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入于殊胜的菩萨行。通过有次第、有体系的方式,逐渐对我们的心做引导。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是先认知,再串习。
我们一方面要对深广的论典进行闻思,一方面要对于殊胜的修心法要产生高度的兴趣。如果只是修行,没有正见基础,修行比较容易进入盲修瞎练的歧途;如果只是闻思,没有修行,那么我们闻思的结果又有什么可靠性和必要性?实际上,我们闻思就是为了修行,修行以闻思作为前行基础,有了闻思得到的定解,缘这个定解再再串习,这个才叫修。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上师一再强调了闻思和修行不能脱离。在家修行者和出家的修行人,在时间、精力等方面有所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作为出家人,可以有很多的时间深入闻思五部大论,对于深广理论可以很深的摄入。作为在家人,不一定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听闻、思考、讨论、辩论等等,不一定有这种机会。但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做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再抽时间实践菩萨行,这是很有必要的。《入菩萨行论》就是属于这种修心的法要。
我们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的一个注释《善说海》。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就知道上师在讲《善说海》的时候,在第一本书、第二本书的一部分是首先讲颂词,然后再讲解的《善说海》注释。后面就只讲解《入行论》的颂词,《善说海》的注释就没有再讲,但仍然使用《善说海》的科判。
为什么要宣讲《善说海》呢?上师在传讲本论的时候,说得很清楚:一方面是为了圆满法王如意宝的心愿;还有就是《善说海》在修心的法要上、在《入菩萨行论》的注释中,具有很特殊的地位,具有甚深的加持。《善说海》的作者——无著菩萨,就是一位修菩萨行非常成功的例子,在他的传记中可以看到:因为他的菩提心、善心非常圆满的缘故,在他修行的地方,动物全都受到他的菩提心、大悲心的感染,互为天敌的动物都可以在一起生活、打闹,没有丝毫的恶心,豺狼和兔子都可以很和谐地相处。这完全是因为他的菩提心、利他心非常圆满,不但自己内心充满了菩提心、善心,而且这种善心的力量已经往外散发,影响到了其他众生的相续,让它们的内心也感受到了菩提心的力量,把它们相续中的野性、残忍已经全都遮止,令它们也能够产生善心。我们就知道他的菩提心如是圆满,他的善心如是殊胜,以此所造的《入行论》的注释就是《善说海》。
有这样一种说法,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讲过,上师也提到过:如果能够学习《善说海》,自己的内心绝对会自然而然产生殊胜的菩提心。当然利根者或者福报比较深厚的人,生起菩提心的时间短一点、速度快一点;如果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人,通过接触《善说海》的注释,不管是接触几句话,乃至于几个颂词,或者只是接触科判,实际上都是和《善说海》有缘的缘故,自然而然在内心当中,会产生殊胜的、不造作的菩提心。作为一个大乘行者来讲,这是一种殊胜的外在助缘。如果有了内在想要学习、生起菩提心的意乐,再加上外在这个助缘,我们的内心就完全可以产生菩提心。这就是为什么传讲《善说海》的原因所在。
《入菩萨行论》的注释有很多,《善说海》只是其中一部,其他的注释、科判也是非常殊胜的。但是在传统中《善说海》有这种殊胜的说法,所以我们学习无著菩萨的《善说海》很有必要。除了《善说海》之外,还有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短小论著和修行精华,如我们曾经接触的、流传比较广的《佛子行三十七颂》,这部论典对于修行也非常殊胜,也是学习之后能够改变我们相续的殊胜法要。它对于修心、修行方面,是以一种窍诀性的方式来进行阐释的。
在无著菩萨造《善说海》之前,曾经有一位大德请问另外一位修行非常圆满的大德,他说在如今的藏地,谁对《入行论》最为通达呢?这个上师就提到了两位大德,其中一位就是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对《入菩萨行论》不管是词句的意义、隐藏的意义,还是通过修行来圆满它的所诠义,都是公认的权威,所以他造的《善说海》这部论典,我们现在能够学习,的确是非常殊胜。可谓好上加好,殊胜上加殊胜,这是极其殊胜的因缘,我们值遇之后应该以欢喜心来学习。
因为学习这个论典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们在最初的时候应该发起一个坚固的心,最好不要中途而废。如果有什么特殊因缘,中间不得已中断一堂课的话,后面也必须通过听光盘的方式重新补上,最好不要断传承。这个法对我们的利益是非常大的,不单是这个传承对我们的加持很大,通过学习论典的词句、意义,我们在听闻、学习之后,就可以对我们的相续直接做改变。学习《入行论》的时间越长,对我们内心的震动也就越大。因为它是与世间人自私自利的作意、自私自利的心完全背道而驰的,能帮助我们彻底打破内心的我爱执,它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要。
学习本论的时间的确可能会比较长。上师讲了200多堂课,如果一个星期讲两堂,也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够学完。时间看起来是比较长,但是如果我们每个星期都能够坚持听,总有一天会圆满。而且圆满之后,我们会发现把时间花在学习《入行论》上面,的的确确物有所值。尤其是我们无始以来,都没有在学习佛法上真正下过真实的工夫,所以导致我们在身语意的善法方面、修证方面都还非常差劲。现在有了这个机缘,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就应该抓住它。如果你不重视学法的机缘,它很有可能从身边溜走,之后不一定马上能重新聚集,现在既然遇到了,这个因缘很殊胜,就不要让它从我们身边溜走,应该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就如上师所讲,应该把学习佛法、学习《入行论》作为我们整个生活学习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是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的家人、对其他人,都是有直接或者间接利益的。这个殊胜的法要,能够转变我们根深蒂固的我执、或者轮回的根本,作用非常大,加持力非常强。所以学习《入行论》,一方面看起来是时间很长,一方面它的加持力也非常大。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发一个坚固心,不管怎么样,就是不能够中途而退,坚持下去最后肯定会听闻圆满,听闻圆满内心当中肯定得到殊胜的利益。通过《入行论》的加持,我们一定可以得到这种殊胜的利益。
相信随着学习本论的深入,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入行论》就是个宝库,深入宝库我们会获得各式各样的珍宝。我们会发现,开始系统学习一部非常殊胜的论典,是何等的快乐。这种对身心的改变,令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法喜。所以,一方面时间长,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坚定的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学习圆满;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仔细体会法义,力争对学习本论产生非常强大的欢喜心。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有了欢喜心,就不会觉得时间长。如果对一个事情没有兴趣,我们就会觉得时间非常漫长,没兴趣要长时间坚持,可能会有点困难。上师也说学习本论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所以我们要坚持下去,好好学习《入行论》的殊胜法义。
自从寂天菩萨在印度那烂陀寺的僧众诵经大会上,把《入菩萨行论》诵出来之后,这部论典就一直流传世间非常之广。寂天菩萨有七大稀有传奇,上师在讲解《入行论》的过程中,都逐渐做了阐释。宣讲《入行论》的大概情况是:当时寂天菩萨在那烂陀寺秘密修行,表面上和一般的僧人一样,也是出家的一个比丘僧。那烂陀寺其他的僧人都非常精进,要不就是听闻背诵,要不就是修行。但是寂天菩萨的行为在显现上就有点格格不入,为什么呢?因为他除了吃饭、睡觉、大小便之外,好像对学习没有任何的兴趣,所以大家叫他“三想者”。有人看不惯,认为这样的人混在道场中,是给佛教抹黑,想把他驱逐出去,不让他呆在僧团中混饭吃,但是他也没有犯什么大错,不好直接开除,他们就想出一个办法:知道寂天菩萨没有学习,肯定不能背诵,如果办一次诵经大会,让所有的僧众一个个上台把自己所学的经论背出来,背不出来就开除,一定可以赶走他。他们制定出这个计划,就给寂天菩萨讲了,说我们有这样一个安排,寂天菩萨说:我不行啊,我没学过怎么能背诵呢?其他人不同意并告诉他的师父,师父知道后也要他背,他没办法最后只有答应了。
我们知道,寂天菩萨虽然表面上没有做什么修行,但是因为和文殊菩萨因缘很深,秘密中经常在文殊菩萨面前亲自听法,内心记持了很多殊胜的法要,禅定的功夫、证悟都非常深,只不过在外表上没有显现出来,表面上是很平庸的一个修行者而已。到了该他背书那天,有人给他搭了个很高的台子,也没有楼梯,想让他出丑,但是没想到寂天菩萨走到台边,好像很随意的样子,直接就上台了。这个时候有些人就有点怀疑自己:他是不是一个隐藏的大德?因为菩萨上台的样子非常潇洒,就猜测他是个隐藏的大德。
那时寂天菩萨坐在高高的法座上,问下面的僧众:你们是想要听以前曾经流传在世间的论典呢,还是要听以前没有在世间流传的论典?下面的僧众有两种想法:一些人已经对他产生了信心,认为他可能是个大德,应该请他诵一部以前没有的殊胜论典;第二种人的态度是为了看热闹,说既然这样,就诵以前没有的论典吧!所以大家一致同意请他诵以前没有流传过的论典。
寂天菩萨写过的论典一共有三部:《学集论》、《经集论》、《入行论》。他想《学集论》太广了,要花很多时间,而且念出来之后对一般的修行人利益不大;《经集论》太略;《入菩萨行论》不多不少正合适。他就在法座上面,从论名开始诵起来,完全记住了《入行论》这部论典。他一直念,一直诵,背到智慧品第34颂[2]的时候,身体开始逐渐从法座上面升起,慢慢上升到虚空中,边上升边诵颂词,后来逐渐隐入虚空不见了,但念诵的声音还不断传下来,一直把论典传圆满为止。这就是《入菩萨行论》出世的非常稀有的传奇传记。
…
《《入菩萨行论》第01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