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种发心相合于下士道的修法。这种发心不是说不好,因为众生根基各异,有的根基就是发不起求解脱的心,只想在轮回当中获得一种善趣的果位就足够了,获得一种安乐就够了。《经庄严论》当中讲,针对这些众生,佛菩萨只有暂时随顺他的心愿,给他传十善业道、人天乘的修法。所以说能不能这样发心呢?某些众生实在生不起其他的善心,还是可以发。他发了善心之后为了升天,为了获得大富大贵,就会因此来寻求善法、修行善法,这是善心中最下等的,为了今生安乐或者后世安乐,以这样的心态来听闻佛法属于下士道。
第二种是为了自己解脱。对于整个轮回中今生的快乐、后世的快乐都没有兴趣。我们在学《亲友书》的时候知道,不管转生到哪个地方,都是痛苦的自性,只有解脱才能彻底远离一切痛苦。这一类人就是发了求解脱的心,但是没有兼顾到其余的一切众生,主要是为了自己解脱。因为自己对轮回非常厌恶,对轮回感到非常恐怖,就想尽快、越快越好,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在三士道当中属于中士道,为了自己的解脱去听法。想解脱就要知道解脱的方法是什么,修什么法才能解脱。为了自己解脱,去听闻能够让自己解脱的法要,以这种心来听法,或者以这种心态修法,这就叫中士道的修法。这是中士道,比下士道的修法要好,但是比上士道的修法要劣,属于中等的一种善心。
第三种是上等的善心,上等的善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他是在求解脱的基础上,知道解脱完全可以离开一切痛苦,离开轮回,但是自己一个人解脱没有意义,因为轮回当中这么多众生还在飘泊,还根本不了知解脱之道。这种具有大乘种姓的菩萨就发起利他的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去听法,这就相合于上士道,相合于利他的状态。以这种心态去听闻正法,即是通过利他心、菩提心的方式去听闻正法。三种发心中我们鼓励的是第三种,第三种的心态是利他。所以我们每次都要发利他心,求解脱的心已经圆满的摄在了利他心中。按次第来讲,首先我们要了知整个轮回的痛苦,轮回都是痛苦的自性,我们自己就不愿意再呆在轮回中。把这个问题了知清楚,我们才能对其他漂流在轮回当中的众生,切实产生一种愿他们解脱的心态。如果自己都不想解脱,怎么能说我愿众生解脱呢?这个心就不真实。当我们真正理解到轮回痛苦的时候,不但我要解脱,而且其他众生也需要解脱。只有对轮回的痛苦有非常深的认知,在一个很深的出离心的基础上,再去发起利他的心这就很真实。我们要选择第三种利他的发心。
每次闻法的时候,上师都会说: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发起菩提心!就是说,我这次发心不是为了自己解脱,不是为了后世的安乐,我这次闻法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有了这样一种心做基础,有了这颗利他心做种子,逐渐种子就会生根、发芽、生长、就会开花结果。诸佛菩萨最后完全利他的功德,诸佛菩萨在相续当中圆满的智慧,就是从最初的利他心开始引发的。佛菩萨犹如参天大树般的功德,最初也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这个小小的种子是什么?就是最初的时候为了利他发起的菩提心。现在我们也是为了利他发起菩提心,虽然这是颗很小的种子,不要小看它,不要看它力量弱。菩萨后来的这些功德,这些无与伦比的福慧功德,都是从这个看似微小、非常微不足道的利他心逐渐开始扩展、圆满的。不管怎么样,最初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也许还没办法产生一种很圆满的、不造作的、不虚伪的利他心,但是如果有了最初这一念心,以这个为基础,逐渐去发展它、圆满它,通过后来的修法也可以逐渐变得真实。最初的这一念利他心一定要发,所以我们听法之前,一定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起菩提心,不管怎么样,造作的方式也要让它发起来,这是很关键的,我们要发起这颗利他心。
下面讲听法的时候要有什么样的行为。行为也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断除三种过失。
第一种过失是什么呢?“耳不听犹如覆器之过”。就是说我们虽然坐在听法的行列当中,上师在电视里面正在给我们讲法,我们正在听法。一方面虽然人是坐在这个行列中,但是耳朵没有听,没有专注所闻的法义,这样闻法就没有意义。因为我们要听懂,我们要知道所讲的内容是什么,要生起闻慧,必须要能够收听到,收听到之后才能够去辨别,所听的是什么。然而连耳朵都没有在听,有的时候在胡思乱想,虽然听到声音,但是不知道在讲什么,最初都没有听进去,你怎么去思维,怎么去修行,这就出现问题了。这个比喻就叫覆器之过,就好像把这个茶杯倒过来,茶杯口向下,然后我们再去倒水,这样子倒水,能不能倒进去?根本倒不进去。所以说我们耳朵不听法,就好像往一个覆置的、口朝下的容器当中倒水一样,一点都倒不进去,这是第一个过失,必须要断除。我们听法的时候呢,耳朵要认认真真的听,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就是“心不持犹如漏器之过”。就是说,耳朵听是听了,但是没有去记,没有去记到底讲什么,一边在听一边在忘,一边在听一边在漏。这个方面就是讲,听的时候要专注,专注就是要去记忆,要去忆持。如果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心不去忆持,就犹如漏器之过。也用这个茶杯做比喻:覆器就是倒置在桌子上,我们倒不进去水,第二个比喻就是这个茶杯漏了,虽然口向上,但是里面底部有裂痕,或有窟窿眼,你一边倒水下面一边漏水,永远装不满。前面是根本没有听,现在听是听了,这个茶杯口向上,但是它在漏,虽有听闻的功德,但是没办法忆持住法义,没有忆持住法义,串习就很困难。
第三个过失就是杂烦恼,“杂烦恼犹如毒器之过”。就是我们在听法的时候也听了,也记了,但是内心当中有某种烦恼,发了恶心,杂了很多烦恼。内心当中杂了很多烦恼的话,所听的这些法义,都被这些烦恼所染污,没办法变成一个清净的闻慧。这个比喻是什么呢
还用这个杯子打比喻:杯子口也向上,底也没有漏,但是里面有毒药,涂了一层毒,或掺进了毒,你把水倒进去之后呢,因为和毒混在一起,整个水就变成有毒的水了,就没办法喝了。所以说呢,我们听法的时候,虽然耳朵也在听,心里也在记,但是内心当中有烦恼的缘故,相续被这个烦恼所染污,就让我们所听的法义变成了杂染,没办法变清净了。所以我们在听法的时候,这三种过失必须要断除。
第二大类是断除六种过失,或者称为六种垢染。
第一个是傲慢心。我们听法的时候,应该对上师、对佛法,产生恭敬心。有了恭敬心,才能得到法义,没恭敬心得不到法义。如果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很傲慢,觉得上师讲的一般,或者觉得这个法义很简单,不用讲我也能懂,或者说这个上师有很多过失,自己好像超胜了的上师,像这样产生了傲慢心。如果有这个傲慢心,那是没有办法得到殊胜功德的,第一个要断掉的过失就是傲慢。
第二个要断除的过失是无信,没有信心。对上师也没有信心,对于法义也没有信心,这方面也必须断除。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呢,一方面要恭敬,一方面要产生信心。对于上师也有一种信心,对于法义也有一种信心。相信上师是我们的引导者,是我们的怙主,依止上师能够从轮回当中得到接引,接引我们逐渐出离轮回。如果实践法义,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清除掉内心当中这些染污。对于上师、对于正法,还有对自己能够修行成功,都要有一种信心。如果没有这个信心,就没办法趋入佛法。所以说佛法很甚深,唯信能入。有信心就能进入佛法大海,没信心就没办法趋入佛法大海。《亲友书》中对于圣者七财当中的这个信财,也讲了很多。
第三个就是讲到没有希求心。听法的心态不是非常踊跃,有一种很拖沓的感觉。听法的态度是听一下也可以,不听也可以,对法义本身没有一种希求之心。如果没有希求之心,就没有动力了。我们对于所闻的法义,应该要有一种希求心,对于听法本身应该有希求心,因为它能够改变我们,帮助我们趋入于法义。对于殊胜的证悟,对于所闻的法,应该要有一种希求心。有了希求心之后,以前不知道的法能够知道,以前没有证悟的境界能够证悟,以前没有的功德可以获得,这一切都是从希求心来的。《入菩萨行论》后边也有一段专门讲希求心,所以这方面非常重要。
第四个就是外散,第五个是内收。外散和内收都是指心态。外散是什么呢?外散就是我们在听法的时候胡思乱想,人坐在电视面前听法,但是心在想家里的事情啊,工作上面的事情啊,在想其他方面的事情啊,自己的心散于外面,外散就相当于我们在讲五盖的时候的掉举,自己的心散于外境当中,没有专注于法义上,这个就叫做心外散。
第五就是内收。内收就是说自己没有外散,但是过于内收了。心收得很紧的话,有时就容易打瞌睡,容易昏沉。对所听闻的法,没办法去忆持,没办法去认知。还有一种情况是心过于专注,太过紧绷,只缘一个法,就牢牢的抓住,没有以放松的心态去闻法,只听到一句,其它的法都没听到,这种也是属于内收的状态。
第六种是厌倦。有的时候时间比较长就厌倦了,比如说学《入行论》有200多堂课,后面就慢慢产生一种厌倦心。有了厌倦的心,动力就不足了,就逐渐会产生退失的过失,不愿意再学下去,或者是不愿意再修下去,都是从厌倦开始的。有的时候天气很热,就觉得个讲法怎么这么长啊,赶快结束算了,天很冷的时候,肚子很饿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厌倦心。厌倦一旦产生之后,他就再也没有专注的心态,没有欢喜的心态去听法,这个方面也是要断除的。我们应该要知道,听闻佛法非常非常的难得,远远超胜世间当中的任何法。以前的大德,因为知道法义非常难以听闻的缘故,所以为了听闻一句正法,可以越过刀山火海去听闻,就是因为非常具有希求心的缘故,所以出现时间很长啊,或者说是很大的痛苦啊,或者是天气很热很冷,他都完全可…
《《入菩萨行论》第02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