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26課
下面繼續宣講:
如是亦皈依,能除輪回怖,
我佛所悟法,及菩薩聖衆。
除了皈依佛之外,我們也要皈依能夠遣除輪回怖畏的、我佛所證悟的證法,以及實踐證法的菩薩聖衆。“我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法分爲教法和證法,經書文字屬于教法;我們內心産生受戒、證悟等功德稱爲證法。從叁寶來講,法寶爲道谛、滅谛所攝,在《寶性論》中有論述。前面已經分析過,法寶的本性離一切欲染、不清淨,是非常清淨的一種自性,所以稱之爲離欲尊。依止法寶能夠得到一種無欺的救護處,也能夠引導我們趨向于解脫。法寶本身具足圓滿殊勝的加持力,因此我們要依止法寶。同時我們還要依止已經實踐、正在實踐,已部分證悟佛所宣講正法的菩薩聖衆。佛陀圓滿地了悟了法界實相,菩薩則是部分了悟——菩薩聖衆是實踐法義的、修行沒有達到完全圓滿的聖衆。因爲他們已經證悟了法性的緣故,所以也具有遣除衆生輪回恐怖的能力。因此我們也需要皈依這樣的聖衆。
講到這裏,有人會懷疑:論典中不是說佛具有圓滿救度衆生的能力,能夠遣除衆生的一切怖畏嗎?爲什麼衆生還有那麼多怖畏呢?佛陀不是對每一個衆生都很慈悲嗎?爲什麼還有這麼多衆生受苦呢?佛陀看到這些苦衆生難道不會主動去幫助嗎?很多人會産生這樣的疑惑,在此我們就稍微分析一下。
就佛而言,救度衆生的種種能力都是圓滿的。圓滿到什麼程度呢?從自性的角度講,是斷證圓滿;從救度衆生的角度講,是能力圓滿。既然佛陀救度衆生的能力是圓滿的,爲什麼還有這麼多的衆生沒有被救度呢?實際上,將衆生安置在善趣的能力,將衆生安置在一地菩薩的能力,將衆生安置在佛地的能力,這些能力在佛證悟的功德中沒有一個是不具足的,既然佛具足這樣的能力,爲什麼衆生還不解脫?
這就要進行分析了:救度衆生不是佛一方面的事情,而是兩方面的事情。一方面佛要具有救度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考慮所救度的衆生的因緣、福德是不是圓滿具足。爲什麼呢?前面已經講了,能否救度衆生牽涉到救度者和衆生兩方面。救度者——佛陀,已經功德圓滿、能力圓滿,但是衆生如果根本不想解脫,或得度的因緣不成熟,佛雖然具足能力,但是從被救度衆生的角度講,由于因緣欠缺,還是不能成爲所度。救度只有兩方面因緣和合,才可能發生。所以,即便佛具有很大的能力,但是如果被救度的衆生本身沒有因緣,仍是不能成爲所度。比如發生地震的時候,因爲衆生的罪業非常嚴重,相續中以前所造惡業的果報此時已經成熟了,當下就不具足被救度的因緣。佛陀出世度化衆生,是仗緣方生,一切法都是仗緣方生。衆生如柴,佛如火,有了柴就可以生火;如果衆生不是可燃之柴,而是一塊石頭,就不會成爲生火的因緣。
對于救度衆生的問題,有時會出現這些矛盾和疑惑,其實救度衆生一定是兩方面的。所以,要成爲被救度的對境,自己必須具足某種因緣,如果一點被救度的因緣都沒有,就不能成爲所度。雖然佛的大悲心是圓滿的,但如果自己不具足被救度的條件,度化的事情無緣也不會發生。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總是強調:一方面佛有大悲心度化衆生;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具有信心,忏悔罪業和積累功德。只有功德慢慢具足之後,我們相續中的罪業才能逐漸得以清淨,此時被度化的條件才算成熟了。
佛出世是一種助緣。有些衆生人天善果的因緣成熟,佛陀就宣講這方面的法來幫助他們成就人天善道;有些人發小乘心的因緣成熟了,佛就幫助他獲得阿羅漢的果位;如果是菩提心一下子湧發了,佛陀就把他安置于菩薩的果位。能度和所度一定是觀待的,能度方面條件圓滿,所度方面條件如果不圓滿、不具足,有所欠缺,或者方向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爲什麼有些衆生根本沒辦法度化,而有些成爲人天善報的所度,有些成爲小乘的所度,有些成爲菩薩的所度,甚至有些衆生因緣圓滿了,就可以直接安置于佛地,這就是因爲所度方面的因緣不同、根基不同,度化的情況就不同。
因此,我們要成爲佛救度的對象,也需要自己去努力。一方面上師佛陀要救度我們,已經把手伸出來了,想拉你一把,但是你就是不伸手,還怪佛陀沒有救你,這種想法是不公平的。雖然我們自己想解脫,上師也爲我們宣講了很多法,指導我們修行,但是如果我們不配合,上師能幫我們什麼呢?因爲被救度是兩方面的事情。上師諸佛、叁寶雖然很想救度我們,也需要我們的配合,如果不配合,上師一個人也無法完成救度衆生的事。所以我們要配合,要學習佛法、守持戒律、生起信心。上師來幫助,我們也配合,這時兩方面的因緣都成熟了,就和佛法相應了,之後解脫等功德都容易生起。
醜二、皈依具願力之菩薩:
前面我們分析了,這是具特殊發願力的八大菩薩。頌詞中只提到了六位,沒有提到八位,但實際上“等”字包括了八位菩薩。
因怖驚戰栗,將身奉普賢,
亦複以此身,敬獻文殊尊。
八大菩薩在佛教中是非常著名的,他們都具有不共的功德願力,與南瞻部洲衆生有很深厚的因緣。在漢地、藏地很多地方的寺廟中,都能看到這些菩薩的塑像。菩薩安住在殊勝的智慧中,一般凡夫人很難真正見到菩薩的尊顔,當面聽聞正法。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塑像的方式,菩薩也能和衆生結緣。看到普賢菩薩像,看到文殊菩薩像,對他們鞠一個躬、點一支香,都能夠與之結緣。因爲菩薩有殊勝的願力,跟他結緣之後,雖然今生不一定馬上成爲菩薩救度的對境,但是畢竟結了殊勝的緣,以後也能爲他所化。
“因怖驚戰栗,將身奉普賢”:此處講非常害怕罪業成熟,害怕地獄痛苦。因爲想到自己曾經造了這麼恐怖的罪業,一旦成熟,自己就會深陷地獄,難以脫離。明白這個後果之後,因恐怖而身體發抖。因爲如此恐懼,就把身體完全奉獻給普賢菩薩,全身心地供養普賢菩薩,祈願普賢菩薩能夠幫助我擺脫這種怖畏。
這是一種修行方式,裏面有很深的意義。因爲對普賢菩薩非常信任,才願意把自己的身心完全奉獻。如果是學佛比較淺的人;沒有深刻理解佛法的人;或者根本沒有學習過佛法,是學習其他的宗教的人,會認爲佛法是不是在搞個人崇拜、搞偶像崇拜?讓教徒全身心奉獻,是不是有這種嫌疑?從表面看,不學習佛法的人當然可能有這種想法,但是爲什麼說這裏面很有深意呢?實際當我們學習佛法時,只有放下一切雜念、分別念,完全放下自己,這時才能得以解脫。如果有所保留,不能完全奉獻,這就難以和聖尊相應。普賢菩薩不需要我們的身體,他已經證悟了空性,對他來講一切財産、珍寶都完全是空性的,何況是一個血肉之軀,對菩薩來講沒什麼用處。供養身體是表示我們一種全身心的付出,自己沒有任何東西留下,全都奉獻給普賢菩薩。它代表一種心境,一種決心,一種誓願力,從自己的角度講就是這樣。
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因爲在所有東西中,我們對身體最執著,認爲身體最重要,現在連身體都可以奉獻出來,還有什麼東西不能奉獻呢?這代表一種決心。這種決心在修道過程中非常重要。對普賢菩薩來講,他雖然不需要這些,但供養是爲了圓滿我們的資糧,因爲我們執著身體遠遠超勝身外的錢財。供養分很多層次:供養外在的財物不如以身奉獻,奉獻身體代表打破了對身體的執著。因爲我們最執著身體,而且與財富比較起來,我們對身體的執著更重。如果我們能夠將身體完全舍棄做供養,其他的東西就更不用說了。普賢菩薩爲了圓滿我們的資糧,也接受這樣的供養,對我們做加持、圓滿我們的資糧。
這個頌詞表現了一種皈依的誓願力,因爲非常恐怖,所以將身心奉獻給菩薩。“亦複以此身,敬獻文殊尊”:文殊菩薩代表叁世諸佛的智慧總集,是千佛之師,也是一切諸佛之師。所有的佛都是由文殊菩薩最初勸導發菩提心而進入菩薩道的。在一部經典中,佛陀專門宣講了文殊菩薩是怎樣勸他發心的,贊歎了文殊菩薩的恩德。文殊菩薩的功德、智慧、證悟是不可思議的,完全與諸佛無別,爲了度化衆生而顯現菩薩相。我們要把身體完全敬獻給文殊菩薩,祈求他加持自己。當然我們完全靠菩薩加持,自己一點都不努力也不行。
此處“將身奉普賢”,實際上指出了一種修法的要素。這個要素是什麼呢?就是完全、清淨的信心和堅固的誓願力。我們不能小看,這是修行中非常關鍵的要素,即便密乘中有很多很多複雜的修法,真正最重要的修法就是清淨的信心。如果對諸佛化現的殊勝上師、善知識有清淨的信心,就代表了一切修法。有清淨的信心就能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這就是最殊勝的修法。這也是圓滿修持皈依和所依對治力所需要的條件,雖然這個條件有點高,但我們要逐漸達到。只有達到了這些條件,四對治力具足了,忏罪才有力量。否則,有時候我們想:我念了四十萬遍金剛薩埵心咒,念了很多很多忏罪儀軌,爲什麼還沒出現瑞相呢?是不是法有問題?還是什麼問題?實際上並非如此。要出現修法儀軌中所宣講的瑞相或者功德,首先我們自己的修行要如理如法。比如在修法上要具足四對治力,念一遍四對治力的頌詞並不等于具足了四對治力。此處講到怎樣去具足所依對治力:“因怖驚戰栗”是厭患對治力的一部分;“將身奉普賢”是一種全身心的皈依,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這樣全身心的皈依,內心當中還留有疑惑,就很難和佛菩薩的智慧功德相應。
哀號力呼求,不昧大悲行,
慈尊觀世音,救贖罪人我。
前面講了文殊普賢兩…
《《入菩薩行論》第26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