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諸菩薩像
准提菩薩又名七俱胝佛母,又稱准提觀音,爲六觀音之一。其像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八臂、叁十二臂、八十四臂等不同,通常是十八臂。《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說:“應畫准提佛母像,身黃白色。結跏趺坐,坐蓮花上。身佩圓光,著輕縠,如十波羅蜜菩薩衣,上下皆作白色”。又雲:“其像面有叁目,有十八臂,上二手作說法相。右第二手作施無畏,第叁手執劍,第四手持念珠,第五手掌俱緣果,第六手持钺斧,第七手執鈎,第八手執金剛杵,第九手執寶鬘;左手二手勢如意寶幢,第叁手持開敷紅蓮花,第四手持軍,第五手絹索,第六手持輪,第七手商佉,第八手賢瓶,第九手掌般若梵箧。蓮花下畫水池。池中有難陀龍王、塢波難陀龍王托蓮華座。上畫二淨居天子。”
八大菩薩各經有六種不同的傳說。
(一)《般舟叁昧經》所說:“跋陀和菩薩(賢護)、羅憐那竭菩薩(寶生)、憍曰兜菩薩(星藏)、那羅達菩薩(仁授)、須深菩薩、摩诃須薩和菩薩(大善商王)、因坻達菩薩和倫調菩薩(水天)。”《八吉祥神咒經》中說此八人求道以來無央數劫,于今未取佛,願使十方天下人民皆得佛道。若有急疾,呼此八人名字即得解脫。欲壽終時,此八人便飛往迎之。
(二)《藥師經》所說: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菩薩、寶檀花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經中說:有人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未堅定的,臨命終時八大菩薩指示西方道路。
(叁)《七佛八菩薩經》所說:文殊師利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賢護)、大勢至菩薩、得大勢菩薩、堅勇菩薩。此八菩薩各說大陀羅尼,脫衆生現在諸苦及叁途苦。
(四)《舍利弗陀羅尼經》所說:光明菩薩、慧光明菩薩、日光明菩薩、教化菩薩、令一切意滿菩薩、大自在菩薩、宿王菩薩、行意菩薩。此八菩薩住在欲天,護念受持趣入一切諸法陀羅尼者。
(五)《般若理趣經》所說: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才發意轉*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此八大菩薩攝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叁種,包括佛教一切真言門及一切顯教大乘。
(六)《八大菩薩曼荼羅經》所說: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妙吉祥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通常所造八大菩薩像多依此經。
二十四諸天出于《金光明經》。自從隋智者大師依據《金光明經·功德天品》製定《金光明叁昧忏法》,爲天臺宗四種叁昧法之一。後代依之又簡略成《齋天科儀》,爲寺院中祭天的儀軌,因而依據《金光明經·鬼神品》等所說選定了二十位天神;到了明代,又增入道家四神成了二十四位天神,設位供奉。諸天像一般都供在大雄殿東西兩壁間,其次第如下:(1)功德天,(2)辯才天,(3)大梵天王,(4)帝釋天,(5)東方持國天王,(6)南方增長天王,(7)西方廣目天王,(8)北方多聞天王,(9)日天,(10)月天,(11)金剛密迹力士,(12)摩醯首羅天,(13)散脂大將,(14)韋馱天,(15)堅牢地神,(16)菩提樹神,(17)鬼子母,(18)摩利支天,(19)娑羯羅龍王,(20)閻魔羅王,(21)緊那羅王,(22)紫微大帝,(23)東嶽大帝,(24)雷神。《國清百錄》卷一雲:“佛座之左,置功德天座;右置四天王座。”宋遵式依《金光明最勝王經》撰《金光明忏法輔助儀》,知禮撰《金光明最勝忏儀》。元文宗時釋慧光每歲元旦修此忏儀。今南方寺院尚有舉行“供天”儀式的。
十八伽藍神根據《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卷四所說:“護僧伽藍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叁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歎美、六名廣妙、七名雷音、八名師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叁名歎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視。”
摩诃迦羅此雲大黑天。唐義淨《南海寄歸傳》卷一《受齋軌則》中說:“又複西方諸大寺處,鹹于食廚柱側或在大庫門前,雕木表形,或二尺叁尺爲神王狀。坐抱金囊,卻踞小床,一腳垂地,每將油拭,黑色爲形,號曰莫诃哥羅,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雲:是大天之部屬,性愛叁寶,護持五衆使無損耗,求者稱情。但至食時,廚家每薦香火,所有飲食隨列于前。”又雲:“淮北雖複先無,江南多有置處,求有效驗,神道非虛。”其像身黑色,極忿怒形,火發上豎,叁面六臂。正面具叁目,左右二面各二目,右前手持寶劍橫膝上,以左前手執劍端,右下手握長跪合掌人頭發,左下手持白羊角。左右上手共張一象皮于肩背後,貫穿髑髅以爲璎珞,以蛇爲臂钏;坐圓座。我國藏語系佛教寺院多奉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