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26课
下面继续宣讲:
如是亦皈依,能除轮回怖,
我佛所悟法,及菩萨圣众。
除了皈依佛之外,我们也要皈依能够遣除轮回怖畏的、我佛所证悟的证法,以及实践证法的菩萨圣众。“我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法分为教法和证法,经书文字属于教法;我们内心产生受戒、证悟等功德称为证法。从三宝来讲,法宝为道谛、灭谛所摄,在《宝性论》中有论述。前面已经分析过,法宝的本性离一切欲染、不清净,是非常清净的一种自性,所以称之为离欲尊。依止法宝能够得到一种无欺的救护处,也能够引导我们趋向于解脱。法宝本身具足圆满殊胜的加持力,因此我们要依止法宝。同时我们还要依止已经实践、正在实践,已部分证悟佛所宣讲正法的菩萨圣众。佛陀圆满地了悟了法界实相,菩萨则是部分了悟——菩萨圣众是实践法义的、修行没有达到完全圆满的圣众。因为他们已经证悟了法性的缘故,所以也具有遣除众生轮回恐怖的能力。因此我们也需要皈依这样的圣众。
讲到这里,有人会怀疑:论典中不是说佛具有圆满救度众生的能力,能够遣除众生的一切怖畏吗?为什么众生还有那么多怖畏呢?佛陀不是对每一个众生都很慈悲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众生受苦呢?佛陀看到这些苦众生难道不会主动去帮助吗?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在此我们就稍微分析一下。
就佛而言,救度众生的种种能力都是圆满的。圆满到什么程度呢?从自性的角度讲,是断证圆满;从救度众生的角度讲,是能力圆满。既然佛陀救度众生的能力是圆满的,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众生没有被救度呢?实际上,将众生安置在善趣的能力,将众生安置在一地菩萨的能力,将众生安置在佛地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佛证悟的功德中没有一个是不具足的,既然佛具足这样的能力,为什么众生还不解脱?
这就要进行分析了:救度众生不是佛一方面的事情,而是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佛要具有救度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考虑所救度的众生的因缘、福德是不是圆满具足。为什么呢?前面已经讲了,能否救度众生牵涉到救度者和众生两方面。救度者——佛陀,已经功德圆满、能力圆满,但是众生如果根本不想解脱,或得度的因缘不成熟,佛虽然具足能力,但是从被救度众生的角度讲,由于因缘欠缺,还是不能成为所度。救度只有两方面因缘和合,才可能发生。所以,即便佛具有很大的能力,但是如果被救度的众生本身没有因缘,仍是不能成为所度。比如发生地震的时候,因为众生的罪业非常严重,相续中以前所造恶业的果报此时已经成熟了,当下就不具足被救度的因缘。佛陀出世度化众生,是仗缘方生,一切法都是仗缘方生。众生如柴,佛如火,有了柴就可以生火;如果众生不是可燃之柴,而是一块石头,就不会成为生火的因缘。
对于救度众生的问题,有时会出现这些矛盾和疑惑,其实救度众生一定是两方面的。所以,要成为被救度的对境,自己必须具足某种因缘,如果一点被救度的因缘都没有,就不能成为所度。虽然佛的大悲心是圆满的,但如果自己不具足被救度的条件,度化的事情无缘也不会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一方面佛有大悲心度化众生;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具有信心,忏悔罪业和积累功德。只有功德慢慢具足之后,我们相续中的罪业才能逐渐得以清净,此时被度化的条件才算成熟了。
佛出世是一种助缘。有些众生人天善果的因缘成熟,佛陀就宣讲这方面的法来帮助他们成就人天善道;有些人发小乘心的因缘成熟了,佛就帮助他获得阿罗汉的果位;如果是菩提心一下子涌发了,佛陀就把他安置于菩萨的果位。能度和所度一定是观待的,能度方面条件圆满,所度方面条件如果不圆满、不具足,有所欠缺,或者方向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有些众生根本没办法度化,而有些成为人天善报的所度,有些成为小乘的所度,有些成为菩萨的所度,甚至有些众生因缘圆满了,就可以直接安置于佛地,这就是因为所度方面的因缘不同、根基不同,度化的情况就不同。
因此,我们要成为佛救度的对象,也需要自己去努力。一方面上师佛陀要救度我们,已经把手伸出来了,想拉你一把,但是你就是不伸手,还怪佛陀没有救你,这种想法是不公平的。虽然我们自己想解脱,上师也为我们宣讲了很多法,指导我们修行,但是如果我们不配合,上师能帮我们什么呢?因为被救度是两方面的事情。上师诸佛、三宝虽然很想救度我们,也需要我们的配合,如果不配合,上师一个人也无法完成救度众生的事。所以我们要配合,要学习佛法、守持戒律、生起信心。上师来帮助,我们也配合,这时两方面的因缘都成熟了,就和佛法相应了,之后解脱等功德都容易生起。
丑二、皈依具愿力之菩萨:
前面我们分析了,这是具特殊发愿力的八大菩萨。颂词中只提到了六位,没有提到八位,但实际上“等”字包括了八位菩萨。
因怖惊战栗,将身奉普贤,
亦复以此身,敬献文殊尊。
八大菩萨在佛教中是非常著名的,他们都具有不共的功德愿力,与南瞻部洲众生有很深厚的因缘。在汉地、藏地很多地方的寺庙中,都能看到这些菩萨的塑像。菩萨安住在殊胜的智慧中,一般凡夫人很难真正见到菩萨的尊颜,当面听闻正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塑像的方式,菩萨也能和众生结缘。看到普贤菩萨像,看到文殊菩萨像,对他们鞠一个躬、点一支香,都能够与之结缘。因为菩萨有殊胜的愿力,跟他结缘之后,虽然今生不一定马上成为菩萨救度的对境,但是毕竟结了殊胜的缘,以后也能为他所化。
“因怖惊战栗,将身奉普贤”:此处讲非常害怕罪业成熟,害怕地狱痛苦。因为想到自己曾经造了这么恐怖的罪业,一旦成熟,自己就会深陷地狱,难以脱离。明白这个后果之后,因恐怖而身体发抖。因为如此恐惧,就把身体完全奉献给普贤菩萨,全身心地供养普贤菩萨,祈愿普贤菩萨能够帮助我摆脱这种怖畏。
这是一种修行方式,里面有很深的意义。因为对普贤菩萨非常信任,才愿意把自己的身心完全奉献。如果是学佛比较浅的人;没有深刻理解佛法的人;或者根本没有学习过佛法,是学习其他的宗教的人,会认为佛法是不是在搞个人崇拜、搞偶像崇拜?让教徒全身心奉献,是不是有这种嫌疑?从表面看,不学习佛法的人当然可能有这种想法,但是为什么说这里面很有深意呢?实际当我们学习佛法时,只有放下一切杂念、分别念,完全放下自己,这时才能得以解脱。如果有所保留,不能完全奉献,这就难以和圣尊相应。普贤菩萨不需要我们的身体,他已经证悟了空性,对他来讲一切财产、珍宝都完全是空性的,何况是一个血肉之躯,对菩萨来讲没什么用处。供养身体是表示我们一种全身心的付出,自己没有任何东西留下,全都奉献给普贤菩萨。它代表一种心境,一种决心,一种誓愿力,从自己的角度讲就是这样。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在所有东西中,我们对身体最执著,认为身体最重要,现在连身体都可以奉献出来,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奉献呢?这代表一种决心。这种决心在修道过程中非常重要。对普贤菩萨来讲,他虽然不需要这些,但供养是为了圆满我们的资粮,因为我们执著身体远远超胜身外的钱财。供养分很多层次:供养外在的财物不如以身奉献,奉献身体代表打破了对身体的执著。因为我们最执著身体,而且与财富比较起来,我们对身体的执著更重。如果我们能够将身体完全舍弃做供养,其他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普贤菩萨为了圆满我们的资粮,也接受这样的供养,对我们做加持、圆满我们的资粮。
这个颂词表现了一种皈依的誓愿力,因为非常恐怖,所以将身心奉献给菩萨。“亦复以此身,敬献文殊尊”:文殊菩萨代表三世诸佛的智慧总集,是千佛之师,也是一切诸佛之师。所有的佛都是由文殊菩萨最初劝导发菩提心而进入菩萨道的。在一部经典中,佛陀专门宣讲了文殊菩萨是怎样劝他发心的,赞叹了文殊菩萨的恩德。文殊菩萨的功德、智慧、证悟是不可思议的,完全与诸佛无别,为了度化众生而显现菩萨相。我们要把身体完全敬献给文殊菩萨,祈求他加持自己。当然我们完全靠菩萨加持,自己一点都不努力也不行。
此处“将身奉普贤”,实际上指出了一种修法的要素。这个要素是什么呢?就是完全、清净的信心和坚固的誓愿力。我们不能小看,这是修行中非常关键的要素,即便密乘中有很多很多复杂的修法,真正最重要的修法就是清净的信心。如果对诸佛化现的殊胜上师、善知识有清净的信心,就代表了一切修法。有清净的信心就能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这就是最殊胜的修法。这也是圆满修持皈依和所依对治力所需要的条件,虽然这个条件有点高,但我们要逐渐达到。只有达到了这些条件,四对治力具足了,忏罪才有力量。否则,有时候我们想:我念了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念了很多很多忏罪仪轨,为什么还没出现瑞相呢?是不是法有问题?还是什么问题?实际上并非如此。要出现修法仪轨中所宣讲的瑞相或者功德,首先我们自己的修行要如理如法。比如在修法上要具足四对治力,念一遍四对治力的颂词并不等于具足了四对治力。此处讲到怎样去具足所依对治力:“因怖惊战栗”是厌患对治力的一部分;“将身奉普贤”是一种全身心的皈依,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全身心的皈依,内心当中还留有疑惑,就很难和佛菩萨的智慧功德相应。
哀号力呼求,不昧大悲行,
慈尊观世音,救赎罪人我。
前面讲了文殊普贤两…
《《入菩萨行论》第26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