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談叢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釋名(二)天王殿

  (二)天王殿

  這是叁門內的第一重殿,殿中間供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後供韋馱天,面向北。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東方天王名爲“提多羅吒”,此雲持國,能護持國土,領毗舍阇(此雲顛狂鬼)、乾闼婆(此雲香陰)神將,是帝釋天的主樂神,所以此天王手中持琵琶以作標幟,護東方弗提婆(此雲勝)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此雲增長),能令他人善根增長,所以手中持劍,領鸠槃荼(此雲雍形鬼)、薜荔(此雲餓鬼)神,護南閻浮提(此雲勝金)洲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雲廣目,能以淨眼觀察護持人民,領諸龍及富單那(此雲臭餓鬼),所以手中纏繞一龍,護西瞿耶尼(此雲牛貨)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此雲多聞,有大福德,護持人民財富。右手持傘,表福德之義,護北郁單越(此雲勝處)洲人(見《長阿含經》卷一二《大會經》)。世俗稱爲四大金剛,這也是《封神演義》中的戲言,金剛與天王是不可混淆的。

  彌勒菩薩名“阿逸多”,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後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院中教化菩薩。據佛經上說,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流傳一萬年。其後世界道德逐步提高,不再須要佛教,佛教便自行消亡了。再過八百余萬年後,彌勒菩薩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見《增一阿含經》、《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也有把布袋和尚塑像,稱作彌勒菩薩的。我國五代時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常攜布袋,教化群衆,很得群衆信仰。臨終時說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因此,人們認爲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

  韋馱天傳說唐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常周行東南西叁洲(北洲無出家人),護助諸出家人(見《道宣律師天人感通傳》)。宋代以後,便在寺中塑了韋馱天像,又和佛經中所說韋馱天相混,一般稱爲韋馱菩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