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28課
醜二、受用不可靠:
除憶昔經曆,今吾複何余?
然因執著彼,屢違上師教。
頌詞講到,實際上受用完全不可靠。“除憶昔經曆”:憶的是什麼呢?就是回憶以前曾經享受的情景。按照佛經的觀點,現在我們雖有一點財富,但是在我們前世的再前世,從無始以來,沒有不曾享受過的財富,我們曾經無數次地轉生爲梵天、帝釋、大長者、大富豪,享盡了世間中所有的榮華富貴。但是隨著業力轉生之後,以前的受用除了回憶之外,一點也不剩了。這些經曆,有的是通過禅定或宿命通能回憶,有的是通過催眠、上師或佛的加持能回憶,有的是通過有神通的人告訴。不管通過什麼方式,都只剩下回憶,受用完全不存在了,一點不剩。而在享受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以正法攝持,往往受用越多,越容易生煩惱,造下很多罪業。當然這方面在頌詞中不是主要問題,主要是說受用不可靠。
“然因執著彼,屢違上師教”:我們因爲執著這些終究會抛棄的財富,屢屢違反了上師和佛陀的教言。爲了根本不值得貪著的受用而違背上師的教言,實在是不合理,因爲財富受用等都是不可靠的,會逐漸消亡。我們有時會想:痛苦也是有限的,也會過去。的確如此,今生中快樂會過去,痛苦會過去,隨著時間的消逝,一切快樂和痛苦都會成爲回憶。但是當痛苦發生的時候,的確很難受,我們一點都不願承受。有時僅爲今生的一點受用,還會導致後世更嚴重的痛苦。有些不相信前生後世的人,認爲反正就此一生,不會覺得死亡之後還有更大的痛苦,因果觀僅在短暫的一生中安立,認爲雖然現在有些執著、煩惱和痛苦,但是死後就一了百了了。經由佛陀的智慧眼觀察,世間的客觀規律是:人死並不如燈滅,生命還會延續。因果規律通叁世,今生中自己的種種執著、煩惱和行爲,都會導致後世更大的痛苦。
爲了今生少許的快樂,換來後世漫長的痛苦,的確是不值得。佛經中比喻爲“猶如舔食刃上蜜[1]”:鋒利的寶劍刃口上有一點點蜂蜜,貪著美味的人,爲得到一點點甜味而去舔食,結果舌頭當即被割斷了。爲了不可靠的無常受用,違背上師的教言,實在是不值得。上師教導我們斷惡修善,趨向解脫,違背上師的教言,就是違背因果道理,違背善惡取舍,相當于背棄了解脫道,從而失去解脫的機會,還會因顛倒因果造業而感受痛苦。
當我們牢牢執著受用不願意精進時,應當通過學習頌詞反複思考,放下對受用的執著,用更多的精力對治惡業,修持善法,可是我們往往十分耽著受用而不願意精進。正在享受時無法修持善法,去追求受用時也沒有時間修持善法,過度耽著受用荒廢了時間。當然欲界衆生如果一點受用也沒有,也無法生活、修行。但是,對受用的希求應該有個限度,要知道最主要的事情是修持佛法。其次,爲了修佛法而尋找一些受用也未嘗不可;或者因爲前世福報,自然顯現的受用也不必刻意製止。關鍵是:不要因執著受用而成爲修行的障礙,爲了追求受用而不精進,那就本末倒置了。
以上宣講了受用不可靠的道理。了知受用不可靠之後,不論是否擁有財富受用,都會處在知足的狀態中,不會因過度耽著受用而忘失了精進修行。
醜叁、親友不可靠:
此生若須舍,親友亦如是,
獨行無定所,何須結親仇?
有時我們因爲耽著親友而不願意當下就精進修行,我們需要了知一個事實:親友不可靠。如果因爲執著親友而放棄了精進,除了帶來違緣,對修行無有任何益處,還會影響到以後的安樂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脫。有時我們會想:不修行也可以,只要與親友生活得幸福,還是有快樂的。實際上所有的快樂都是通過修善而來,現在我們是在坐享過去種下的果,如果現在不修行,以後如何還能再得到安樂?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修行目標有深有淺,有人修行是求人天善報,有人修行是求解脫聖道,但不論如何,都需要精進于善法才能獲得。如果因爲耽著親友而不能精進修行,就會失去解脫道,也會失去世間的安樂。
因此,此頌引導我們了知:“此生若須舍”——現在的身體都是需要舍棄的,“親友亦如是”——所有親友在死亡的時候也要和自己分開。“獨行無定所”:死後要抛棄一切親友,孤零零地前往後世。自己非常執著的親友,爲之奮鬥了一生,但最後還是不得不分離,獨自一人孤苦伶仃地去往後世。而且最可悲的是,我在耽著親友的過程中,沒有修行任何善法,這是最不值得的事情。我們了知這樣的情形之後,“何須結親仇?”——有什麼必要結下親仇的因緣呢?的確沒有必要。
親仇不過是因緣的暫時顯現,不必過多執著,清楚這個情況之後,對于親人是應該愛護,對于仇人就應盡量地寬恕,把精力主要用在修行解脫道、幫助衆生方面,這也是發起精進的殊勝修行方式。
“理當精進”和“迅速精進”的道理講完之後,接下來宣講第叁個科判:如何精進,這就牽涉到究竟如何修持現行對治力,如何忏悔罪業等內容。
子叁(如何精進)分二:一、意樂;二、加行。
第一、意樂就是想法,內心中的作意,我們修忏悔、修善法的時候,應該以怎麼樣的心態來修行。第二、加行就是實踐。就是說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態開始修持忏悔。
醜一、意樂:
不善生諸苦,雲何得脫除?
故吾當一心,日夜思除苦。
我們忏悔的意樂從何而來呢?我們怎樣能夠脫離這種痛苦呢?必須去觀察、分析:我們所經曆的苦苦、變苦、行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等等痛苦,都是通過不善業産生的。“雲何得脫除”?既然痛苦都是通過不善業産生的,所以我們如果想要離開痛苦,必須要通過善法來斷除不善業、清淨不善業。後面講“故吾當一心,日夜思除苦”,所以應當一心一意地、日日夜夜思維除苦的方法。
世間的衆生認爲除苦的方法就是:疾病的痛苦通過治療可以消除;貧窮的痛苦通過掙錢可以消除等等,都只是在表面上消除痛苦。實際上,只有徹底鏟除不善業,才能夠從根本上斷除痛苦。當然在凡夫階段,要徹底斷除粗大的煩惱和現行的痛苦還是很困難的,首先要通過忏悔的方式清淨罪業,然後不斷修持讓善法的力量增上,通過善法壓製惡業而使後世轉生善趣,繼續保持修行的身份;或者通過修持善業清淨罪業,往生極樂世界,獲得不退轉的把握,再修持永遠解脫輪回的殊勝了義的佛法。
所以我們應當以怎樣的心態來精進修行呢?應該日日夜夜爲了斷除痛苦,不斷修持斷除不善業的殊勝解脫道。
醜二、加行:
加行就是真實的修行,此處宣講了具備正確的心態之後,怎樣修持忏悔。
吾因無明癡,犯諸自性罪,
或佛所製罪,如是衆過罪,
無明愚癡是造罪的因,我因爲無明愚癡犯了自性罪和佛製罪。自性罪是指不論是否受戒,有些行爲造作之後就會成爲罪業,比如殺生、偷盜等。佛製罪是指佛陀將某些行爲界定爲一種罪業,其中一部分也屬于自性罪,比如說殺人首先是自性罪,同時佛陀規定不可做,所以也屬于佛製罪,違犯佛製罪還有違背佛陀教言的罪過。
“如是衆過罪”是指我們的相續中有很多過失和罪業。如果不詳細分析,會覺得自己相續中的罪業很少。但在聽聞十不善業等自性罪或學習戒律時,越學越會覺得自己身上具足衆多過失,好像解脫已經沒有希望了,甚至連人身都難以保住。粗看自己像是個修行人,但真正詳細觀察,似乎這些罪業與自己都一一對應,這說明相續中肯定有衆多的過失和應當忏悔的罪業,但也不能坐以待斃,了知罪業之後就應當忏悔。
接下來講究竟如何忏悔:
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
再叁禮諸佛,忏除一切罪。
在怙主上師叁寶面前恭敬合掌,內心發起害怕痛苦、想要清淨罪業的心態,再叁禮拜諸佛,通過禮佛的方式忏除所有的罪業。
此處宣講現行對治力只提到了禮佛,這只是一種忏悔方式,其他經論如《前行》當中,還宣講了通過禮拜菩薩、佛塔、上師善知識等殊勝對境來忏除罪業。其次,還可以通過轉繞寺廟、佛的舍利塔、具有加持力的佛經等進行忏悔,也可以清淨罪業。另外,念誦具有殊勝加持力的大乘經典如《金剛經》、《心經》、《法華經》、《華嚴經》等也可以忏罪。除此之外,觀修金剛薩埵念誦百字明或金剛薩埵心咒、念誦叁十五佛忏悔文等都可以忏悔。總的來說,只要是修持善法,都可以成爲現行對治力。
忏悔最殊勝的方式是念修金剛薩埵,因爲金剛薩埵佛尊發過誓願:賜予造罪者清淨。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一心一意觀修祈禱金剛薩埵,就可以非常快速地清淨罪業。其他諸佛菩薩如:阿彌陀佛、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叁十五佛、八十八佛等也發過這樣的誓願,因此在他們面前忏悔,絕對具有清淨罪業的作用。我們要用一切方法進行忏悔,當然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修法會有偏好,有些人喜歡念誦金剛薩埵,有些人喜歡禮拜,有些人喜歡抄經,各種方式都可以選擇,善法做得越多越好,關鍵是要具足菩提心、空性見,以具足四對治力進行忏悔。
以上以禮拜爲例,宣講了現行對治力的殊勝修法,以及如何精進。所以我們平時通過頂禮諸佛,發心爲自他一切衆生忏悔相續中的所有罪業,如是罪業可逐漸得以清淨。
癸四、返回對治力:
返回對治力就是決定不再造惡的一種誓願。比如服了毒藥之後通過看醫生、吃解藥已經把毒素清理幹淨,恢複健康之後,我們再再發誓要時刻注意,不管有意無意,決不能再去碰毒藥,否則永遠沒有徹底清淨的機會。最嚴格的方式就是發誓:“即使遇到生命危險,我也不再造同樣的罪業!”有了這樣的誓願力,就能夠幫助自己清淨罪障。在《大圓滿前行》當中講到,有人忏悔時這樣思維:“我現在造一點罪也無所謂,反正可以忏悔。”如果有這種心態,即便修忏悔也不能完全清淨罪業,所以第四力返回對治力很重要。
諸佛祈寬恕,往昔所造罪,
此既非善行,爾後誓不爲!
首先祈禱諸佛寬恕我以前所造的罪業。佛陀一定會寬恕的,因爲佛來世間就是爲了度化衆生,絕不會因爲我們違犯了佛陀製定的戒律而不予寬恕。佛陀製定戒律、宣講因果,就是爲了讓衆生從最初開始,對不該做的事情就有所防護,如果自己仍舊造作了惡業,佛陀還是會寬恕的,關鍵在于自己是否能夠忏悔令罪業徹底清淨。所以,對于以前所造的罪業,先在佛面前祈求寬恕。
惡業既然不是善行,不是令佛歡喜的事情,我就發誓以後絕不再造。如果有這樣的決心,罪業很容易清淨;如果在忏悔時稍有猶豫,沒有決心,效果就不明顯。我接觸過一些人,他們在忏悔時,前叁種力都可以具足,惟有最後發誓:“乃至遇到生命危險也不再造罪業”這一條做不到,因爲無法具足這樣的心態。雖然念了很多忏悔文和咒語,但始終沒有出現罪業清淨的驗相。因爲因不具足,果也很難産生。對于修行者而言,如果真想徹底地清淨罪業,或者真正認識到今生的種種受用並不重要,無窮的後世乃至解脫道才最重要,內心就會非常想馬上清淨罪業,那麼一切要求都願意做到,具足返回對治力就不是很難。既想獲得清淨又想有所保留,心態就會自相矛盾,很難真正産生返回對治力。同樣,忏悔時不願意發露,很難具足厭患對治力,會障礙自己的忏悔。所以,如果真正想要快速清淨罪業,具足四種對治力是很重要的。
以上就講完了第二品忏悔品,我們共同將善根回向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能夠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1]《四十二章經》:“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入菩薩行論》第28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