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造很多的業。“無我”是觀待于“我”來講的,“無我”算是暫時的一種勝義,但是必定是用分別心去修持無我的,本體是分別心的緣故,所以“無我”也不是究竟的實相。在究竟的實相中,必須對“我”和“無我”的執著都要息滅,都息滅之後才叫做究竟的勝義谛。文殊菩薩善于開示寂滅“我”和“無我”戲論的勝義法理,因爲菩薩已徹見了萬法的本性,因此也能夠教導後學者善巧安住于離開“我”和“無我”的勝義本性中。這是講文殊菩薩開示的勝義法理。
然後文殊菩薩開示世俗的法理:“己造積業爲我所等世俗遣諸愚見暗”。“己造積業爲我所等世俗”講到了世俗中的本性。世俗中的本性是怎麼樣的呢?勝義當中,雖然一切萬法都是空性的,但是在世俗當中,一切萬法仍然有顯現。所以在離開一切戲論的當下,如果因緣沒有完全寂滅,在因緣和合的過程中,仍然會顯現因果法。所以,“己造積業爲我所等”的意思就是在世俗中有因果的顯現,也有因果的作用。“己造積業”:如果我們造了業,積累了業;“爲我所等”:如果造了業就會去承受果報,“爲我所等”去承受;“等”字的意思,前面我們在學習《親友書》的時候也講過業的自性,講到了“未做不遇、已做不失、業的自性增長廣大”等等,這裏都是可以包括的。勝義中一切萬法離開戲論,世俗中因果不虛而顯現,所以“己造積業爲我所等”就是世俗的法理。“遣諸愚見暗”,通過宣講勝義的法理,通過宣講世俗的法理來遣除一切衆生的愚見,遣除愚癡見解的黑暗。如果我們了知了勝義谛、世俗谛,對于二谛的自性都能夠了知,就能夠遣除一切的愚癡黑暗;如果對于勝義谛、世俗谛的法理不了知,我們就會處在愚癡黑暗中。有時是對真實義有一種愚癡,不知道勝義谛的法理是怎樣的,如果對世俗谛愚癡,也會對業果産生錯誤的理解。所以,如果能了知勝義,完全離戲空性,在離戲空性的當下,如果我們沒有離開世俗的顯現,當然會有世俗的作用。因此世俗中因果是存在的,雖然勝義中離開一切戲論,但世俗中因果不虛存在,沒有一點欺惑性。所以我們在世俗中必須隨順因果而行。這是文殊菩薩開示的勝義和世俗、遣除愚癡黑暗的兩大法理,幫助衆生建立圓滿的正見。
“善說抛棄自樂成辦利他淨行此法理”:除了宣講二谛自性的本體之外,也善說利他的菩薩行。善說什麼呢?“抛棄自樂”。因爲整個《入行論》,就是講如果要成爲一個標准的菩薩,必須要抛棄自樂、自利的心,然後把執著自利的心轉爲承辦他利的心。而且在此心態的基礎上要做利他的淨行,做殊勝清淨善妙的行爲,這裏說文殊菩薩也善說這樣的法理。
“究竟自他二利”:文殊菩薩的自利和他利都已經圓滿了。“究竟自他二利法王文殊菩薩前頂禮”:一方面,文殊菩薩是法太子、法王子,從另一個角度講,文殊菩薩顯現上是菩薩,但實際上是屬于佛位,所以法王這個名稱當之無愧,在文殊菩薩面前恭恭敬敬的頂禮。
從《入菩薩行論》顯現的緣起來看,修菩提心有兩大傳統。一大傳統是釋迦牟尼佛傳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再傳給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然後輾轉傳到金洲大師,再傳到阿底峽尊者的修心法要,叫七重因果教授,修菩提心的一支是從這裏傳下來的;還有一支是佛陀傳給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直接傳給寂天菩薩,然後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宣講的“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換”的修法。所以“善說抛棄自樂成辦利他淨行此法理”從一個角度看,寂天菩薩在文殊師利菩薩面前直接聽聞佛法,文殊菩薩把勝義中離戲的道理、世俗中因果的道理,以及如何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換的道理完全傳給了寂天菩薩。所以,寂天菩薩在《入行論》第九品智慧品講到了“寂滅我與無我戲論勝義之法理”;在其余諸品中宣講了“己造積業爲我所等世俗”的世俗中的道理;第八品中主要宣講“善說抛棄自樂成辦利他淨行”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換的修法。所以《入行論》中全是文殊菩薩傳給寂天菩薩的教言,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完全的體現了這些教言,也是傳承的一種體現。
第四段頌詞是頂禮寂天菩薩:
〖盡舍國政善開顯,
稀奇佛子行之理,
弘揚佛陀教法者,
寂天菩薩前頂禮。〗
寂天菩薩在出家之前是一個王子,在佛教史中很多大德出家之前都是王子,像釋迦牟尼佛、《中觀莊嚴論》的作者靜命論師、寂天菩薩、阿底峽尊者等等,以前都是王子的身份。爲了弘揚佛法,紛紛盡舍國政,從極度的享受中出離,教導衆生修習正法才有利益,所以寂天菩薩也示現舍棄了國政。“盡舍國政”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在傳記中也有,就是在即將登基的前天晚上,寂天菩薩做了個夢,夢見他的上師文殊菩薩坐在他即將登基的寶座上面,他覺得有點奇怪,文殊菩薩告訴他說:兒子,這是我的寶座,你和我坐在一個寶座上是不合適的。他第二天早上醒來之後就想:這個夢是什麼意思呢?應該是說我不適合繼承國王的王位,我應該出家。他認爲夢兆就是顯示這個含義。因爲他的王位文殊菩薩已經坐了,而且說“你和我坐在一個位置上不合適”,說明他不應該繼承這個王位,一種說法是這樣的;還有一種說法是,他登基之前夢見度母用熱水給他灌頂,他當時覺得水很燙,就問:“這個水怎麼這麼燙啊?”度母說:“這個水還不算燙,你登基之前用來灌頂的水更燙(印度登基之前要用四大海水灌頂)。”就是說升上王位之後,造業墮地獄,那個水更燙。他聽到這個話之後,就舍棄了王位。當然,他從小善根、利他行都是很圓滿的,後來因緣成熟之後就盡舍國政,開始出家修行。“善開顯”是講後來在那爛陀寺誦經大會上善于開顯稀奇佛子行之理。他坐在高座上,身體升空,越升越高,開顯了“稀奇佛子行之理”,後面留下了《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出現在世間的方式是非常傳奇的。所以,他已經善巧的開顯了非常稀奇的、趨入佛子行的殊勝法理。
“弘揚佛陀教法者”:就是說寂天菩薩弘揚了殊勝菩提心的修法。對于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怎麼樣安住等菩薩的修法,作了非常詳盡的開顯,所以他是弘揚佛陀教法的人,本論作者在寂天菩薩這樣一位大菩薩面前恭恭敬敬的頂禮。我們要學習、精通、實踐《入菩薩行論》,對于作者産生很清淨的信心非常重要。如果對于造論者有很清淨的信心,我們就不會有懷疑,不會懷疑詞句、意義有沒有錯誤等。如果有信心,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頂禮寂天菩薩,沒有其它的頂禮句,就用這個頂禮句也可以:“盡舍國政善開顯,稀奇佛子行之理,弘揚佛陀教法者,寂天菩薩前頂禮”。在學習之前,自己念誦叁遍乃至多遍祈禱寂天菩薩,通過清淨的信心祈禱,寂天菩薩的加持也會逐漸融入到我們的相續中。如果寂天菩薩攝受了我們,他的加持融入到我們心中,我們學《入行論》就會非常順利,而且在實踐菩薩行、生起菩提心方面也會非常順利,這也是我們學法的一種外緣、助緣,非常重要。我們學習佛法,尤其是趨入到非常深廣的大乘法義的時候,內外的違緣很容易現前:有時候生病、家人出事情、心情不好等等,出現很多違緣,所以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時很難學習圓滿,或者很難獲得應該獲得的殊勝受用。如果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自己認認真真的學習,一方面多祈禱傳承上師、祈禱寂天菩薩、蓮花生大士,祈禱大恩上師等等,通過信心的力量和大德的加持力,可以使學習圓滿。雖然大德的加持力、寂天菩薩的加持力是恒時周遍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信心,就沒辦法獲得加持。就像大家現在用的手機,是可以恒時接收外界的信號的,但如果不開機,就沒辦法接收到信號。所以,諸佛菩薩智慧的加持力是恒時周遍法界的,但如果我們沒有信心,就沒辦法和佛菩薩的加持連接上,沒辦法發生感應。所以,如果我們有了信心,再加上佛菩薩的智慧周遍一切,二者相合的時候,就能得到很明顯的加持。如果得到很明顯的加持,我們就會發現,學習《入行論》的過程中,分別心的障礙很少,外在的障礙也很少,疾病、煩心事也很少,讓我們能夠相對順利的學習、實踐菩薩行。這方面非常重要,經常祈禱寂天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等等,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關鍵的一個事情。
以上四個頌詞講了頂禮句,最後一個是立誓句。立誓造論在論典中及藏傳佛教的論典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頂禮句,然後是立誓句。立誓句一方面是立個誓願,造注釋要立下誓願,爲了讓注釋造圓滿,在最初的時候立下一個造論的立誓句;另外,有時在立誓句中也會說明造論的必要,說明爲什麼要造這個論典。所以,立誓句中一方面要立下誓願,一方面要說明造這個論典的殊勝必要性。下面學習立誓句:
〖從彼教言蓮苑中,
暢飲善說蜂蜜已,
爲利持佛子行衆,
我當于此釋本論。〗
從“彼”指《入行論》,或者寂天菩薩的教言。首先,造釋者無著菩薩,從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的教言的蓮苑中(把教言比喻成蓮花苑),“暢飲善說蜂蜜已”,他把自己比喻成蜜蜂,在蓮花苑中暢飲《入行論》所宣講的善說蜂蜜。蓮花苑中有很多蜂蜜,蜜蜂在這個花苑中暢飲了很多善說的蜂蜜之後,通達了《入行論》的含義。“爲利持佛子行衆”,爲了利益能夠守持佛子行的後代衆生,比如我們,爲了利益我們,“我當于此釋本論”,我在這裏開始解釋本論,解釋《入行論》的頌詞。所以,此處講到立誓,立誓一定要把這部論造圓滿,這是講立誓句。第二,必要性是什麼呢?“爲利持佛子行衆”,造論的必要,不是爲了名聲,也不是爲了錢財,不是爲了其它的世間的事情,而是爲了利益後代想守持佛子行的後學者,爲了讓他們通達《入菩薩行論》的緣故,我就在這裏開始解釋本論。這就是造論的必要。講清楚了造論是爲了利益衆生的,也間接表示爲了利益衆生,以菩提心、善心的推動來造這個論典,根本不是爲了世間的妙欲、名聲等等,立誓句說明這個問題。第叁課到此圓滿。
《《入菩薩行論》第03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