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25課▪P2

  ..續本文上一頁鍵是調伏自己的心。通過學習,首先了知如何觀修,之後反複觀修訓練,我們的心就會逐漸變得柔軟,逐漸和正法相應,那時法就融入于心,或者說心就和法相應了。

  回到頌詞上,就是說如今自己已經處于非常恐怖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大聲呼喊、哀嚎:放逸的我以前沒有修善積福、沒有防護衆多煩惱等有漏法,因爲處于放逸中,沒有認真思維法義,不知道死亡是這麼的恐怖。

  究竟死亡是何等的恐怖呢?我們曾經經曆過,但是已經忘失了,現在需要通過另一種方式讓自己的內心體會到。我不了知死亡是這麼的恐怖,所以在死之前,爲了無常的五蘊身的種種享受,親身造了很多罪業。這麼多罪業的來源是什麼呢?主要是因爲沒有真正觀修死亡恐怖無常的道理,所以導致了放逸,沒有精進地取舍善惡,沒有好好地觀修善法。造作了這麼多罪業,如果不忏悔清淨,根本沒有辦法獲得安樂,所以我們要了知死亡是極其恐怖的。以上是略說的部分,接下來開始講廣說的內容。

  此處四個頌詞通過對比,進一步宣講死亡的恐怖情形。世間人如果被警察逮捕或判處極刑,內心會感到非常恐怖,但這僅僅是世間的恐怖,與對死亡之後墮入地獄的畏懼或已經墮入地獄的恐怖是無法比擬的。這裏舉了一個例子,幫助我們清楚地理解:

  

若今赴刑場,罪犯猶驚怖,

  

口幹眼凸出,形貌異故昔。

  字面意思是說:比如一個犯人即將被押赴刑場,會非常恐懼,因爲知道自己的生命不長了。從監獄裏被提出來,每走一步,就向死亡靠近一步,所以他會感覺非常驚怖。驚怖到什麼程度?頌詞中稍作描述:“口幹眼凸出,形貌異故昔”。即將被處決的犯人,會因爲恐懼而導致口幹舌燥。很多人都曾經曆過,有時因爲緊張會口幹:在大衆場合發言,心裏很害怕,突然感覺口幹,喉嚨像被堵住一樣,說不出話來;有時遇到危險,也會感到口幹。所以,當犯人被執行極刑的時候,自然就會出現口幹的現象。同時,因爲恐怖而導致雙眼突出、面目猙獰,與平時的容貌完全不同。沒有犯罪時表情很自然,但因犯法而被判刑的時候,因爲恐怖而形貌與以前完全不相同,通過外表的改變也可以看出內心極爲恐懼。這是世間人被判刑時,內心的恐怖會在外表上顯現出來,以此與死亡的恐怖相比較。

  

何況形恐怖,魔使所執持,

  

大怖憂苦纏,苦極不待言。

  世間人被監禁,也就是幾年或十幾年的時間,雖然很苦,但是還有重獲自由、遠離痛苦的希望;最嚴重的莫過于被處以極刑,這是每個衆生都很害怕的事情,但這些恐怖之事與死後墮地獄的恐怖還是無法相比。

  “何況形恐怖,魔使所執持”:通常罪犯被警察逮捕的時候,他會覺得警察非常恐怖。世間的警察也是普通人,並沒有令人生畏的外表,遵紀守法的人還會覺得警察和藹可親,但當罪犯被逮捕的時候,他會覺得警察很恐怖。在死亡到來的時候,整個環境非常昏暗,到處充滿了形象恐怖的魔使,如世間塑造的牛頭馬面等閻羅獄卒的形象,非常令人恐怖,倘若被這些魔使抓住,自然是“大怖憂苦纏”,內心被很強烈憂愁和痛苦所纏縛,非常後悔,自然“苦極不待言”。我們要經常這樣觀修。如果我們覺得《入行論》的頌詞過于簡略,還可以參考《正法念處經》等其他佛經論典,其中詳細描繪了死後的情況,閻羅獄卒的恐怖形象,以及墮入地獄的情形。學習之後運用到觀修當中。

  

誰能救護我,離此大怖畏,

  

睜大凸怖眼,四方尋救護,

  

四方遍尋覓,無依心懊喪,

  

彼處苦無依,惶惶何所從?

  這段頌詞描繪了在如此恐怖的環境中,找不到皈依處的心境。如果我們處于恐怖的環境之中,突然找到一個依靠處,可以幫你脫離危險的境地,內心會得到很大的安慰;但當你被團團圍住,孤獨無依時,心裏會感到非常絕望。所以,如果沒有皈依叁寶,便沒有依靠處,身處這樣痛苦的環境中,自己會更加絕望,苦上加苦。

  “誰能救護我,離此大怖畏”:因爲每個衆生都趨樂避苦,當我們處于死時或死後的恐怖中,內心自然而然就會尋求:誰能救護我?離開這個大怖畏?!此時睜大了凸怖的雙眼,四方尋找能夠救護的對境。但是對于一個造了很重罪業的人,他的目光所及之處全都是讓人恐怖的環境,根本找不到皈依之處。所以“四方遍尋覓,無依心懊喪”,找遍四方沒有一個皈依處,內心非常的懊喪。“彼處苦無依,惶惶何所從?”在這痛苦的環境中,根本沒有可依靠處,自己的心處于無依無靠的境界中,究竟該何去何從,感到非常絕望。

  此處講到:當我們造作了非常大的罪業,又沒有救護處的情況之下,自己是怎樣一種心情。不論在世間還是死後,如果能找到皈依的怙主,就可以得到安慰,倘若沒有皈依之處,內心會非常痛苦。

  子二(所皈依之對境)分二:一、皈依共同叁寶;二、皈依具願力之菩薩。

  前面講到死亡的恐怖,接下來講所皈依之對境。我們之前提到了必須要皈依,才可以依靠具有殊勝功德的皈依境得以安慰。既然要找皈依的對鏡,找錯了也是不行的。在學習皈依的學處時,我們知道不能把身心交付給山神、世間神或非人等,因爲他們自己都沒有從輪回中得到解脫,還具有很深重的煩惱。自己沒有解脫就不能作爲別人的皈依處,所以尋找清淨的皈依處是非常必要的。

  皈依處分兩個方面:第一皈依共同叁寶;第二皈依具願力之菩薩。叁寶和具願力的菩薩都是皈依境。此處有一個疑問:佛法僧叁寶當中的僧寶包括了具願力的菩薩,因爲僧寶是指從一地到十地的大菩薩。在叁寶中已經有了僧寶,對于共同的佛法僧叁寶需要皈依,爲什麼還要將具願力的菩薩單獨列出來呢?這是因爲八大菩薩發了殊勝的願,他們在解救衆生痛苦方面有不共的能力。所以,一方面我們要皈依共同叁寶,另一方面要皈依與我們南瞻部洲衆生很有緣的、具有願力和能力的大菩薩,也是非常重要的。

  醜一、皈依共同叁寶:

  

佛爲衆怙主,慈悲勤護生,

  

力能除衆懼,故我今皈依。

  首先講皈依佛寶。前面講了很多皈依叁寶的功德,此處主要是從忏悔的角度,觀待叁寶是我們的所依對治力,故而誠心皈依。“佛爲衆怙主”:從能依的角度來講,佛具有圓滿的斷證功德,無有親疏遠近的分別,完全有能力做一切衆生的怙主。“慈悲勤護生”:佛陀最初發心是爲了救護衆生,中間也是爲了救度衆生而積累資糧,最後必然是慈悲地、精勤地護持衆生。“力能除衆懼,故我今皈依”:佛陀的能力完全能夠遣除衆生內心當中的畏懼,如前所說,我們在死亡恐怖的環境中,內心迫切需要一個依靠處,如今找到了具力的皈依境,應當至誠皈依。

  此處講了兩層意思:第一,當死亡來臨的時候,趨入中陰階段,迫切需要皈依處,而如今痛苦還未降臨,需要修持忏悔,同樣也需要皈依叁寶,這兩方面雖然方式不同,實際意義是相同的。如果現在能夠依靠清淨的信心皈依叁寶,忏悔自身的罪業,死亡來臨時就不會感受巨大的恐怖,死後不會墮入地獄感受更強烈的痛苦,這個方面是很有意義的。第二,如果在世時皈依過佛陀,但是由于沒有認真修行,因某種因緣墮入惡趣,那時如果能憶念起叁寶、佛陀,也會成爲毫無欺惑的皈依處。

  作爲佛法的修學者,需要具備對佛陀、叁寶的清淨信心和皈投依靠的決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倘若我們以清淨的信心將自己的身心毫無保留的托付給叁寶,內心放下諸多疑惑,則很容易與清淨的叁寶相應。但如果在皈依的時候,內心對佛法僧叁寶存有懷疑,雖然每天念皈依頌,內心卻夾雜許多分別念,這種不清淨的心很難與清淨的叁寶功德相應,很難獲得叁寶的加持。所以並不是叁寶不願意加持我們,而是自己在祈禱的時候,並沒有全身心的皈依。

  爲什麼一定要全身心的皈依呢?當我們真正全身心皈依,毫無保留將身心交托給叁寶的時候,此時就具備了清淨無染的信心和對叁寶極大的信任。比如說,要出去旅遊,可以把自己的家、所有的財産乃至兒女,都交托給朋友看管,這是出于對他的一種極大的信任。所以,當我們能夠全身心皈依叁寶,就說明自己對所皈依的對境極其信任無有絲毫懷疑。倘若內心尚有疑惑存在,信任就會有所保留,在交托東西的時候,自己就會掌握最重要的部分。同樣,在皈依的時候,如若有所保留,其中就夾雜了對叁寶的不信任,這是一種懷疑的雜念,這種不清淨的心態與上師叁寶清淨實相的功德就不相應了。就像月亮的影子要清楚地顯現在水裏,水池必須要保持非常清淨不動搖。我們的心就如“水池”一般,如果水池很髒,那麼顯現的月影就不會清淨;如果心有所動搖,那麼顯現的月影也會動搖。所以我們皈依一段時間之後,如果對上師叁寶的信心不堅定,産生了波動,那麼內心中的功德就不容易産生,倘若始終具有穩固的心態修行佛法,才可以真正獲得加持利益。這個方面對我們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了知了佛陀的慈悲和能力之後,應當全身心地皈依。

  爲什麼皈依時總會有疑惑呢?是因爲我們不了解能夠托付身心的皈依境的能力和功德,所以才會有所保留。通常世間人會認爲:如果將身心完全托付了,萬一被欺騙,自己不就一無所有了嗎?自己有所保留,萬一受騙還有路可退。所以在學佛時就帶有這種習氣,對上師、叁寶,只是部分皈依而已,可以拿出一部分財産做供養,但是無法將全身心都交托給叁寶。以這樣的心態處理世間事也無可厚非,但是從學習佛法的角度,從衆多佛經論典的教言當中可以知道,這種自作聰明的做法,實際上是障礙自己生起功德、産生清淨信心的自我束縛。

  那麼怎樣遣除這樣的疑惑呢?我們需要去了解所皈依的佛到底具有怎樣的功德。佛陀宣講了《隨念叁寶經》,很多大德也專門宣講佛陀的功德,我們通過認真學習,通過理證分析,就會認識到佛陀真正是完全可以交付身心、完全不會欺惑的皈依處。佛陀的功德並不是經由我們的學習,從不圓滿變得圓滿,佛陀的功德一直是圓滿的。只是我們內心存有疑惑,對佛的功德不了知而已。倘若我們了知之後,就會産生極大的信任感。就好像世間人,對一個陌生人方方面面不太了解之前,不敢把所有的事情都托付給他,但是在非常了解和信任之後,就可以完全托付毫無保留。所以我們需要了解佛陀的功德,多學習佛陀在經典中,或者祖師大德在論典中所宣講的叁寶的真實功德,學習之後疑惑會一分一分地減少,信心也會一分一分地增長,功德就逐漸在內心中生起來了。

  本課就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25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