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01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入于殊勝的菩薩行。通過有次第、有體系的方式,逐漸對我們的心做引導。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也是先認知,再串習。

  我們一方面要對深廣的論典進行聞思,一方面要對于殊勝的修心法要産生高度的興趣。如果只是修行,沒有正見基礎,修行比較容易進入盲修瞎練的歧途;如果只是聞思,沒有修行,那麼我們聞思的結果又有什麼可靠性和必要性?實際上,我們聞思就是爲了修行,修行以聞思作爲前行基礎,有了聞思得到的定解,緣這個定解再再串習,這個才叫修。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上師一再強調了聞思和修行不能脫離。在家修行者和出家的修行人,在時間、精力等方面有所不同,側重點也不一樣。作爲出家人,可以有很多的時間深入聞思五部大論,對于深廣理論可以很深的攝入。作爲在家人,不一定有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聽聞、思考、討論、辯論等等,不一定有這種機會。但是根據自己的情況,盡量做一些理論上的探討,再抽時間實踐菩薩行,這是很有必要的。《入菩薩行論》就是屬于這種修心的法要。

   我們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的一個注釋《善說海》。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就知道上師在講《善說海》的時候,在第一本書、第二本書的一部分是首先講頌詞,然後再講解的《善說海》注釋。後面就只講解《入行論》的頌詞,《善說海》的注釋就沒有再講,但仍然使用《善說海》的科判。

  爲什麼要宣講《善說海》呢?上師在傳講本論的時候,說得很清楚:一方面是爲了圓滿法王如意寶的心願;還有就是《善說海》在修心的法要上、在《入菩薩行論》的注釋中,具有很特殊的地位,具有甚深的加持。《善說海》的作者——無著菩薩,就是一位修菩薩行非常成功的例子,在他的傳記中可以看到:因爲他的菩提心、善心非常圓滿的緣故,在他修行的地方,動物全都受到他的菩提心、大悲心的感染,互爲天敵的動物都可以在一起生活、打鬧,沒有絲毫的惡心,豺狼和兔子都可以很和諧地相處。這完全是因爲他的菩提心、利他心非常圓滿,不但自己內心充滿了菩提心、善心,而且這種善心的力量已經往外散發,影響到了其他衆生的相續,讓它們的內心也感受到了菩提心的力量,把它們相續中的野性、殘忍已經全都遮止,令它們也能夠産生善心。我們就知道他的菩提心如是圓滿,他的善心如是殊勝,以此所造的《入行論》的注釋就是《善說海》。

  有這樣一種說法,法王如意寶以前也講過,上師也提到過:如果能夠學習《善說海》,自己的內心絕對會自然而然産生殊勝的菩提心。當然利根者或者福報比較深厚的人,生起菩提心的時間短一點、速度快一點;如果是以前沒有接觸過的人,通過接觸《善說海》的注釋,不管是接觸幾句話,乃至于幾個頌詞,或者只是接觸科判,實際上都是和《善說海》有緣的緣故,自然而然在內心當中,會産生殊勝的、不造作的菩提心。作爲一個大乘行者來講,這是一種殊勝的外在助緣。如果有了內在想要學習、生起菩提心的意樂,再加上外在這個助緣,我們的內心就完全可以産生菩提心。這就是爲什麼傳講《善說海》的原因所在。

  《入菩薩行論》的注釋有很多,《善說海》只是其中一部,其他的注釋、科判也是非常殊勝的。但是在傳統中《善說海》有這種殊勝的說法,所以我們學習無著菩薩的《善說海》很有必要。除了《善說海》之外,還有一些影響力比較大的短小論著和修行精華,如我們曾經接觸的、流傳比較廣的《佛子行叁十七頌》,這部論典對于修行也非常殊勝,也是學習之後能夠改變我們相續的殊勝法要。它對于修心、修行方面,是以一種竅訣性的方式來進行闡釋的。

  在無著菩薩造《善說海》之前,曾經有一位大德請問另外一位修行非常圓滿的大德,他說在如今的藏地,誰對《入行論》最爲通達呢?這個上師就提到了兩位大德,其中一位就是無著菩薩。無著菩薩對《入菩薩行論》不管是詞句的意義、隱藏的意義,還是通過修行來圓滿它的所诠義,都是公認的權威,所以他造的《善說海》這部論典,我們現在能夠學習,的確是非常殊勝。可謂好上加好,殊勝上加殊勝,這是極其殊勝的因緣,我們值遇之後應該以歡喜心來學習。

  因爲學習這個論典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我們在最初的時候應該發起一個堅固的心,最好不要中途而廢。如果有什麼特殊因緣,中間不得已中斷一堂課的話,後面也必須通過聽光盤的方式重新補上,最好不要斷傳承。這個法對我們的利益是非常大的,不單是這個傳承對我們的加持很大,通過學習論典的詞句、意義,我們在聽聞、學習之後,就可以對我們的相續直接做改變。學習《入行論》的時間越長,對我們內心的震動也就越大。因爲它是與世間人自私自利的作意、自私自利的心完全背道而馳的,能幫助我們徹底打破內心的我愛執,它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要。

  學習本論的時間的確可能會比較長。上師講了200多堂課,如果一個星期講兩堂,也要一兩年的時間才能夠學完。時間看起來是比較長,但是如果我們每個星期都能夠堅持聽,總有一天會圓滿。而且圓滿之後,我們會發現把時間花在學習《入行論》上面,的的確確物有所值。尤其是我們無始以來,都沒有在學習佛法上真正下過真實的工夫,所以導致我們在身語意的善法方面、修證方面都還非常差勁。現在有了這個機緣,有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就應該抓住它。如果你不重視學法的機緣,它很有可能從身邊溜走,之後不一定馬上能重新聚集,現在既然遇到了,這個因緣很殊勝,就不要讓它從我們身邊溜走,應該認認真真地對待這個問題。

  就如上師所講,應該把學習佛法、學習《入行論》作爲我們整個生活學習中最重要的事情。因爲這是對于自己、對于自己的家人、對其他人,都是有直接或者間接利益的。這個殊勝的法要,能夠轉變我們根深蒂固的我執、或者輪回的根本,作用非常大,加持力非常強。所以學習《入行論》,一方面看起來是時間很長,一方面它的加持力也非常大。我們應該認認真真發一個堅固心,不管怎麼樣,就是不能夠中途而退,堅持下去最後肯定會聽聞圓滿,聽聞圓滿內心當中肯定得到殊勝的利益。通過《入行論》的加持,我們一定可以得到這種殊勝的利益。

  相信隨著學習本論的深入,我們會越來越發現,《入行論》就是個寶庫,深入寶庫我們會獲得各式各樣的珍寶。我們會發現,開始系統學習一部非常殊勝的論典,是何等的快樂。這種對身心的改變,令我們的內心充滿了法喜。所以,一方面時間長,首先我們要有一個堅定的決心:無論如何一定要學習圓滿;另一方面在此過程中,仔細體會法義,力爭對學習本論産生非常強大的歡喜心。我們做任何事情,如果有了歡喜心,就不會覺得時間長。如果對一個事情沒有興趣,我們就會覺得時間非常漫長,沒興趣要長時間堅持,可能會有點困難。上師也說學習本論的時間可能會比較長,所以我們要堅持下去,好好學習《入行論》的殊勝法義。

   自從寂天菩薩在印度那爛陀寺的僧衆誦經大會上,把《入菩薩行論》誦出來之後,這部論典就一直流傳世間非常之廣。寂天菩薩有七大稀有傳奇,上師在講解《入行論》的過程中,都逐漸做了闡釋。宣講《入行論》的大概情況是:當時寂天菩薩在那爛陀寺秘密修行,表面上和一般的僧人一樣,也是出家的一個比丘僧。那爛陀寺其他的僧人都非常精進,要不就是聽聞背誦,要不就是修行。但是寂天菩薩的行爲在顯現上就有點格格不入,爲什麼呢?因爲他除了吃飯、睡覺、大小便之外,好像對學習沒有任何的興趣,所以大家叫他“叁想者”。有人看不慣,認爲這樣的人混在道場中,是給佛教抹黑,想把他驅逐出去,不讓他呆在僧團中混飯吃,但是他也沒有犯什麼大錯,不好直接開除,他們就想出一個辦法:知道寂天菩薩沒有學習,肯定不能背誦,如果辦一次誦經大會,讓所有的僧衆一個個上臺把自己所學的經論背出來,背不出來就開除,一定可以趕走他。他們製定出這個計劃,就給寂天菩薩講了,說我們有這樣一個安排,寂天菩薩說:我不行啊,我沒學過怎麼能背誦呢?其他人不同意並告訴他的師父,師父知道後也要他背,他沒辦法最後只有答應了。

  我們知道,寂天菩薩雖然表面上沒有做什麼修行,但是因爲和文殊菩薩因緣很深,秘密中經常在文殊菩薩面前親自聽法,內心記持了很多殊勝的法要,禅定的功夫、證悟都非常深,只不過在外表上沒有顯現出來,表面上是很平庸的一個修行者而已。到了該他背書那天,有人給他搭了個很高的臺子,也沒有樓梯,想讓他出醜,但是沒想到寂天菩薩走到臺邊,好像很隨意的樣子,直接就上臺了。這個時候有些人就有點懷疑自己:他是不是一個隱藏的大德?因爲菩薩上臺的樣子非常潇灑,就猜測他是個隱藏的大德。

   那時寂天菩薩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問下面的僧衆:你們是想要聽以前曾經流傳在世間的論典呢,還是要聽以前沒有在世間流傳的論典?下面的僧衆有兩種想法:一些人已經對他産生了信心,認爲他可能是個大德,應該請他誦一部以前沒有的殊勝論典;第二種人的態度是爲了看熱鬧,說既然這樣,就誦以前沒有的論典吧!所以大家一致同意請他誦以前沒有流傳過的論典。

  寂天菩薩寫過的論典一共有叁部:《學集論》、《經集論》、《入行論》。他想《學集論》太廣了,要花很多時間,而且念出來之後對一般的修行人利益不大;《經集論》太略;《入菩薩行論》不多不少正合適。他就在法座上面,從論名開始誦起來,完全記住了《入行論》這部論典。他一直念,一直誦,背到智慧品第34頌[2]的時候,身體開始逐漸從法座上面升起,慢慢上升到虛空中,邊上升邊誦頌詞,後來逐漸隱入虛空不見了,但念誦的聲音還不斷傳下來,一直把論典傳圓滿爲止。這就是《入菩薩行論》出世的非常稀有的傳奇傳記。

  …

《《入菩薩行論》第01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