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25课

  《入菩萨行论》第25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是引导凡夫趋入菩萨道的殊胜修心法要,包含了很多菩萨道修法,文字虽然非常简单,但是修行方式和意义却非常深奥。有人认为《入行论》仅在“智慧品”部分比较难懂,其他品不是很深奥。实际上“深奥”一方面指文字难懂,或牵涉到空性内容,意义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另一方面也指它所宣讲的教理,对于凡夫而言很难完全做到、难以安住其中,这也是它的深奥之处。

  所以,在学习《入菩萨行论》时,不能仅满足于词句上的了知。颂词所表达的含义是菩萨行,菩萨行就是菩萨的行为。我们是具有众多习气的凡夫众生,不能认为《入行论》的内容很简单。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将自己的行为与《入行论》所宣讲的意义完全相合,我们也就成为菩萨了。从另一个角度讲,《入行论》所宣讲的是菩萨的修行方式,虽然作为凡夫,我们很难完全和它相应,但是我们可以将它作为目标,然后再将自己的心、行为慢慢向它靠近,这就是我们学习这部论典的必要所在。

  《入行论》共分十品,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二品,内容是受菩萨戒之前积累资粮和忏悔罪障,总共包含了八个分支的修法,现在宣讲的是忏悔分支。忏悔的修法又分为四个部分: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现在学习的是“所依对治力”。

  如果我们要忏悔罪业,必须要依止一个具力的对境,因为它具有圆满的福德和圆满清净障碍的断德、无与伦比的大悲心和善巧方便,也具有我们想要获得的加持的能力。我们在忏悔业障的时候,能够依止这样的对境,绝对是很殊胜的因缘。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皈依呢?皈依的必要是什么?如前所说,因为我们了知死亡很快就要到来,思维死亡非常恐怖,所以生起皈依之心。此科判分为略说和广说,前面略说已讲了两个颂词,今天继续宣讲“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

  

放逸我未知:死亡如是怖,

  

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

  字面意思是讲:放逸的我不知道——这是向谁祈祷,呼唤呢?实际上就是对三宝上师等等具有功德的皈依境在呼唤,以他们做为对境,在他们面前呼唤:我没有了知死亡的到来是这样恐怖,为了无常的身体造下了很多罪业,产生了一种后悔之心。

  学习时要了知它预设的是怎样一种场景。实际上我们现在还没有死亡,要先体会死亡到来时的那种恐怖。所以需要把场景预设成自己真正面临死亡、或者已经死亡之后的情景,才能够真正体会到死亡到来的痛苦和恐怖。内心中要真正产生这样的体会,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维和观修,只有这样才能进入那种预设的境界当中。只有内心体会到了这样的境界,或者和颂词中所讲的意义完全相合,才能真实体会到:的的确确死亡是非常恐怖的,那么在死亡到来之时,我必须要修持善法,必须要将罪业清净。如果我们没有真正体会到这样的境界,只是泛泛地在词句上看了几遍,或者能够讲解一下,实际上对我们的修行没有很大的必要和意义。因为我们学佛、学习这部论典,必定不只是为了理解词句,主要是为了能够真正的修行,能够产生修行的境界。所以对于颂词所表达的意义,绝不能停留在满足于对词句的理解等肤浅层次上,一定要从内心生起修行的境界。

  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也不是没有体会过死亡到来的恐怖。有时我们生病或遇到危险时都会觉得:哎呀,是不是死亡要到来了?!那时就显出我们对死亡非常地恐怖。只有当我们真正体验到死亡即将到来时的心境,才知道死亡真正是非常恐怖的!我们很快乐或者很自在的时候,很难有这样的体会。

  虽然每个人最终都要趋向于死亡,而且无始以来,我们也曾经历过很多次死亡,但是都忘记了,将要到来的死亡还没有经历,所以我们总以为死亡对自己来说,不是特别重要,对死亡到来的恐怖,还没有很深刻的认知。就是说:如果我们内心没有产生对死亡的深刻认知,我们在修行上面很难真正去付出,以最大的精力去投入修行。所以我们要求,在观修死亡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核心、扼要,内心产生对死亡恐怖的一种体会,这种体会对于我们修行佛法是非常必要的前提。

  有一个世间的故事,虽然不是佛教的公案,但对于修行人来讲也有启示的作用。有一次拿破仑率军攻打另一个国家,在路上他和军队失散了,被很多敌兵追杀。他拼命逃跑,躲到一位裁缝的家里,裁缝好心把他藏起来躲过了一劫。拿破仑和军队重逢之后准备奖赏裁缝,当时裁缝好奇地问道:“皇帝陛下,我很想知道当时您面对死亡的感想和心境是怎样的?”拿破仑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对他说:“你竟敢对皇帝说这样的语言!”马上命令卫兵把裁缝捆起来,执行枪决。裁缝被蒙上眼睛押到刑场,当他听到传令兵说:“举枪、瞄准!”的口令时,觉得死亡要来了,脚开始发抖,在死亡即将到来的刹那,回想起很多过去的事情。他感到以前的种种经历如邻居之间的摩擦、自己很执著的东西、过去放不下的事情等等,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时,拿破仑突然下令把他押回来,然后问:“现在知道了吧?死亡来临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受。”拿破仑用这种方式让他自己体会面临死亡的感受。

  我讲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如果真正对死亡有一种体会,就会产生另外一种心境,和在世时完全不同。这种心境,对于修行人也是一样。当我们没有真正体会到死亡到来的恐怖时,我们修行的态度,就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把修行不当回事,非常执著世间事。觉得这个也不能放,那个也不能放。但是当我们真正体会到死亡的确是很快、很迅速、很恐怖的时候,这些东西可说不值一提。真正体会到的时候,那时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就是要得到这种心态。这种心态,裁缝得到了,可能拿破仑也得到了,还有很多的世间人,在被医生宣判得了癌症,只有六个月生命的时候,也得到了。但是它能够保持多久呢?当裁缝从死亡恐惧中走出来,他觉得只是一场试验,又回到以前的思维模式和生活当中,当时的心态不一定能够保持下去。同样,我们偶而生起死亡恐怖、死亡迅速的体会是完全不够的,我们要长期保持这种警醒的态度,这需要长时间的观修,如果没有长时间对善妙佛法进行观修,我们产生了紧迫感、想要修法的这种心态,很快就会消亡的。

  这个颂词描绘的就是死亡当下的场景,在观修时,要让自己进入场景之中。我们打坐的时候,就要想:哦,已经到了死亡的最后,预想我们真正已经到了命终了。这时就觉得死亡真正到来了,所有的东西都要抛弃,一切死亡的恐怖都要降临到自己的身上。自己观修一、两次是产生不了觉受的,但是如前所说,如果抓住了核心扼要,再去反复观修的话,觉受就能够产生出来。以前放不下的东西,现在可以放下了,以前产生不了的精进态度,现在可以产生了。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人有十大计划,但总是没有勇气去实现,计划一推再推,总想自己的事业做到某个程度之后再去完成。有一天他接到一个通知,说是查出了癌症,突然他觉得时间非常紧迫,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马上要着手去实施十大计划。此时又接到通知说,之前是误诊,他并没有得癌症,他又觉得十个计划不重要了。所以,人的心态是不断变化的。当感觉死亡即将到来,时间不多的时候,人往往会抓主要问题,其他的东西可以放弃,但如果觉得时间很多,就会把最重要的事情往后推迟。

  实际上修行也一样,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生起死亡无常的感受,就会抓住最重要的东西——去做死亡时对自己有用的事:如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修寺院、修行回向等,这些善法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舍弃,唯一抓修行。如果觉得还有很多时间,修行就会往后拖延。

  在学习《入行论》的时候,我们要把自己放到颂词所描述的境界中去观想,让自己的心和所观想的境界合二为一,这样修行才会产生作用。观想自己到了临终之时,就会感觉到皈依上师三宝是非常重要的。死亡的时候的确很需要皈依三宝,死后堕入地狱也很需要三宝的救护。但皈依还有一层意思,主要是思维死亡非常恐怖从而产生真实的皈依心,这是修忏悔四对治力时必不可少的修法。所以,在学《入行论》忏悔品或其它忏悔修法时,需要具足四对治力。比如念修《金刚萨埵修法仪轨如意宝珠》时,有表示四对治力的几个颂词,但只是念一遍,有没有具足四对治力呢?就要看自己在念的时候,内心的状态如何了。如果真正对罪业产生了发露忏悔、绝对不保留的决心,就具足了厌患对治力;如果从内心深处产生了皈依三宝、宁舍生命也绝对不舍弃三宝的坚定誓言,就具足了所依对治力。所以在学习颂词的时候,为了保证忏悔的质量,必须要从内心深处生起皈依心。

  那么如何生起皈依心呢?颂词引导我们通过思维死亡迅速来临而且极其恐怖,一步步地从内心生起皈依心。科判中也讲得很清楚:“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所以我们在学习论典时,不要忘记科判,它把颂词的主要内容归纳得非常清楚,不会导致我们在理解颂词的时候,偏离了颂词的本意,无法真实体会它的作用。

  总之,我们在学习颂词的时候,要深入意义;在观修的时候,要观想自己临死时的真实状态。如同演电影一样,把死亡的恐怖情形观想得清清楚楚,反复思维。诸佛和上师都说过,心有一个特点,一方面我们会觉得它很难调伏;但是另一方面,它就像揉好的面团,可塑性非常强。如果经常观修、训练,就会变得非常柔软,之后我们用它做什么都可以,就像面揉好之后,可以用它做包子、做馒头、做饺子,所以关…

《《入菩萨行论》第25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