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25課

  《入菩薩行論》第25課

  發了菩提心之後,我們繼續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殊勝論典——《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是引導凡夫趨入菩薩道的殊勝修心法要,包含了很多菩薩道修法,文字雖然非常簡單,但是修行方式和意義卻非常深奧。有人認爲《入行論》僅在“智慧品”部分比較難懂,其他品不是很深奧。實際上“深奧”一方面指文字難懂,或牽涉到空性內容,意義比較抽象而難以理解;另一方面也指它所宣講的教理,對于凡夫而言很難完全做到、難以安住其中,這也是它的深奧之處。

  所以,在學習《入菩薩行論》時,不能僅滿足于詞句上的了知。頌詞所表達的含義是菩薩行,菩薩行就是菩薩的行爲。我們是具有衆多習氣的凡夫衆生,不能認爲《入行論》的內容很簡單。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將自己的行爲與《入行論》所宣講的意義完全相合,我們也就成爲菩薩了。從另一個角度講,《入行論》所宣講的是菩薩的修行方式,雖然作爲凡夫,我們很難完全和它相應,但是我們可以將它作爲目標,然後再將自己的心、行爲慢慢向它靠近,這就是我們學習這部論典的必要所在。

  《入行論》共分十品,現在我們學習的是第二品,內容是受菩薩戒之前積累資糧和忏悔罪障,總共包含了八個分支的修法,現在宣講的是忏悔分支。忏悔的修法又分爲四個部分:厭患對治力,所依對治力,現行對治力,返回對治力,現在學習的是“所依對治力”。

  如果我們要忏悔罪業,必須要依止一個具力的對境,因爲它具有圓滿的福德和圓滿清淨障礙的斷德、無與倫比的大悲心和善巧方便,也具有我們想要獲得的加持的能力。我們在忏悔業障的時候,能夠依止這樣的對境,絕對是很殊勝的因緣。

  我們現在爲什麼要皈依呢?皈依的必要是什麼?如前所說,因爲我們了知死亡很快就要到來,思維死亡非常恐怖,所以生起皈依之心。此科判分爲略說和廣說,前面略說已講了兩個頌詞,今天繼續宣講“思維死亡極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

  

放逸我未知:死亡如是怖,

  

故爲無常身,親造諸多罪。

  字面意思是講:放逸的我不知道——這是向誰祈禱,呼喚呢?實際上就是對叁寶上師等等具有功德的皈依境在呼喚,以他們做爲對境,在他們面前呼喚:我沒有了知死亡的到來是這樣恐怖,爲了無常的身體造下了很多罪業,産生了一種後悔之心。

  學習時要了知它預設的是怎樣一種場景。實際上我們現在還沒有死亡,要先體會死亡到來時的那種恐怖。所以需要把場景預設成自己真正面臨死亡、或者已經死亡之後的情景,才能夠真正體會到死亡到來的痛苦和恐怖。內心中要真正産生這樣的體會,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思維和觀修,只有這樣才能進入那種預設的境界當中。只有內心體會到了這樣的境界,或者和頌詞中所講的意義完全相合,才能真實體會到:的的確確死亡是非常恐怖的,那麼在死亡到來之時,我必須要修持善法,必須要將罪業清淨。如果我們沒有真正體會到這樣的境界,只是泛泛地在詞句上看了幾遍,或者能夠講解一下,實際上對我們的修行沒有很大的必要和意義。因爲我們學佛、學習這部論典,必定不只是爲了理解詞句,主要是爲了能夠真正的修行,能夠産生修行的境界。所以對于頌詞所表達的意義,絕不能停留在滿足于對詞句的理解等膚淺層次上,一定要從內心生起修行的境界。

  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也不是沒有體會過死亡到來的恐怖。有時我們生病或遇到危險時都會覺得:哎呀,是不是死亡要到來了?!那時就顯出我們對死亡非常地恐怖。只有當我們真正體驗到死亡即將到來時的心境,才知道死亡真正是非常恐怖的!我們很快樂或者很自在的時候,很難有這樣的體會。

  雖然每個人最終都要趨向于死亡,而且無始以來,我們也曾經曆過很多次死亡,但是都忘記了,將要到來的死亡還沒有經曆,所以我們總以爲死亡對自己來說,不是特別重要,對死亡到來的恐怖,還沒有很深刻的認知。就是說:如果我們內心沒有産生對死亡的深刻認知,我們在修行上面很難真正去付出,以最大的精力去投入修行。所以我們要求,在觀修死亡的時候,一定要抓住核心、扼要,內心産生對死亡恐怖的一種體會,這種體會對于我們修行佛法是非常必要的前提。

  有一個世間的故事,雖然不是佛教的公案,但對于修行人來講也有啓示的作用。有一次拿破侖率軍攻打另一個國家,在路上他和軍隊失散了,被很多敵兵追殺。他拼命逃跑,躲到一位裁縫的家裏,裁縫好心把他藏起來躲過了一劫。拿破侖和軍隊重逢之後准備獎賞裁縫,當時裁縫好奇地問道:“皇帝陛下,我很想知道當時您面對死亡的感想和心境是怎樣的?”拿破侖聽了之後勃然大怒,對他說:“你竟敢對皇帝說這樣的語言!”馬上命令衛兵把裁縫捆起來,執行槍決。裁縫被蒙上眼睛押到刑場,當他聽到傳令兵說:“舉槍、瞄准!”的口令時,覺得死亡要來了,腳開始發抖,在死亡即將到來的刹那,回想起很多過去的事情。他感到以前的種種經曆如鄰居之間的摩擦、自己很執著的東西、過去放不下的事情等等,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是那麼的微不足道。這時,拿破侖突然下令把他押回來,然後問:“現在知道了吧?死亡來臨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感受。”拿破侖用這種方式讓他自己體會面臨死亡的感受。

  我講這個故事要表達什麼意思呢?如果真正對死亡有一種體會,就會産生另外一種心境,和在世時完全不同。這種心境,對于修行人也是一樣。當我們沒有真正體會到死亡到來的恐怖時,我們修行的態度,就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把修行不當回事,非常執著世間事。覺得這個也不能放,那個也不能放。但是當我們真正體會到死亡的確是很快、很迅速、很恐怖的時候,這些東西可說不值一提。真正體會到的時候,那時的心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就是要得到這種心態。這種心態,裁縫得到了,可能拿破侖也得到了,還有很多的世間人,在被醫生宣判得了癌症,只有六個月生命的時候,也得到了。但是它能夠保持多久呢?當裁縫從死亡恐懼中走出來,他覺得只是一場試驗,又回到以前的思維模式和生活當中,當時的心態不一定能夠保持下去。同樣,我們偶而生起死亡恐怖、死亡迅速的體會是完全不夠的,我們要長期保持這種警醒的態度,這需要長時間的觀修,如果沒有長時間對善妙佛法進行觀修,我們産生了緊迫感、想要修法的這種心態,很快就會消亡的。

  這個頌詞描繪的就是死亡當下的場景,在觀修時,要讓自己進入場景之中。我們打坐的時候,就要想:哦,已經到了死亡的最後,預想我們真正已經到了命終了。這時就覺得死亡真正到來了,所有的東西都要抛棄,一切死亡的恐怖都要降臨到自己的身上。自己觀修一、兩次是産生不了覺受的,但是如前所說,如果抓住了核心扼要,再去反複觀修的話,覺受就能夠産生出來。以前放不下的東西,現在可以放下了,以前産生不了的精進態度,現在可以産生了。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一個人有十大計劃,但總是沒有勇氣去實現,計劃一推再推,總想自己的事業做到某個程度之後再去完成。有一天他接到一個通知,說是查出了癌症,突然他覺得時間非常緊迫,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馬上要著手去實施十大計劃。此時又接到通知說,之前是誤診,他並沒有得癌症,他又覺得十個計劃不重要了。所以,人的心態是不斷變化的。當感覺死亡即將到來,時間不多的時候,人往往會抓主要問題,其他的東西可以放棄,但如果覺得時間很多,就會把最重要的事情往後推遲。

  實際上修行也一樣,如果我們真正能夠生起死亡無常的感受,就會抓住最重要的東西——去做死亡時對自己有用的事:如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修寺院、修行回向等,這些善法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舍棄,唯一抓修行。如果覺得還有很多時間,修行就會往後拖延。

  在學習《入行論》的時候,我們要把自己放到頌詞所描述的境界中去觀想,讓自己的心和所觀想的境界合二爲一,這樣修行才會産生作用。觀想自己到了臨終之時,就會感覺到皈依上師叁寶是非常重要的。死亡的時候的確很需要皈依叁寶,死後墮入地獄也很需要叁寶的救護。但皈依還有一層意思,主要是思維死亡非常恐怖從而産生真實的皈依心,這是修忏悔四對治力時必不可少的修法。所以,在學《入行論》忏悔品或其它忏悔修法時,需要具足四對治力。比如念修《金剛薩埵修法儀軌如意寶珠》時,有表示四對治力的幾個頌詞,但只是念一遍,有沒有具足四對治力呢?就要看自己在念的時候,內心的狀態如何了。如果真正對罪業産生了發露忏悔、絕對不保留的決心,就具足了厭患對治力;如果從內心深處産生了皈依叁寶、甯舍生命也絕對不舍棄叁寶的堅定誓言,就具足了所依對治力。所以在學習頌詞的時候,爲了保證忏悔的質量,必須要從內心深處生起皈依心。

  那麼如何生起皈依心呢?頌詞引導我們通過思維死亡迅速來臨而且極其恐怖,一步步地從內心生起皈依心。科判中也講得很清楚:“思維死亡極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所以我們在學習論典時,不要忘記科判,它把頌詞的主要內容歸納得非常清楚,不會導致我們在理解頌詞的時候,偏離了頌詞的本意,無法真實體會它的作用。

  總之,我們在學習頌詞的時候,要深入意義;在觀修的時候,要觀想自己臨死時的真實狀態。如同演電影一樣,把死亡的恐怖情形觀想得清清楚楚,反複思維。諸佛和上師都說過,心有一個特點,一方面我們會覺得它很難調伏;但是另一方面,它就像揉好的面團,可塑性非常強。如果經常觀修、訓練,就會變得非常柔軟,之後我們用它做什麼都可以,就像面揉好之後,可以用它做包子、做饅頭、做餃子,所以關…

《《入菩薩行論》第25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