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27課

  前面宣講了四對治力中的厭患對治力和所依對治力。現在講第叁個科判現行對治力。所謂現行對治力是指:在了知罪業過患、找到所皈依對境之後,真正開始對治自己的罪業了,這種付諸實踐的修行就稱爲現行對治力。

  癸叁(現行對治力)分叁:一、理當精進對治;二、迅速精進;叁、如何精進。

  總科判是現行對治力,但分科判都是在講精進:理當精進、迅速精進、如何精進。那麼精進和對治之間有什麼關系呢?精進是什麼呢?在後面的精進品和其他的論典中都會提到,所謂精進即行善,就是勇于善法。精進是對善法的一種歡喜,是修持善法的一種方式。精進的本體和現行對治力的本體,實際上是一味的。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要忏悔罪業,是通過修行善法來實現的,善法和惡業二者之間是對治的關系,我們就是通過修行善法來對治惡業的,所以此處現行對治力和精進的意義完全相同。

  子一(理當精進對治)分二:一、以患者之喻說明;二、以險處之喻說明。

  此處頌詞宣講理當精進對治,就是要讓我們發起勇悍之心。爲什麼要精進對治?此處通過兩個比喻來說明應當精進。

  醜一、以患者之喻說明:

  

若懼尋常疾,尚需遵醫囑,

  

何況貪等患,百罪恒纏身。

  字面上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害怕平常疾病,尚且需要遵守醫生的囑咐才能夠痊愈,何況貪心、嗔心等過患帶來的無數恒纏自身的罪業之病呢?如果沒有依照佛的教言,沒有依止善法對治,怎麼能夠痊愈呢?以患者之喻說明,我們在治病時尚且需要遵守醫囑,那麼在忏悔時,更應該遵照佛和上師的教言精進地忏悔、精進地實踐。

  在其他論典當中,把依止善知識或佛陀的教誨,從幾個方面與治病的比喻相對應。首先,把內心具足煩惱罪業的修行者比喻成病人——病人具足病竈和病根,被種種疾病折磨;同樣,衆生具有煩惱因而感受種種痛苦。病人受到疾病折磨的時候很痛苦,一心想要遠離病痛,相當于修行者感受到世間的種種痛苦之後,想要追求解脫之道。病人想要遠離病痛,找誰才能解決問題呢?只有找醫生,要尋求經驗豐富的專家,絕不能找錯對象;同樣,衆生想要解脫輪回的種種煩惱和痛苦,找誰才能解決問題呢?也不能找錯對象,必須要找佛陀、上師叁寶。因爲只有上師叁寶才有解脫的妙法,只有佛陀才是對治輪回疾病的專家,可以這樣對照理解。

  找到了醫生之後,雖然醫生可以通過儀器、把脈等進行診斷,我們首先還需要敘述自己的病情。同樣,我們在修忏悔的時候,需要對所依境描繪自己的病情——發露自己的惡業,在求解脫道的過程中應該清楚了知自己的病情,祈禱時把自己的痛苦說出來,祈求上師叁寶予以救護等等。實際上上師叁寶具足殊勝神通,知道衆生到底得的是什麼病,需要什麼樣的方式才能予以治療,但我們需要在叁寶面前坦誠自己的病情。

  然後如同病人信賴醫生一樣。如果病人對醫生心存疑惑,治病的時候就不一定就能夠真正地按照醫生的囑咐去治療,我們也需要信賴上師叁寶,才會按照上師叁寶所開示的方法去修行。醫生是病人的依靠處,上師叁寶也是輪回衆生的依靠處。

  醫生會給病人開藥,同樣上師叁寶給我們宣講解脫的教言,就相當于藥。拿到藥之後病人要服藥,我們聽受教言之後也必須修持。有些疾病如果不是很嚴重,吃幾副藥,幾個月的時間就好了;有些病情比較嚴重的病人,吃幾年的藥才能慢慢痊愈。所以我們在修持教言的時候,因爲病很重的緣故,僅僅觀修幾座,修幾次善法,是完全不夠的,我們要付出一生乃至多生的時間來修持。如菩薩發下叁個無數劫這樣很長遠的誓願,依靠這樣的誓願力,只要自己還有煩惱沒有對治之前,一直要修持,如同病人在自己的疾病沒有治愈之前,需要一直服藥一樣。

  醫生還會告訴病人,每天要吃叁次藥,分別在什麼時候吃等等,病人必須遵照醫囑服藥,相當于上師、佛陀也會告訴我們,作爲一個修行人,每天要觀修叁座或者四座,我們上座觀修,就相當于服藥。當然不是說修完座上觀修,下座之後就不用修行了。病人除了吃藥,還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醫生規定需要忌口,必須注意哪些東西不能吃,否則對服藥的效果或者病情不利。同樣佛陀也告訴我們,在修法之余要守護戒律,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我們也需要遵守佛陀的教言。該做的事情如觀修、放生、念咒、聽法都要努力行持,對自己的病情有利;不能做的事情如殺生、偷盜、邪淫等等,違背菩提心,有自私自利的想法就不要做,否則非但沒有利益,反而會加重病情。這些方面也和吃藥是一樣的。

  那麼醫生開了對症的藥,自己也相信醫生服了藥,應當避免的避免了,該做的做到了,病自然會逐漸好起來。我們修法的時候也是一樣,如果遇到了殊勝的對境——上師善知識,得到了殊勝的法,我們也依教奉行了,假以時日,內心的煩惱會逐漸減輕,很多痛苦會逐漸消失,從而走向解脫。所以患者之喻和修行佛法是完全可以對應的。

  爲什麼我們一定要按照諸佛菩薩所說的教言去做?爲什麼要守持戒律?爲什麼要避免很多不好的行爲?實際上和吃藥是一樣的。如果作爲一個病人,完全不聽醫生的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讓你吃藥你不吃,不能吃的東西反而去吃,時間長了就會發現,這樣做對自己的病情是不利的。因爲自己並不是疾病方面的專家,不知道真正應該做什麼。所以我們在修習佛法的時候,爲什麼強調依教奉行,要依止佛陀的教言去行持呢?因爲佛陀正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很清楚衆生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就像醫生清楚病人一樣。所以,醫患之間應該建立信任,我們修習佛法時,也應該與傳授教言、指導修行的導師、正法、助伴建立信任,這種信任就叫做信心。有了信心我們才會認認真真地按照醫生、佛陀開示的教言去做,這樣行持下去毫無疑問對我們調伏煩惱絕對是有作用的。

  我們就是這樣,有時得尋常的疾病如頭疼、感冒,有時得比較嚴重的病,我們就知道:哦,病來了,一方面很害怕,一方面患病之後的確很痛苦,很想馬上把病去掉。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不及時治療,任其發展,有可能變成很嚴重的疾病,甚至傷及性命,我們都很害怕生命消失,所以會積極去看病,並且非常嚴謹地遵守醫生的囑咐。然而,一般的疾病即便死亡,也只是今生死亡,下一世不一定繼續患同樣的病,所以它只是短期的危害。

  “何況貪等患,百罪恒纏身”:我們對于尋常的疾病尚且如此認真對待,何況衆生得的是更深層的貪嗔癡的煩惱疾病呢?其病根更深,由此所導致的罪業可謂罄竹難書,無量的罪業恒時糾纏著我們的身心,爲什麼不去依靠一個良醫,遵守醫生的囑咐治療呢?一般的病尚且能夠謹遵醫囑,何況這麼多煩惱導致的疾病更應該遵守醫囑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啊!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內心當中的煩惱太重了,罪業太多了。我們的精進並非已經足夠或是過了頭,而是我們根本缺乏精進,才會導致罪業不斷地發生。因爲沒有精進,相續中的煩惱才會如此熾盛。我們觀察到這一現實情況,的確應該精進。所以我們仔細觀察,要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很嚴重的病人,如果還不著急看醫生,對自己的病情還是漠不關心,那麼會導致很嚴重的後果。煩惱已經到了非對治不可的時候,現在我們還具有人身,還有時間精力修行,爲什麼不尋找殊勝的教法呢?尋找到了一定要精進,否則一失人身萬劫難複。並不是說一旦失去了人身,就永遠失去了修行的機會。而是很長一段時間當中我們再也得不到人身了,因爲以惡趣衆生的身份很難再具有修行的機緣,雖然善趣稍有快樂,但是這些快樂完全不可靠,輪回就是這麼恐怖,以後還會一而再,再而叁地重複生老病死,重複惡趣的痛苦,所以現在是一個修行解脫的好機會。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的疾病是可以治療的,所以應當抓緊時間,趕快依止教言去行持。以上通過患者之喻說明我們應該精進。

  下面進一步宣講

  

一惑若能毀,贍部一切人,

  

療惑諸藥方,遍尋若不得。

  “一惑若能毀”的“惑”就是指煩惱,不論是一個貪心,還是一個嗔心,都能夠毀壞贍部洲的一切人。“一惑若能毀,贍部一切人”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指如果世界上一個人具有很強的嗔心,並且有能力,則可能把贍部洲的一切人全部摧毀。比如一個人擁有足夠當量的原子彈,加上嗔心很重,那麼有可能贍部洲的一切人都會死在他手上。還有一種解釋是:贍部洲的一切人只需要一種煩惱就能夠被完全摧毀。每一個人相續中,如果有一個嗔心或貪心,就可以被摧毀。一個人能夠被摧毀,一切人也能被摧毀,一種煩惱能夠毀壞一切人。如果所有人都具足煩惱的話(當然每個人都具有煩惱),現在如果不對治,通過煩惱造業,再通過這個業墮地獄,相當于這個人就被毀掉了。所以說贍部洲的一切人都能夠被煩惱摧毀。我們在兩種解釋當中,偏向于後者。

  第二種解釋就是說,一種煩惱能夠摧毀一切人。比如說我們自己如果具足強烈的貪心,因貪著財富而去偷盜;因貪著異性犯了邪淫、不淨行,通過煩惱讓自己累積大罪業。或貪著名聲說一個大妄語或上人法妄語,自己明明不是聖者說成是聖者,毀壞了根本戒,因大妄語的罪業墮入地獄,那不是把自己毀了麼?每個衆生都或多或少具有煩惱,或者貪心重,或者嗔心重,或者嫉妒重,或者傲慢重,而這些煩惱都能夠摧毀每一個衆生,所以說“一惑若能毀,贍部一切人。”

  一個煩惱如果能夠摧毀南贍部洲的一切人,那麼真正具有智慧的衆生就會想:怎樣才能遠離煩惱,從貪心、嗔心中獲得解脫?很多人開始尋找藥方。世間…

《《入菩薩行論》第27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