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種發心相合于下士道的修法。這種發心不是說不好,因爲衆生根基各異,有的根基就是發不起求解脫的心,只想在輪回當中獲得一種善趣的果位就足夠了,獲得一種安樂就夠了。《經莊嚴論》當中講,針對這些衆生,佛菩薩只有暫時隨順他的心願,給他傳十善業道、人天乘的修法。所以說能不能這樣發心呢?某些衆生實在生不起其他的善心,還是可以發。他發了善心之後爲了升天,爲了獲得大富大貴,就會因此來尋求善法、修行善法,這是善心中最下等的,爲了今生安樂或者後世安樂,以這樣的心態來聽聞佛法屬于下士道。
第二種是爲了自己解脫。對于整個輪回中今生的快樂、後世的快樂都沒有興趣。我們在學《親友書》的時候知道,不管轉生到哪個地方,都是痛苦的自性,只有解脫才能徹底遠離一切痛苦。這一類人就是發了求解脫的心,但是沒有兼顧到其余的一切衆生,主要是爲了自己解脫。因爲自己對輪回非常厭惡,對輪回感到非常恐怖,就想盡快、越快越好,從輪回當中獲得解脫。這在叁士道當中屬于中士道,爲了自己的解脫去聽法。想解脫就要知道解脫的方法是什麼,修什麼法才能解脫。爲了自己解脫,去聽聞能夠讓自己解脫的法要,以這種心來聽法,或者以這種心態修法,這就叫中士道的修法。這是中士道,比下士道的修法要好,但是比上士道的修法要劣,屬于中等的一種善心。
第叁種是上等的善心,上等的善心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他是在求解脫的基礎上,知道解脫完全可以離開一切痛苦,離開輪回,但是自己一個人解脫沒有意義,因爲輪回當中這麼多衆生還在飄泊,還根本不了知解脫之道。這種具有大乘種姓的菩薩就發起利他的心,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去聽法,這就相合于上士道,相合于利他的狀態。以這種心態去聽聞正法,即是通過利他心、菩提心的方式去聽聞正法。叁種發心中我們鼓勵的是第叁種,第叁種的心態是利他。所以我們每次都要發利他心,求解脫的心已經圓滿的攝在了利他心中。按次第來講,首先我們要了知整個輪回的痛苦,輪回都是痛苦的自性,我們自己就不願意再呆在輪回中。把這個問題了知清楚,我們才能對其他漂流在輪回當中的衆生,切實産生一種願他們解脫的心態。如果自己都不想解脫,怎麼能說我願衆生解脫呢?這個心就不真實。當我們真正理解到輪回痛苦的時候,不但我要解脫,而且其他衆生也需要解脫。只有對輪回的痛苦有非常深的認知,在一個很深的出離心的基礎上,再去發起利他的心這就很真實。我們要選擇第叁種利他的發心。
每次聞法的時候,上師都會說:爲了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發起菩提心!就是說,我這次發心不是爲了自己解脫,不是爲了後世的安樂,我這次聞法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有了這樣一種心做基礎,有了這顆利他心做種子,逐漸種子就會生根、發芽、生長、就會開花結果。諸佛菩薩最後完全利他的功德,諸佛菩薩在相續當中圓滿的智慧,就是從最初的利他心開始引發的。佛菩薩猶如參天大樹般的功德,最初也只是一粒小小的種子,這個小小的種子是什麼?就是最初的時候爲了利他發起的菩提心。現在我們也是爲了利他發起菩提心,雖然這是顆很小的種子,不要小看它,不要看它力量弱。菩薩後來的這些功德,這些無與倫比的福慧功德,都是從這個看似微小、非常微不足道的利他心逐漸開始擴展、圓滿的。不管怎麼樣,最初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也許還沒辦法産生一種很圓滿的、不造作的、不虛僞的利他心,但是如果有了最初這一念心,以這個爲基礎,逐漸去發展它、圓滿它,通過後來的修法也可以逐漸變得真實。最初的這一念利他心一定要發,所以我們聽法之前,一定要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發起菩提心,不管怎麼樣,造作的方式也要讓它發起來,這是很關鍵的,我們要發起這顆利他心。
下面講聽法的時候要有什麼樣的行爲。行爲也是分爲叁大類:第一大類是斷除叁種過失。
第一種過失是什麼呢?“耳不聽猶如覆器之過”。就是說我們雖然坐在聽法的行列當中,上師在電視裏面正在給我們講法,我們正在聽法。一方面雖然人是坐在這個行列中,但是耳朵沒有聽,沒有專注所聞的法義,這樣聞法就沒有意義。因爲我們要聽懂,我們要知道所講的內容是什麼,要生起聞慧,必須要能夠收聽到,收聽到之後才能夠去辨別,所聽的是什麼。然而連耳朵都沒有在聽,有的時候在胡思亂想,雖然聽到聲音,但是不知道在講什麼,最初都沒有聽進去,你怎麼去思維,怎麼去修行,這就出現問題了。這個比喻就叫覆器之過,就好像把這個茶杯倒過來,茶杯口向下,然後我們再去倒水,這樣子倒水,能不能倒進去?根本倒不進去。所以說我們耳朵不聽法,就好像往一個覆置的、口朝下的容器當中倒水一樣,一點都倒不進去,這是第一個過失,必須要斷除。我們聽法的時候呢,耳朵要認認真真的聽,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就是“心不持猶如漏器之過”。就是說,耳朵聽是聽了,但是沒有去記,沒有去記到底講什麼,一邊在聽一邊在忘,一邊在聽一邊在漏。這個方面就是講,聽的時候要專注,專注就是要去記憶,要去憶持。如果我們在聽法的時候,心不去憶持,就猶如漏器之過。也用這個茶杯做比喻:覆器就是倒置在桌子上,我們倒不進去水,第二個比喻就是這個茶杯漏了,雖然口向上,但是裏面底部有裂痕,或有窟窿眼,你一邊倒水下面一邊漏水,永遠裝不滿。前面是根本沒有聽,現在聽是聽了,這個茶杯口向上,但是它在漏,雖有聽聞的功德,但是沒辦法憶持住法義,沒有憶持住法義,串習就很困難。
第叁個過失就是雜煩惱,“雜煩惱猶如毒器之過”。就是我們在聽法的時候也聽了,也記了,但是內心當中有某種煩惱,發了惡心,雜了很多煩惱。內心當中雜了很多煩惱的話,所聽的這些法義,都被這些煩惱所染汙,沒辦法變成一個清淨的聞慧。這個比喻是什麼呢
還用這個杯子打比喻:杯子口也向上,底也沒有漏,但是裏面有毒藥,塗了一層毒,或摻進了毒,你把水倒進去之後呢,因爲和毒混在一起,整個水就變成有毒的水了,就沒辦法喝了。所以說呢,我們聽法的時候,雖然耳朵也在聽,心裏也在記,但是內心當中有煩惱的緣故,相續被這個煩惱所染汙,就讓我們所聽的法義變成了雜染,沒辦法變清淨了。所以我們在聽法的時候,這叁種過失必須要斷除。
第二大類是斷除六種過失,或者稱爲六種垢染。
第一個是傲慢心。我們聽法的時候,應該對上師、對佛法,産生恭敬心。有了恭敬心,才能得到法義,沒恭敬心得不到法義。如果我們在聽法的時候很傲慢,覺得上師講的一般,或者覺得這個法義很簡單,不用講我也能懂,或者說這個上師有很多過失,自己好像超勝了的上師,像這樣産生了傲慢心。如果有這個傲慢心,那是沒有辦法得到殊勝功德的,第一個要斷掉的過失就是傲慢。
第二個要斷除的過失是無信,沒有信心。對上師也沒有信心,對于法義也沒有信心,這方面也必須斷除。我們在聽法的時候呢,一方面要恭敬,一方面要産生信心。對于上師也有一種信心,對于法義也有一種信心。相信上師是我們的引導者,是我們的怙主,依止上師能夠從輪回當中得到接引,接引我們逐漸出離輪回。如果實踐法義,一定能夠幫助我們清除掉內心當中這些染汙。對于上師、對于正法,還有對自己能夠修行成功,都要有一種信心。如果沒有這個信心,就沒辦法趨入佛法。所以說佛法很甚深,唯信能入。有信心就能進入佛法大海,沒信心就沒辦法趨入佛法大海。《親友書》中對于聖者七財當中的這個信財,也講了很多。
第叁個就是講到沒有希求心。聽法的心態不是非常踴躍,有一種很拖沓的感覺。聽法的態度是聽一下也可以,不聽也可以,對法義本身沒有一種希求之心。如果沒有希求之心,就沒有動力了。我們對于所聞的法義,應該要有一種希求心,對于聽法本身應該有希求心,因爲它能夠改變我們,幫助我們趨入于法義。對于殊勝的證悟,對于所聞的法,應該要有一種希求心。有了希求心之後,以前不知道的法能夠知道,以前沒有證悟的境界能夠證悟,以前沒有的功德可以獲得,這一切都是從希求心來的。《入菩薩行論》後邊也有一段專門講希求心,所以這方面非常重要。
第四個就是外散,第五個是內收。外散和內收都是指心態。外散是什麼呢?外散就是我們在聽法的時候胡思亂想,人坐在電視面前聽法,但是心在想家裏的事情啊,工作上面的事情啊,在想其他方面的事情啊,自己的心散于外面,外散就相當于我們在講五蓋的時候的掉舉,自己的心散于外境當中,沒有專注于法義上,這個就叫做心外散。
第五就是內收。內收就是說自己沒有外散,但是過于內收了。心收得很緊的話,有時就容易打瞌睡,容易昏沈。對所聽聞的法,沒辦法去憶持,沒辦法去認知。還有一種情況是心過于專注,太過緊繃,只緣一個法,就牢牢的抓住,沒有以放松的心態去聞法,只聽到一句,其它的法都沒聽到,這種也是屬于內收的狀態。
第六種是厭倦。有的時候時間比較長就厭倦了,比如說學《入行論》有200多堂課,後面就慢慢産生一種厭倦心。有了厭倦的心,動力就不足了,就逐漸會産生退失的過失,不願意再學下去,或者是不願意再修下去,都是從厭倦開始的。有的時候天氣很熱,就覺得個講法怎麼這麼長啊,趕快結束算了,天很冷的時候,肚子很餓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厭倦心。厭倦一旦産生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專注的心態,沒有歡喜的心態去聽法,這個方面也是要斷除的。我們應該要知道,聽聞佛法非常非常的難得,遠遠超勝世間當中的任何法。以前的大德,因爲知道法義非常難以聽聞的緣故,所以爲了聽聞一句正法,可以越過刀山火海去聽聞,就是因爲非常具有希求心的緣故,所以出現時間很長啊,或者說是很大的痛苦啊,或者是天氣很熱很冷,他都完全可…
《《入菩薩行論》第02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