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02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提心,證悟了空性,神通、神變都會附帶獲得的。抓住了根本,支分的東西也能獲得;但是我們抓住支分,根本東西是無法獲得的。如果我們把時間、精力投到追求外在的形象上、神通上,我們就沒有興趣再去了知根本實相,發展菩提心和利他心,最後即便得到了神通神變,但是實際上已經走入了歧途。不可能得到了神變的緣故,就附帶得到了菩提心,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得到了菩提心,證悟了空性的話,附帶可以獲得神通,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我們不能搞顛倒。

  學習佛法,我們應該有一個長期串習的決心,我們應該把學習佛法的目標定得長遠一點。佛法中顯宗說成佛需要叁個無數劫來積累資糧,實際上就是要讓我們打破短時間就要見效的那種妄執,雖然真正來講是不需要叁個無數劫就可以成佛的,但是我們在定目標的時候,時間要長遠一點。因爲時間越長,我們才更能面對打擊,才有更多的時間去轉變內心。如果我們把時間定得很急,我們是沒有從容的心態去面對打擊的。如果我們把時間定得很長:我發願在一生當中認真修行,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遇到好的狀況也好,遇到不好的狀況也好,我就一心一意一輩子要修行佛法。如果我們定了一輩子修學佛法這樣長遠的目標,一兩天遇到一個違緣會不會改變我們長期修法的心態呢?這是不能改變的。因爲我們已經定了很長遠的目標,短時間的違緣、障礙不會影響我們。既然目標長遠,短期當中得到一點受用、驗相會不會執著呢?不會執著。

  比如我們定了一個長期的旅行目標,我的目的地是在幾千公裏以外,我准備走路去、或者坐車去,開車去,在路上遇到一些小風雨,遇到一些障礙物會不會因此就倒下呢?不會的,因爲我有更圓滿的目標的緣故,中間這些違緣不能阻止自己;或者我們在路上遇到一些好的人、好的風景會不會永遠執著呢?也不會,因爲我的目標是更遠的目的地。這個比喻什麼呢

  表示我們在修道過程中,如果目標定得遠,時間定得長,目標定得大的話,即便是遇到違緣也能不執著,遇到一些小受用也不會執著。假如我們把時間定得太短了,是沒有時間、沒有余地去面對違緣的。我們不要認爲,學習法義應該在很短的一兩個月當中就要有明顯的效果,如果沒有就說這個佛法是虛假的,或者說明這個上師是虛假的,或者認爲自己學習佛法沒有什麼效果,不能這樣想。

  實際上問題就是如此:如果承辦一個小事情,要准備的因緣就少,時間就短。比如說我們自己一個人做飯吃,這個事情很小,准備的東西不需要很多,菜、米、水也要很少,隨便做一點就可以了,所以需要的時間就很短。那麼如果是做一個大事情呢?假如在世間籌劃一個很大的公司,就要考慮很多的問題,籌辦的過程相應需要的時間就長,如果籌辦的時間短了,考慮不周全,或者准備的因素不周全,很容易發生問題而夭折,所以事情大就不能著急。有時候要籌劃好幾年,方方面面的因緣具足了,時間也吻合了,因緣也成熟了,這個時候再成立,再去做就可以做到。這是用世間做小事和大事的不同,用我們容易理解的方式做個比喻。

  修行佛法遠比世間事重要無數倍,成就佛果、成就菩薩果、證悟空性這樣的境界,是遠遠超勝一切世間法的最偉大的事情,這麼大的事情想在一兩個月當中馬上成辦,是不可能的。我們要成辦這麼大的果位,籌備的時間必須要長,而且准備的因素也比較多。要得到這些驗相,得到這些成果,必要的條件我們准備好了沒有?圓滿殊勝的菩提心生起來了沒有?有沒有生起空性的正見?對世間八法不耽著的出離心有沒有生起來?即便已經有了這些因素,但是串習的時間夠不夠?如果串習的時間不夠,雖然你已經有了空性正見,還是沒辦法達到果位。這就是在學習佛法過程當中,爲什麼要長期串習的原因,我們要從道理上把這個問題想清楚,如果我們想清楚了,在學習佛法過程當中,遇到一些較大的違緣也能面對。

  有些人由于智慧不夠圓滿:認爲沒學佛法之前好像沒有這些障礙,學習佛法之後倒出現了障礙,對這個問題沒有正確認識;有時候覺得佛法沒什麼利益,退失學習佛法的信心,也有這種情況;有時候覺得學了這麼長時間,還沒有什麼明顯效果,沒什麼明顯感應,我學氣功練一兩個星期都出現了氣感,爲什麼已經學了一兩個月佛法還沒有效果呢?實際上不應該這樣看問題。我們學佛要成辦的是了知實相,實相從菩薩的眼光看起來,就是一切萬法本來的樣子,這應該是最簡單的。但是現在我們已經很複雜的緣故,讓我們恢複簡單我們卻做不到,所以就必須要通過逐漸修習,去掉我們那些重大的執著、中等的執著、微細的執著。把這些執著去掉之後,才能顯現原始本來的狀態,這是需要一定時間去籌劃、准備,醞釀、串修之後才能達到的。這個問題也很重要,尤其是在我們剛學習佛法的時候,或者在學習佛法中間,都要有這樣一種觀念:修學佛法是很大的事情,不像世間的很多事情,如刀砍在身上一樣,一砍馬上就出血,這麼快的因果倒不一定在學習佛法當中産生。我們應該有長期串修的決心,即使是中間遇到一點小快樂,遇到一點小麻煩、小違緣,自己也能夠從容的面對。

  在學習佛法的過程當中,保持一種比較平和的心態非常適合修行,如果處在大喜大悲的狀態當中,心不平靜,不平靜的緣故,就很難保持學佛的正確狀態。修學佛法要有一個比較從容、比較平靜的心態,不受其余情緒的幹擾,既不受快樂的情緒的幹擾,也不受痛苦情緒的幹擾。佛法中的殊勝義理要在很平靜、很從容的心態當中才容易被發現。所以我們要了知:要長期修學佛法,應該讓自己的心保持一種平靜。那麼要保持這種平靜的話,我們在時間上面不能夠打算太短了。比如預設在半年兩年當中,一定要達到什麼狀態,如果達不到就怎麼樣,最好是不要産生這種想法。這是一種過度的想法,沒有考慮到自己的根性問題,沒有考慮到無始以來,我們相續當中儲存了多少不良的負面習氣,我們都沒有把這些考慮進去,只認爲佛法很殊勝,然後在很短的時間當中,一定要成辦什麼果。佛法確實很殊勝,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內心中無始以來負面的東西也很多,會對我們修學佛法産生障礙,需要時間慢慢清洗掉這些東西。因此說,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訂立長期的目標是很重要的。

  一方面還要抽時間努力串習法義。上師在講記當中鼓勵修行者每天觀修半個小時的菩提心,如果有時間就早上觀想,沒有時間就在其他方便的時間串習法義。如果能夠專門串習法義的話,印象會很深,作用也會很強。我們在走路或其他散亂的時候想一下法義,這個力量就不是非常的強烈。如果我們靜下來,什麼事情都不管,哪怕就是十幾分鍾或者半個小時,靜下來之後,專門把注意力集中在所修的法義上面,高度專注,專門去串習,專注去串習,力量就會很大。從這樣的串習狀態出來,到了和別人交往的時候,到了做其他事情的時候,這個力量還在,就會把座上熏修的功能帶到座下,帶到和別人的交往當中。如果你在座上是串修慈悲心,慈悲心串修得很好很相應,在下座的時候遇到其他人,和其他人交往的時候,這個慈悲心的力量就會發生持續的作用,就會引導你的心以慈悲的方式、慈悲的狀態去和別人交往,別人也能感受到你內心慈悲的力量,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能夠安住在菩薩行。當然每天只有半個小時的串習,力量能保持多久也不好說,有些時候能保持兩叁個小時,有時遇到其他情況,自己沒有專注法義,煩惱很強烈的話,也許幾分鍾就消失了。所以說我們要長期努力,抽時間來串習法義。一方面學,一方面多抽時間去觀修,這對我們在理論上或實踐上的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

  上師在講記當中也講到了聞法的規律,聞法的規律是很重要的。世間也是一樣,做什麼事情都有規矩,不論哪個地方、哪個民族都有他的規矩,單位也有他的規矩。我們辦事情或做什麼事情,首先應該打聽一下流程是什麼,規矩是什麼,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能做的,遮止的方面不去做,鼓勵的方面或者開許的方面才去做,在世間當中都有這樣一種規律。

  在聽法的時候也有一種聞法的規律。在聞法的時候,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心態是什麼,行爲是什麼,這個方面必須要了知。每次盡量以這樣的方式來聽聞佛法,這樣聽聞佛法才是如理如法的。通過聽聞佛法,才能得到聞法的功德。聽聞佛法本身就是一個能累積巨大資糧的方法。以前佛陀對阿難尊者講:“在世間當中功德最大的事是什麼呢?就是一個人講法,一個人聞法,這是在所有功德當中最大的。”聞法的功德本來就很大,我們能夠在上師在講法的時候認認真真去聽,如理如法去聽,就能得到很多的功德。如果我們相信因果,誠信因果的話,聽法本身的利益非常大,功德非常大,爲了得到這樣一種巨大功德的緣故,我們必須要如理聽法。沒有聽說通過非法的方式聽法能夠得到功德,只有通過如理的方式聽法能夠得到很大的功德,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聞法的很多規律。

  聞法規律分爲兩種,即聞法的規矩,聽法的正確方式分爲兩種:一個是發心,一個是行爲。

  首先是發心,就是我們聽法的時候應該發怎樣的心。首先第一個要斷除惡心,斷除不好的心態。如果聽法是爲了害別人;或者在聽法過程當中,經常産生一些強烈煩惱;或者爲了自己超勝一切;或者聽法之後我就知道很多了,知道很多了我就去羞辱某人;或者我就去其他地方炫耀自己,這些都是屬于惡心,這些心態都是應該要斷除的。凡是和煩惱相連的、傷害別人的或者與修法無關的這些方面的惡心都要斷掉,這就是第一個斷惡心。

  第二個發善心。善心分爲叁類:第一種就是爲自己求安樂的心。這是個善心,爲了得到後世的安樂。像這樣的心能不能發呢?實際上在《廣論》[1]當中講過叁士道的修法,下士道實際上就是爲了後世得到快樂…

《《入菩薩行論》第02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