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02課
在第二堂課中,上師強調了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第一個是強調了集體學習的必要性。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最好是集體學習,集體學習有它的必要性才這樣安排的,集體學習更加容易學習圓滿。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學習,一方面會覺得自由一點,但是一方面也沒有什麼壓力。對于具有高度自覺性的人來講,學習可能還是可以圓滿的,但是對一般人來講,如果沒有這麼高的自覺性,遇到一點違緣,遇到一點事情,就有可能中斷學習,這是很可惜的事情。如果大家在一起學習,互相之間就有一種幫助,有一種加持力,學習的熱情也會比較高,通過集體的力量,也更加容易讓自己的學習圓滿。
另外,自己一個人學習,就不一定有相互探討的機會,而集體學習的話,大家可以互相接觸、探討,就有一種增長智慧的作用。比如我們在看書的時候,覺得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比較正確,但是與別人一交流、探討,別人從他的角度說出他的觀點,就會發現自己的觀點還不圓滿,有點偏或者欠缺,慢慢就會發現這些差距。大家一起學習、相互探討就可以增長自己的智慧,打開自己的思路,作用非常大,還可以進一步提高自己學習的興趣,能夠讓自己保持在一種法喜當中。如果自己一個人學習的話,就很難獲得上述利益,所以集體學習有這種必要性。
在集體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和其他道友一起學習,一方面也可以實踐某種菩薩的行爲。在一起學習更加容易有布施的機會;或者是守持戒律、守持菩薩戒的機會;凡夫人在一起難免會有沖突,還有修安忍的機會。可以一邊學習,一邊實修《入行論》的教義,具有種種殊勝的好處,所以上師強調集體學習,除了以上這些必要性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必要性,我們一邊學習一邊就可以體會。
在一起學習要珍惜時間,該聽光盤的時候好好聽,該討論的時候把話題放在佛法上。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變成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些世間無關的話題,浪費了所有人的時間,這是不必要的。討論的時候,重點是交流自己在佛法方面有什麼觀點,有什麼看法。首先不要預設自己的觀點是百分之百正確的,然後再把這個問題、觀點提出來,和大家一起去碰撞,一起去探討,看一看別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怎樣的。在探討的過程中,就可以逐漸讓自己的智慧升起來,能夠用各種方式探討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對我們增長智慧、理解法義非常有必要。在學習中會發現,從這個方面可以解釋這個意義,從其他很多方面也可以解釋這個意義。我們能生起真正的智慧,對法義能有全方位的了解,集體學習是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的,我們應該有這個認知。
對初學者來講,我們不能夠離開上師、善友和正法的攝持。我們無始以來在輪回當中,已經非常習慣于輪回的模式,不依止上師,不依止正道,我們很容易重新回到老路上;或者說,我們在最初學法的時候,根本還沒有脫離以前的思維模式。如果不長期依止上師聽法,很容易讓自己學法、聽法的意樂逐漸喪失掉,這是非常可惜的。我們要經常聽法,聽法的時候可以在光盤上看到上師的形象,聽到上師的教言,這樣也算是一種親近上師的方式。
一般來說,科技的東西都是一種物質。我們聽錄音機裏面的聲音,看電視上的畫面,似乎是在依止一個無情物。但是我們通過光盤的方式來學習《入行論》卻不一樣,上師對這個方式予以了加持,有某種非常甚深的意義,絕對不同一般的在電視上看畫面。有人擔心電視是無情物,依靠它會得不到傳承,得不到法義,是不是真的依止上師?實際上,上師仁波切在通過光盤授課的時候,經常引用法王如意寶的一個先例進行說明:以前法王如意寶到香港時,看到敦珠法王金剛薩埵灌頂的一個光盤,當時法王和隨從一起在電視面前接受灌頂,最後法王肯定說大家得到了灌頂。當然這種情況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是有修行境界的菩薩或者證悟者是完全可以的。上師在許多地方開許說,在光盤面前聽法完全可以得到傳承。從這個方面觀察,通過光盤看上師的影象或者聽上師的教言,與親近上師、依止上師的意義完全一樣,功效也一樣。只不過我們非要認爲是電視上的影象而已,不是真正的上師,從某種角度也可以這樣說,但是如果從具有證悟上師的特殊功德事業的角度來講,影像完全可以等同于本人,因爲證悟的上師可以讓虛空發音、讓牆壁發音、可以讓任何東西發音,都可以做得到。如果我們對上師有信心,這也是一種親近上師的方式。
我們雖然是在電視面前聽聞正法,也要有一種敬畏之心,應該與在上師法座下面聽法一模一樣,應該有這樣一種態度,通過恭敬的態度我們才能得到殊勝法益。佛法是從恭敬當中獲得的,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加持,沒有恭敬就得不到加持。我們要經常以這種方式來親近上師善知識,看看上師對我們有什麼教言,看看上師對我們修行方面有哪些指導。經常親近上師、依止上師才可以有力、有效的改變我們內心當中的種種非理作意,改變內心當中的不合理的想法,親近上師、得到上師的加持是非常重要的。
經常和道友、善友在一起也很關鍵。因爲自己一個人修行,往往不能安住在如理的行爲中。比如自己在家裏聽法,很容易隨便躺著靠著,或者走來走去做很多事情,沒有人監督,就比較容易散亂。但是如果和道友在一起,自己做得不如法,就會覺得不好意思,這種壓力也能夠讓自己在聽法過程中,保持如理如法的行爲。我們和道友在一起可以相互提攜,相互幫助,糾正不好的見解,一起做一些合理合法的行爲。我們要發願乃至獲得菩提果之間一直不舍離道友互相幫助,這方面非常關鍵。我們不能離開的,一個是殊勝的上師,一個是善友,這是在許多經論當中,再再提到的。
我們一起學習佛法的時候,一方面不要遠離上師善知識的教言,一方面就是不要遠離一起修法的同行道友。如果我們不經常與修法的道友共處,卻經常和不學佛法的人交往,那我們的言行和心態,以直接或間接,主動或被動的方式就很容易受影響,影響到我們的心態,就沒有興趣學法;影響到我們的行爲,就不再取舍因果,這是很大的損失,所以應該經常性的依止上師和道友。
還有就是要經常性的聞法。如果我們不聞法,我們就不知道我們的行爲和心態是否正確。如果我們經常聞法,雖然不一定馬上就有一種非常大的轉變,一下子就獲得神通神變,但是經常聞法,法義逐漸就會深入我們的內心最深處。只是聽一兩次開示,只是學一兩次不一定會有效果。法聽多了之後,某些理念會深紮到自己內心當中去。我們在上師座下聽法,上師講得最多的是什麼?就是利他心、利他行爲和菩提心。在上師座下聽法的人,無論是學院的道友,還是網絡上學習的道友,或者是光盤面前聽法的道友,聽了之後不管能不能做到,反正都知道利他心是最重要的,菩提心是最重要的,經常聽法,自然而然産生了這個效果。在聽法的基礎上再經常去觀察、去思維、去串習,對自己內心的改變也更加大。我們要通過經常親近善友、親近上師、經常聽聞正法,使自己的心和法逐漸的相應。
我們現在的狀態是什麼?就是心是心、法是法。我們的心還是輪回的這種心,自私自利很強的心,耽著于妙欲的心;而法呢?法是清淨的、法是離欲的、法是非常圓滿善妙的自性,現在二者之間是有距離的。那麼怎麼辦呢?我們就是要通過經常性的聞法,經常親近道友,經常親近上師,讓正法逐漸接近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逐漸與法相應,最後我們的心就變成了法。只要一起心動念就是法,要達到這樣一種比較圓滿的目標,達到我們的心能變成法的狀態。比如說,我們通過串習菩提心,逐漸地串修菩提心,本來菩提心是菩提心,法是法,我們的內心是自私自利的心,但是通過經常性的觀修慈心、觀修悲心、觀修利他心,這樣的不斷觀修下去,心逐漸和法相融,最後修到一定量的時候,法真正融入心,心就變成了菩提心,就徹底把內心的自私自利完全消滅,自己的心成爲菩提心的本體,只要一起心就是菩提心,只要一動念就是菩提心。然後在此基礎上再去串習空性,對于空性的無自性、實相,再再去串習。在現證空性的時候,心就完全變成空性,或變成智慧的這樣一種形態,就是要達到這種目標。爲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去創造因緣,在很多因緣中,親近上師善友,經常聞法、修行正法,這是最直接、最迅捷的一個通道,最後我們的心會逐漸與法相應。我們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我們應該經常依止上師的殊勝教言,通過教言改變自己的心,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串修,讓自己的心變成一種法的狀態,這就叫“心入于法”或“法入于心”、“心與法相應”,這是相當重要的。
上師教導我們在修行佛法過程中,不要離開上師善友,不要離開聽聞正法、串習正法,這對修行是一個很大的保證。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長時間學習,長時間依止上師都是一樣的重要。學習佛法應該是一種長期的串習,不要把學習佛法當成學習世間的某種技巧、法術一樣,只學一兩個月馬上要見到明顯效果。就象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氣功盛行,一練之後馬上有氣感,馬上就得到一種感應,就覺得這很靈驗,我們學習佛法不要有這種期待。得到感應對某些人的修法也許有某種促進,但對于多數人來講,過度追求外在的明顯效果,追求感受啊、感應啊,稍不注意就會變成引自己入歧途的因,不可能再老老實實沿著法義去修行。追求一些外表的、形象的、花花綠綠的東西,對了知內心的實相有一種障礙。上師和很多大德在講法時都說過,雖然佛法中也有神通啊、感應啊,但是對這個並不特別的重視,最重視的是對實相的了知,對我執的斷除。斷除我執、修行人無我、法無我,利他心這些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根本的。如果我們把根本抓住,一旦修行到量,內心當中升起了菩…
《《入菩薩行論》第02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