南圭峰下,相傳是姚秦鸠摩羅什譯經之處。賢首宗五祖宗密居此,世稱宗密爲圭峰禅師。寺有鸠摩羅什塔。宗密葬于東小圭峰,有唐裴休撰並書圭峰禅師碑,今移置于草堂寺鼓樓內。
5.律宗祖庭
道宣律師塔在陝西長安終南山。印度的律學有五部不同:一、摩诃僧祇部《僧祇律》;二、薩婆多部《十誦律);叁、昙無德部《四分律);四、彌沙塞部《五分律》;五、迦葉遺部律:未傳漢地。姚秦以後,《十誦律》甚弘南北;《僧祇律》行于江南;元魏以後《四分律》大盛。入唐又分爲叁家:一、法砺住相州(今河南安陽)同光寺,著《四分律疏》,爲舊疏,稱爲相部宗。二、懷素住長安崇福寺東塔院,著《四分律疏》,爲新疏,稱爲東塔宗。叁、道宣住終南山豐德寺,著《四分律行事鈔》,稱爲南山宗。其後新舊二家失傳,南山一宗獨盛。
大明寺在江蘇揚州市。原名棲靈寺,唐稱大明寺,清改名法淨寺(1980年鑒真和尚像回國巡禮,恢複大明寺名——編者)。唐道宣的再傳弟子鑒真在此寺講律。後赴日本,大弘律學,開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先河。在日本奈良建唐招提寺,鑒真塔即在該寺後院。
寶華山隆昌寺在江蘇句容縣北七裏。元代律學廢絕,明末寂光居此寺,中興律宗,爲寶華第一世。其後讀體、德基、真義、常松、實泳、福聚相承,爲有清一代律宗根本道場。
6.真言宗祖庭
大興善寺在陝西西安市。唐天寶中師子國(今斯裏蘭卡)不空叁藏居此,屢設灌頂道場,建立了真言宗,並譯出衆經。寺有徐浩書不空叁藏碑。真言宗的傳承是以毗盧遮那爲初祖,普賢金剛薩埵爲第二祖,龍猛爲第叁祖,龍智爲第四祖,金剛智爲第五祖。金剛智于開元七年(719)來華,傳弟子不空爲第六祖。
青龍寺在陝西西安市,原唐長安城延興門內新昌坊。唐不空叁藏弟子惠果住此寺東塔院,世稱爲真言宗第七祖。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空海入唐求法,從惠果受灌頂,傳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並受傳法阿阇梨灌頂。回日本後,在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其後日本僧圓仁、圓載、圓珍、真如、宗睿先後入唐,皆在此寺受學真言宗法。此寺宋時己圯廢,今立碑其處以爲紀念(按:今于遺址建惠果空海紀念堂)。
7.淨土宗祖庭
東林寺在江西廬山西北麓。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刺史桓伊爲慧遠建。慧遠于山中立般若臺,安彌陀叁聖像,集道俗一百二十叁人立誓,期生西方極樂世界,號爲「蓮社」。宋時尊慧遠爲蓮社初祖。寺東崗石室中有八角覆缽形慧遠塔。塔右方有石造圓窦、藏骨室。宋元以來,淨土宗成立,奉慧遠爲淨土宗初祖。
玄中寺在山西交城縣西北二十裏石壁山中。元魏昙鸾在此依《十六觀經》修淨業,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唐初,道綽于玄中寺見昙鸾遺迹,因專修淨業,並教人念佛,用木槵子記數。善導從道綽學,後至長安教化道俗,一心持名念佛。宋人奉善導爲淨土宗二祖。在淨土法門的傳承上,昙鸾的功績是不可泯滅的。日本淨土宗亦尊此寺爲祖庭。
靈岩寺在蘇州靈岩山。原是春秋時吳王夫差館西施處,叫作「館娃宮」,梁天監中始建爲寺。其後爲禅寺,近代印光法師住此寺,改宗淨土,專修念佛法門。
8.禅宗祖庭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爲佛陀禅師建。菩提達摩來此,于寺凝修壁觀,建立了禅宗。曆代以來屢經重修。現存鼓樓仍是元大德六年(1302)原建築,柱石雕刻甚爲富麗。禅宗的傳承以達摩爲初祖。在少林寺西北二裏許有初祖庵,建于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題字。寺西南八裏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像。
匡救寺在河北成安縣。二祖慧可于此說法,相傳達摩爲二祖說法于此。
山谷寺在安徽潛山西北叁十裏叁祖山。有叁祖僧璨大師塔。宋黃庭堅居此寺,因自號山谷。
真覺寺在湖北黃梅東北二裏馮茂山上。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居此。禅宗至五祖始盛,門徒常過千人。世稱之爲東山法門。
南華寺在廣東韶關南六十裏處;原名寶林寺。禅宗六祖慧能開法于此,有六祖肉身塔,六祖真身猶存,供于六祖殿內。六祖以下分爲南嶽、青原二支。南嶽支下分出臨濟、沩仰二宗;青原支下分出曹洞、雲門、法眼叁宗。臨濟宗後又分爲黃龍、楊歧二派。楊歧下又有虎丘和大慧兩派。
沩仰宗
唐靈佑居沩山,佑弟子慧寂居仰山,共建立僞仰宗,但是流傳不廣,自晚唐以至宋初,約一百五十年便衰歇了。
沩山在湖南甯鄉縣。山頂爲廣野,平田千畝。古來住僧耕作,人稱「羅漢田」。山有密印寺,即靈佑所居。
仰山在江西宜春縣南八十裏。山有棲隱寺,宋時改名太平興國寺,慧寂于此大建法幢。
曹洞宗
唐良價住洞山,弟子本寂住曹山,共建立曹洞宗。
洞山在江西宜豐縣東北五十裏。山有普利院,唐大中年間,良價住此,世稱其禅風爲洞上禅風。
曹山在江西宜豐縣東北叁十裏,山有荷玉寺,木寂住此,大振洞上禅風。
天童山在浙江甯波。晉初創建寺宇,原名太白山,寺名天童。其後寺屢有興廢,唐代複興。宋建炎叁年(1129),正覺禅師住此,爲寺第十六世,于曹洞宗爲第十世,大振曹洞宗旨,立「默照禅」。寶慶元年(1225)如淨住持(曹洞宗第十叁世)此寺。日本道元入宋,從如淨受學,回國後建立日本的曹洞宗,即爲始祖。明代以此山爲天下禅宗五山的第二山。明成化中(1465一1487),有日本僧雪舟來此寺爲首座。雪舟善繪畫,名振藝壇。
雲門宗
大覺寺在廣東乳源縣北雲門山,原名光泰禅院。五代時文偃住此,大弘禅法,建立雲門宗。在北宋時極爲繁盛,南宋未便衰歇,流傳約二百年。
臨濟宗
臨濟禅師塔亦名「青塔」,在河北正定。正定城南二裏臨濟村有臨濟寺。唐義玄住此,建立臨濟宗。此寺于抗日戰爭時被毀,今唯存臨濟禅師塔。
黃龍山在江西甯州西南八十裏。山有永安寺,一名黃龍院。宋仁宗時慧南(臨濟宗八世)住此,大振禅風,建立黃龍派。
楊歧山在江西萍鄉縣北七十裏,是戰國時楊朱泣歧之處,寺名普通禅院。宋時方會(亦臨濟宗第八世,與慧南爲同門)住此,大弘道法,建立楊歧派。
虎丘靈岩寺在江蘇蘇州虎丘。春秋時吳王阖闾葬此。晉竺道生說法處。宋紹興四年(1134),臨濟宗楊歧第五世紹隆住此,建立虎丘派。
徑山在浙江余杭縣,寺名能仁興聖萬壽寺,簡稱徑山寺。宋紹興七年(1137),楊歧派第五世宗杲居此(與紹隆爲同門),立話頭禅,世稱大慧派(大慧是宗杲的封號)。
黃檗山在福建福清縣西二十裏,有寺名萬福寺,唐希運禅師(臨濟義玄之師)曾居此。明崇祯九年(1636)隱元隆琦住持此山,于清順治十一年(1654)渡日本,在日本宇治縣建萬福寺,創日本黃檗宗。
金山寺在江蘇鎮江。東晉元帝時創建。宋時以修水陸法會知名,一度爲雲門宗道場。蘇東坡相熟的佛印禅師(雲門宗第五世)住此,南宋以後便成爲臨濟宗的主要寺院。
法眼宗
清涼寺在江蘇南京城內。五代時文益居此,立法眼宗(法眼是文益的封號)。流傳大約百年,便衰歇了。
《法苑談叢 第四章 佛教的勝迹(二)祖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