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就是寂天菩薩以這種非凡的方式誦出來的,之後有很多具有不忘智的班智達把頌詞記錄下來,開始流傳于世間。《入行論》在印度問世之後馬上就引起震動,大家紛紛學習,紛紛造論典解釋,據說印度對《入行論》寫的注釋有108種,非常之多。
《入行論》傳到藏地之後,各個教派的大德對《入行論》的修行方法也高度重視、非常歡喜,大批學者也對《入行論》的講解、注釋、傳承,做了很多工作,所以《入行論》在西藏也是普遍受歡迎的一個論典。它在流傳過程當中,改變了無數人自私自利的心態,讓無數人真正趨入到殊勝的大乘道、殊勝的菩薩道中,真正獲得了殊勝的法益和證悟。
雖然《入行論》早在宋朝時期在漢地就有翻譯,但是由于因緣不具、衆生福報沒有現前的緣故,過去一直沒有人重視這部論典,也沒有人傳講,所以《入行論》在漢地興盛的時間就稍晚一點。到了現代,有人把《入行論》的頌詞從藏語翻譯成漢語,然後有很多大德,尤其是大恩上師,開始廣弘《入行論》、廣傳《入行論》。通過這幾年的弘傳,漢地的很多出家人、在家人,有智慧的人、沒有智慧的人,在深山修行的人、在都市裏面工作的人,他們在接觸到《入行論》、學習《入行論》之後,都非常喜歡《入行論》的法義。很多人背誦頌詞,很多人發願一輩子實修頌詞,學習《入行論》寫的心得也是鋪天蓋地非常多,這都是發自內心對《入行論》的一種贊歎。現在我們知道,這幾年《入行論》不僅在漢地弘揚,而且《入行論》也翻譯成了英語和其他語言在全世界廣弘,很多人都非常喜歡。
如果有時間的話,大家要學習《入行論》整個十品的內容,如果沒有時間,也可以專門把裏面的幾品挑出來學。比如專門學安忍品,對治我們內心的嗔恨心;專門學智慧品,讓我們知道中觀應成派在抉擇萬法實相的時候是什麼方式;第一品、第二品、第叁品、再加上第十品,這叫入行論四品,也可以把這四品拿出來學習背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傳講方法、學習方法。
有的大德如《大圓滿前行》的作者華智仁波切,也很注重《入行論》,對《入行論》非常通達,也造過《入行論》的科判《明鏡義》,現在我們還在用。他在藏地任何地方,不管是在家人當中、還是寺廟當中,都在傳講《入行論》。《入行論》的法本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的身體,有時間就看、就學習。因爲很多大德普遍重視這個傳承,讓很多人得到了利益。
我們這次學習《入行論》,從造論方法、弘揚方法和學習者受益的情況來看,我們能遇到《入菩薩行論》,真是應該歡喜,要發一個堅固的願,一定要認真學習和實踐《入行論》所講的內容。
現在學習的這些道友當中,有些以前可能學習過,但是聽過一次、兩次絕對不夠。因爲《入行論》是講菩薩的行爲、菩薩的修行方法,是超越我們一般人庸俗的自私自利心,超越我們的分別心的,裏面的甚深含義要一而再、再而叁的學習,經過反複的學習,很甚深的意義才能逐漸浮現出來,這是針對已經學習過的人來講,不要以爲已經聽過、學過就可以了。實際上《入行論》是講怎樣趨入菩薩行,義理很甚深,需要再次的、反複的觀察學習,我們在相續中才可能深刻的記持住它的詞句和意義。
如果是第一次學習,我們還要象前面一樣,認真對待這部殊勝論典,盡量抽時間串習《入行論》。這樣對自己、對家庭、對和自己交往的其他人,都能帶來殊勝利益。如果自己學習了《入行論》,內心調和了,行爲改變了,也能夠影響到其他人,對自他都有利益,這只是一個初步的利益。真正究竟的利益,是通過學習、修學《入行論》,生起菩提心成爲菩薩,逐漸獲得菩薩的智慧、神通、方便等等,得到這些功德之後就可以直接利益衆生,這就是比較究竟的、圓滿的利益。不管怎麼樣,這些利益還是需要一點一點通過學習去獲得。我們不能這樣想:只要花一點時間,馬上就會得到效果,如果不得到效果,就說明法不好。我們要離開這種心態,要認真對待這個問題。
爲什麼《入行論》這麼興盛呢?就因爲《入行論》本身很殊勝。《入行論》分十品,第一品主要講到菩提心的利益。發菩提心有什麼功德?發菩提心有什麼利益?在這個方面很善巧,在我們發菩提心之前,首先講它的功德利益。就好像世間的商人在推銷産品之前,首先要介紹商品功能的殊勝性,讓大家動心後才願意買。所以第一品講菩提心的利益,我們學完之後就會想發菩提心,一定要發菩提心,因爲它的功德這麼大、利益這麼大,一定要發。
第二品主要講要發起菩提心就要遣除障礙,是忏悔品。第叁品講受持菩提心。受持菩提心,就是怎樣通過儀軌受菩薩戒,第叁品中有專門的儀軌讓我們受戒。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是講菩提心生起之後,怎樣讓它不退失,講到了不放逸品、正念品、安忍品。在修行過程當中不能放逸,要小心翼翼地修持,取舍因果,保持正念,經常觀察自己的叁門。然後是不退失菩提心,退失的因緣是嗔恨心,所以第六品講到了安忍,讓我們修安忍,保持平和的心態。第七、第八、第九品是在不退的基礎上,怎樣讓菩提心再再增上。第七品精進,是把佛經中講精進的內容歸攝在一起。第八品靜慮,講自他平等、自他交換的修法。第九品智慧,講一切萬法的究竟實相。第十品回向,把學習的利益、功德,或者整個菩薩的修法,通過善巧的方式,回向給一切衆生,讓一切衆生都能夠獲得利益。這就簡略地介紹了整個十品的大概內容。
我們真正深入學習的時候,就會發現詞句非常巧妙,理論非常圓滿,能打動我們的心,讓我們放棄以前的偏執。學習了之後就知道,裏面的智慧非常尖銳,說服我們的理論非常圓滿。爲了讓我們了知甚深內容,論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通過我們熟悉的事物來了知比較抽象或者比較難懂的道理。學習完之後,我們就知道的確《入行論》非常殊勝。我們值遇了《入菩薩行論》,改變我們一生的論典可能就是《入菩薩行論》,因爲它非常系統、善巧地針對我們內心中輪回根本——我執、我愛執,闡述了怎樣下手改變它,把它改變成利他的狀態、慈悲心的狀態、殊勝菩提心的狀態,《入行論》專門宣講了這樣的道理。
《入行論》從第一品到第十品的主線是什麼呢?《入行論》的主線是生起利他心。有了利他心,菩提心這種修心法要的殊勝意義才可以生起來。所以我們要改變自利心,生起利他心,通過行爲去利益衆生、改變衆生。它主要是從打破自利、生起他利的心態和意義上讓我們去轉變、修學。在利他的過程中也貫穿了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和智慧。在這個主線中把六度的方法貫穿起來,如果認真學完之後,對六度和利他心有體會的話,一定會有一種內心轉變。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這都是很重要的問題,逐漸學習都能夠了知。
上師講了一些傳記,在注釋中已經很清楚,我們就不再重複傳記內容。以上是第一堂課上師所講比較重要的內容,我們該發揮的時候稍微發揮一下,重點方面要強調的強調一下,實際上都沒有離開上師在課堂裏面所講的內容。
--------------------------------------------------------------------------------
[1] 五部大論:戒律、俱舍、因明、中觀、現觀莊嚴論
[2]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此時無余相,無緣最寂滅”,意思是一切萬法本性都是完全離開一切戲論的,如果我們不執著就會趨入寂滅。
《《入菩薩行論》第01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