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24課
現在一起學習《入行論》,這個頌詞也是宣講思維無常。
人生如夢幻,無論何事物,
受已成念境,往事不複見。
頌詞引導我們了知:一切身心世界都是虛幻的、如夢如幻的,實際上並不存在。我們爲了並不實際存在的身心、親友、很多世間事物,去造作讓自己受苦的罪業並沒有實際意義。尤其在遇到痛苦的時候,有的人雖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的、如夢如幻般無實義,但是內心對于“人生如夢幻”的道理理解得並不是特別深入。人的一生是從童年、少年、青年......逐漸經曆的,很多人都認爲這一切實際存在,但是運用中觀、般若的道理進行分析,我們會很深刻地發現:人的身心、世界或者外在的器情萬物,都是空性的,其實質、本質都不存在。第二品還沒有深入地分析空性,此處是以無常的道理來教導我們,萬法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自性,一切都是“人生如夢幻”。
“無論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複見”:首先我們要知道“受已成念境”的這個“念”,就是憶念、回憶的意思。無論我們經曆怎樣的痛苦、安樂,實際上,所經曆的任何一個事物,在感受之後只能成爲一種回憶。當時所經曆的事情,在第二刹那就不複見、不存在了。爲了進一步了知這個問題,我們以“夢幻”和“念境”來對照,再結合現在的人生做分析就更加清楚了。
首先,人人都有做夢的經曆。當我們做夢的時候,我們都認爲夢中出現的人物、事情是真實的,夢中的吃飯、走路及交談也覺得是真實存在的。無論在夢中經曆了怎樣的喜怒哀樂或是大喜大悲,但在感受完之後就是“受已”——醒來之後如果還記得比較清楚,能回憶起來,也僅僅只能是個回憶。因爲醒來後,夢中的一切事物都已經找不到了,全都已經消失了,只留下一個回憶的對境而已。我們的第六意識可以回憶起晚上做的夢:夢中的景物、夢中做的事、夢境快樂或憂傷......實際上醒來後,一點都找不到了。
幻術也是這樣的,幻變師幻變象馬的時候,當時人們覺得它們是存在的,境也很真實,但是幻變結束之後,象馬和境都不存在了,只留下回憶。
現在我們來分析“人生如夢幻”。爲什麼說人生如夢幻呢?我們都覺得夢是假的,人生是真的,但實際上人生和夢幻是一樣的,都是“受已成念境”。無論是過去經曆的事情,還是現在正在經曆的事情,或者以後會經曆的事情,無論何種事物、何種喜怒哀樂,“受已成念境”——感受完之後,除了剩下一個回憶的對境之外,不會重新顯現,“往事不複見”。我們可以這樣想:昨天感受過的快樂,或者別人扇你一個耳光的痛苦,吃了一頓美餐的滋味......今天再來觀察的時候,就只剩下一個回憶的對境了,只能回憶當時吃飯的感覺怎樣,被扇耳光的感覺怎樣,但無論是扇耳光還是吃飯,都不存在了,只是回憶的對境。從這個角度來講,夢中的事情成爲回憶,所謂真實人生的事情,同樣也只剩下回憶。
無垢光尊者曾經在《虛幻休息》中講過:“昨天經曆的事情就好象昨天的夢一樣,今天經曆的事情就好象今天晚上做的夢一樣。明天將要經曆的事情,就好象明天晚上做的夢一樣。”所以最後剩下什麼?最後只剩下回憶的對境。我們真正觀察的時候,除了回憶的對境之外什麼都沒有得到。但是,衆生往往不能夠了知這樣的情況,總是認爲夢是假的,人生是真的。如果我們真正分析觀察,道理完全相同。所以無垢光尊者首先講到:“這一切都如夢如幻”,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說:人生是夢是幻。如夢和是夢之間,我們覺得有差別,但是分析到最後,整個人生就是夢幻。
假如我們在夢中能夠夢到白天的事情,會怎麼樣認識這種情況?這樣的經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
現在我們來觀察分析:我們在白天的時候回憶夢境,會認爲夢是假、現在是真;在夢中夢到白天的事情,我們就會認爲夢是真的,白天是假的。實際上,在夢中回憶白天的時候,它只剩下一個回憶;白天在回憶夢的時候,我們認爲夢是一個回憶。從實際情況觀察:白天走路、吃飯、種種事情,都是因緣合和而成的;做夢也是因緣合和才會做夢,有些夢長有些夢短,有些模糊有些清晰。從這個角度講,做夢也好,真實的生活也好,都是依靠各種因緣合和而顯現,完全沒有差別。可是我們就認爲白天是真實的,晚上的夢是虛假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假如我們能夠恒常做一個連續劇一樣的、比較清晰的夢,我們會不會把夢認爲是真實的呢?這種可能性完全有。從衆生的習氣來講,夢比較短暫、比較模糊,但是從道理上分析,人生是一場夢,是因緣合和的、虛假的一種顯現。
如果我們對夢幻的道理了知得越深,就會越覺得把如夢幻般的事物執爲實有而造罪是多麼可笑。因爲什麼呢?因爲一切都是如夢幻的,不管任何事物,在感受完之後,都會成爲回憶的對境,任何曾經感受過的東西,都已不複見。此處教誨我們:當事情正在發生的時候,我們就要認知它就是假的、終究會失去。我們何必爲這些終究會失去的東西,去造作一些沒有意義、很可笑的事情呢?我們觀察後就知道,實際上沒有這個必要,爲了這些如夢如幻的事情,去造作很多受苦的因並不劃算。
下面緊接著宣講頌詞:
複次于此生,親仇半已逝,
造罪苦果報,點滴候在前。
此生我們一半親仇都已經逝去了。爲什麼說“複次于此生,親仇半已逝”呢?因爲我們流轉于輪回當中,前世、再前世的很多親友都已經死了,即便在此生中,所謂的親人和仇人,也是一半以上都已死去、不存在了,我們曾經爲他們非常執著,造作了很多罪業,這些罪業成熟的痛苦果報“點滴候在前”:一點一滴都等在我們前面,每一個罪業都會成熟果報,讓我們感受痛苦。
通過頌詞的對比,我們就知道:造罪時的對境——親友都已全部不存在了,但我們爲他們所造的罪並沒有隨著他們的死亡而消失,點點滴滴全都候在自己前面,只能自己去感受。我們造罪的時候,就是幾分鍾,但痛苦成熟的時候,卻是幾個劫。所以我們通過這樣的對比要思考:到底有沒有必要爲了虛幻的親友、人生去造作大罪業。必定都要死亡,死亡之後一切都不存在了。自己死亡的時候,雖然親友還活著,但對你而言,你死了親友就已經死了,整個世界已經不存在了,投生之後,是另外一個世界。但我們爲了所執著的親友而造的罪業,卻一直等著讓我們感受,所以我們必須要忏悔。
現在我們設想一下:我們所造的罪業在成熟時會是什麼樣一種情況?我們在死亡時會遇到怎樣的痛苦?先設想,就可以提前做准備。就像我們要去一個地方,就要了解將會出現的問題,提前做些准備及防範。如果根本不做准備——相續中累積了大量的罪業而不知忏悔,當業果完全成熟的時候,真正感受痛苦的還是自己。造了很大的罪業,對修道而言是很大的障礙,即便對一般不修道的衆生,也會感受很大的痛苦。地獄的痛苦就不用說了,通過佛經我們都了知得非常清楚,即便是在世間中,也會感受種種痛苦。
實際上世間的種種痛苦,沒有一個是無因無緣而産生的。有時我們看到世界上那些悲慘的衆生:有的生了很嚴重的疾病,沒有錢治療;有的遇到車禍、地震、戰爭——非洲等國家天天打仗。這些悲慘的痛苦,難道是無因無緣的嗎?絕對不是,都是以前所造罪業成熟的果報。這個業就是行爲,你現在所做的行爲以後要負責。比如你今天偷了東西,以後就要承擔偷東西的行爲所帶來的後果,這個就叫做業和果。罪業也好,善業也好,它都是一種行爲。好的行爲帶來一種好的結果,不好的行爲帶來不好的結果。所以善業叫善行,善業帶來安樂;罪業和不好的行爲帶來痛苦。以前造了不好的行爲,現在到該爲不好的行爲負責的時候了。所以在佛法當中,它就是業。造這樣的業,在不忏悔的前提下,果報一定會成熟。
還有一種補救方法:做了不好行爲之後及時地忏悔。佛教是在加持力很大的對境前,內心真正忏悔,通過行持善業方式,發誓以後不再造,就可以把罪業提前清淨。清淨罪業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受苦的方式來清淨。造了罪業不忏悔,只能通過受苦、墮地獄的嚴厲方式來消盡。當然大家都知道這是很痛苦的,誰都不願選擇這種方式;還有一種是通過修善法的方式來清淨。不學佛的衆生只有以感受痛苦的方式來消盡惡業。
佛弟子不會這樣選擇:我們不了知地獄痛苦,但了知旁生的痛苦:如喂豬,養肥就被殺掉;養鴨,是通過非正常方式強迫灌食;人間的痛苦如得了很多嚴重疾病之苦,基本我們都知道,所以說通過痛苦的方式來消盡業,對一個學佛的人來講,一定不願意選擇。我們一定會選擇另一個方式:就是提前、主動地來做忏悔。因爲我們以前已經造下了這些罪業,假裝沒有造是沒有用的,假裝造了沒有後果也沒有用,只是欺騙一時,欺騙不了一世。因果報應是世間規律,不隨自己的意願而轉移。所以我們既然已經造下了,就要正視它、肯定它。我造了這個業怎麼辦?佛開示了清淨惡業的方法,我們一定要重視,重視這個方法,我們才願意忏悔。在罪業果報成熟之前,提前把罪業清淨了,我們現在完全做得到。爲什麼有些人做不到?因爲沒有重視,或者沒有把這個問題看清楚、分析透徹。在這些人的相續當中,現在暫時的安樂已經掩蓋了他所認知的一些受苦的情況,所以他對這些問題不重視,對無常不重視。雖然了知通過忏悔可以清淨罪業,但總是不願意去真實修行。
如果現在不忏悔清淨,以後只有通過受苦的方式去清淨。有人覺得:墮地獄就墮吧。但真正感受地獄痛苦的時候,誰都不會願意。不…
《《入菩薩行論》第24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