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01課

  《入菩薩行論》第01課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宣講《入菩薩行論》是個非常殊勝的因緣。作爲一個大乘的菩薩、大乘的佛子,必須要了知身爲菩薩應做之事。做一個菩薩,不單是擁有一個菩薩的名銜。比如我們受了菩薩戒,拿到了菩薩戒的戒碟,就認爲自己是菩薩了。實際上拿到菩薩名銜之後,如果對于菩薩應該對衆生盡什麼責任,菩薩本身應該如何修行一無所知,僅僅擁有一個虛名沒有什麼意義,因此我們有必要學習《入菩薩行論》。

  《入菩薩行論》是趨入菩薩行爲的修行方法。“入菩薩行”就是趨入菩薩的種種修行,趨入菩薩的種種行爲。《入行論》裏面講了很多方法:怎麼做正確的取舍;內心如何作意;行爲上如何度化衆生;世俗中如何修行;勝義中如何修行等等,這一系列的修法在《入行論》中講得非常清楚。我們必須要把這個問題認識清楚,然後認認真真學習。爲了利益自他的緣故進行修持,這樣的發心、作意相當重要。

  佛經中講過“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是特別難以獲得的,獲得人身之後,尤其困難的是值遇殊勝的佛法。只有以殊勝的人身作爲基礎和所依,才能夠修持殊勝的法義。真正的法義,是能救度自己和所有的衆生的殊勝法要。我們只有經由殊勝的法義去實踐,才可以引導自他趣向于涅槃的彼岸,所以佛法特別難以聽聞。更難以值遇的是有殊勝的上師、善知識,通過正確的傳承,正確的傳講方式來讓我們理解佛法,這是更爲稀有的。

  我們有時雖然值遇到了佛法——比如我們在寺廟中看到流通處有很多經典、論典,但是如果沒有殊勝上師來作解釋和傳授,通過我們的自力,實際上很難以真正了知裏面的殊勝含義,即便我們花很多時間都不一定能夠真正理解。有了殊勝的上師、善知識,通過正確的傳講方式和傳承給我們宣講,就相當于把最正確的理解方法直接交到我們手上,直接讓我們理解和進行修持。遇到殊勝的上師傳講《入行論》是非常稀有的,現在我們擁有了這個因緣,應該無比歡喜而精進。第一方面是獲得了人身應歡喜;第二個方面是值遇了佛法,也應歡喜;第叁個方面是值遇到殊勝的上師。上師以這樣的善巧方便,讓我們通過光碟等方式學習殊勝的大乘法要,更應歡喜。

  聞法的因緣,絕對不是無因無緣來的。有時覺得好象是隨隨便便一個偶然的因緣,就獲得了聽聞正法的機會,所以我們對聞法的機會不一定感覺非常稀奇。但實際上從佛陀的教育中,從果和因之間的關系來分析,我們就知道:佛法這麼難聞,值遇善知識的講解就更加困難。果這麼困難,我們由果推因,就知道因一定非常難遇。現在我們能值遇這麼殊勝的聽法因緣,並不是因爲運氣好,而一定是以前曾經種下過聞法的種子習氣,曾經接觸過殊勝佛法的緣故,現在才有了進一步對佛法深入理解的機會,才有了能夠真正趨入修行菩薩行的機會,這樣思維才會了知其殊勝之處。修行佛法是循序漸進的,最初我們可能只是和佛法結了一點緣,後來因緣的種子不斷發展變化,我們才有了依止上師、聽聞佛法的因緣,有了深入理解最殊勝法要——從世俗谛到勝義谛,逐漸接近實相的這些因緣,這個因緣在我們的相續中、人身中逐漸得以圓滿。我們有了這種機會之後,以此爲基礎,可以進一步令心趨入正法、精進修行、證悟正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在值遇這個法要的時候應該歡喜。

  現在我們輔導《入行論》。上師在第一堂課和第二堂課當中沒有涉及到《入行論》的本頌和注釋,所以我們在這二堂課的輔導中,就把上師在法本光盤中講的,比較重要的意義作一個歸攝,知道哪些是需要強調的、哪些是比較重要的內容。第一堂課、第二堂課主要通過這個方式輔導。第叁堂課以後,進入到了頌詞、注釋,我們就按照頌詞和注釋的意義進行輔導。第一、二堂課主要是歸攝一下上師在光盤、法本當中所講的一些重要意義,通過歸攝的方式進行輔導。

  我們作爲佛弟子,有一種責任,就如前面所講,既然我們擁有菩薩的名稱,就應該努力和這個名稱相應,完全符合這個名稱的含義。作爲佛弟子也一樣:既然我們說自己是皈依了佛,皈依了叁寶的佛弟子,作爲一個佛弟子,了解佛的教義到底是如何宣講的,講了什麼教義,這是一個佛弟子的責任和義務。如果不了知佛到底講了什麼,佛教的教義在哪方面進行了闡釋,說自己是佛弟子就徒有虛名。

  殊勝的上師善知識對我們的恩德非常大,告訴我們怎麼樣趨入佛法,把佛教的教義原原本本告訴我們,讓我們成爲名實相符的佛弟子,對我們的恩德非常大。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當中,能夠逐漸了知佛法中取舍的意義,逐漸了知諸法的實相,看清萬法的究竟真相,都是來自殊勝善知識的恩德,我們必須要知道這一點。

  這次我們有機會在光盤面前聽聞上師講解的《入行論》,一方面因緣很殊勝,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對殊勝的上師懷有感恩之心。上師能夠賜予我們殊勝的法要,相當于賜給我們法身慧命,讓我們的法身得以延續和現前,實際上在所有的獲得當中,這是最殊勝、最稀有的獲得,遠遠超過我們在世間當中獲得一些錢財、獲得名聲、獲得世間八法的欲妙快樂,遠遠比這些的意義要大得多。即使我們在輪回中無數次擁有過這些名聲、快樂,但是實際上全都不可靠,一一都抛棄了,現在我們努力追求的東西,也是同樣的命運。法義是開啓我們內心真如實相的一種殊勝方便,如果能夠值遇、了知這樣一種殊勝法義,就是打開了我們殊勝的佛性之門,逐漸讓我們內心中永無變化的殊勝佛性部分現前,乃至于圓滿現前,這一切都來自殊勝上師的恩德。

  由于前世的因緣,我們今生有了依止上師學習佛法的機會,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當中講過,今生能夠值遇大恩上師,是無始以來的一個重大轉折。以前我們全都是以不間斷的、不由自主的方式漂流在輪回中,做輪回的事情,自從遇到殊勝大恩上師之後,我們的命運從此改變了。因爲上師告訴我們出離輪回的方法,告訴我們修菩薩道的方法,對我們的恩德是非常大的。

  平時我們在依止上師的過程當中,也有很深的感觸。上師給我們講解《入菩薩行論》,實際上《入行論》所講的利他心、利他的行爲等等,這些大乘菩薩所需要具足的智慧、大悲心等功德,在上師的身上完全能夠體現。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上師就是活生生的菩薩,完全能夠實踐菩薩行,而且把實踐菩薩行的體驗、法要竅訣,通過傳講的方式傳遞給我們,讓我們接過菩薩行的接力棒,繼續開始實踐菩薩行,這對我們非常重要。

  學習《入行論》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通過《入行論》詞句意義的加持,我們的心會發生轉變,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會發生轉變,我們對待一切衆生的方式會發生轉變,這是非常殊勝、非常有必要的一種大轉變,這完全是來自學習《入行論》的利益。我們慢慢學習就會知道:《入行論》在調伏我們的煩惱,引導我們的心趨于殊勝的實相方面,的確是無與倫比的殊勝教言。我們慢慢就可以體會到。

  上師講課的時候,強調了聞思和修行不能脫離。佛陀的經典是相當殊勝的,講到了一切萬法的實相,我們要聞思這些殊勝的經論。因爲佛陀的經典密意很深,以一般人的智慧,很難直接領會佛經的所诠義。後來大菩薩們紛紛出世解釋佛經,闡釋佛陀的究竟意趣:佛陀經典中的這些經義應該從哪方面來解釋?應該如何來解釋?應該以什麼樣的次第來解釋?出現了很多論著。

  按照傳統,印度、西藏在講解佛經的時候,有五部大論[1]的傳講方法。“戒律”比較隨順于小乘,主要講解小乘的戒律,當然不是全部講解小乘的,也講菩薩戒、密乘戒等等。在五大論中,“戒律”主要是讓我們了知:作爲一個修行人,出離心應該怎麼樣生起,行爲怎麼樣符合修行的標准;必須受戒,按照戒律的指引來進行修行,告訴我們所取所舍之處。接下來是“俱舍論”,它宣講了有情世間、器世間很多法義,五蘊的分類、作用、法相等等,也講了種種心法、心所法,一切蘊的本性,器世界、有情世界的很多分類。主要以四谛法門、小乘的教義爲基礎來進行宣講和闡釋。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學習“因明”。因明主要分析諸根和諸境,根是什麼本體,境是什麼本體,如何通過正確的方式了知根和境的關系。因明把世俗法分成起作用和不能起作用兩類,然後對能夠起作用的法做分析觀察,讓我們在認知萬法的時候,有一個很准確的認知。如果能夠把這些法認清楚,學因明最後會落到唯識上,知道一切都是心識安立的。如果不是心識去安立,一切萬法的自性都沒有辦法真實確立,最後歸攝到萬法唯識。學因明讓我們的思想更加有邏輯性,能夠比較客觀公正的觀察萬法的體性。在大乘空性方面,有“中觀”的體系和“般若”的體系。中觀的體系,比如《中論》、《四百論》、《入中論》等等,還有《入菩薩行論》第九品智慧品,都屬于大乘中觀。般若實際上是怎麼樣現前殊勝空性的修行方法,主要代表是《現觀莊嚴論》。中觀和《現觀莊嚴論》實際上是佛陀二轉*輪中兩個不同的側面,一個側面講到了空性,一個側面講到了現證。五部大論能夠盡可能的打開我們的思路,深入到很甚深的智慧中。對于有情世間、器世間,對于現象和實相,暫時和究竟等等,各個層面的各個法,做最深入的認知,有了最深入的認知之後,就逐漸讓我們的思想靠近實相。如何增加自己對實相的認知、正見,或者修行的方式,在五部大論中講得非常細致。這是聞思方面。

  還有就是上師在光盤當中提到的修心法要。修心法要實際上和修行佛法的體系沒有分開,它的側重點是如何調伏自己的心,所以稱之爲修心法要。《入菩薩行論》就是這個體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論著。《入行論》告訴我們怎麼樣調伏心,怎麼樣調伏六根,怎麼樣趨…

《《入菩薩行論》第01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