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24课
现在一起学习《入行论》,这个颂词也是宣讲思维无常。
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
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
颂词引导我们了知:一切身心世界都是虚幻的、如梦如幻的,实际上并不存在。我们为了并不实际存在的身心、亲友、很多世间事物,去造作让自己受苦的罪业并没有实际意义。尤其在遇到痛苦的时候,有的人虽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的、如梦如幻般无实义,但是内心对于“人生如梦幻”的道理理解得并不是特别深入。人的一生是从童年、少年、青年......逐渐经历的,很多人都认为这一切实际存在,但是运用中观、般若的道理进行分析,我们会很深刻地发现:人的身心、世界或者外在的器情万物,都是空性的,其实质、本质都不存在。第二品还没有深入地分析空性,此处是以无常的道理来教导我们,万法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性,一切都是“人生如梦幻”。
“无论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首先我们要知道“受已成念境”的这个“念”,就是忆念、回忆的意思。无论我们经历怎样的痛苦、安乐,实际上,所经历的任何一个事物,在感受之后只能成为一种回忆。当时所经历的事情,在第二刹那就不复见、不存在了。为了进一步了知这个问题,我们以“梦幻”和“念境”来对照,再结合现在的人生做分析就更加清楚了。
首先,人人都有做梦的经历。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我们都认为梦中出现的人物、事情是真实的,梦中的吃饭、走路及交谈也觉得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在梦中经历了怎样的喜怒哀乐或是大喜大悲,但在感受完之后就是“受已”——醒来之后如果还记得比较清楚,能回忆起来,也仅仅只能是个回忆。因为醒来后,梦中的一切事物都已经找不到了,全都已经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回忆的对境而已。我们的第六意识可以回忆起晚上做的梦:梦中的景物、梦中做的事、梦境快乐或忧伤......实际上醒来后,一点都找不到了。
幻术也是这样的,幻变师幻变象马的时候,当时人们觉得它们是存在的,境也很真实,但是幻变结束之后,象马和境都不存在了,只留下回忆。
现在我们来分析“人生如梦幻”。为什么说人生如梦幻呢?我们都觉得梦是假的,人生是真的,但实际上人生和梦幻是一样的,都是“受已成念境”。无论是过去经历的事情,还是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或者以后会经历的事情,无论何种事物、何种喜怒哀乐,“受已成念境”——感受完之后,除了剩下一个回忆的对境之外,不会重新显现,“往事不复见”。我们可以这样想:昨天感受过的快乐,或者别人扇你一个耳光的痛苦,吃了一顿美餐的滋味......今天再来观察的时候,就只剩下一个回忆的对境了,只能回忆当时吃饭的感觉怎样,被扇耳光的感觉怎样,但无论是扇耳光还是吃饭,都不存在了,只是回忆的对境。从这个角度来讲,梦中的事情成为回忆,所谓真实人生的事情,同样也只剩下回忆。
无垢光尊者曾经在《虚幻休息》中讲过:“昨天经历的事情就好象昨天的梦一样,今天经历的事情就好象今天晚上做的梦一样。明天将要经历的事情,就好象明天晚上做的梦一样。”所以最后剩下什么?最后只剩下回忆的对境。我们真正观察的时候,除了回忆的对境之外什么都没有得到。但是,众生往往不能够了知这样的情况,总是认为梦是假的,人生是真的。如果我们真正分析观察,道理完全相同。所以无垢光尊者首先讲到:“这一切都如梦如幻”,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说:人生是梦是幻。如梦和是梦之间,我们觉得有差别,但是分析到最后,整个人生就是梦幻。
假如我们在梦中能够梦到白天的事情,会怎么样认识这种情况?这样的经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
现在我们来观察分析:我们在白天的时候回忆梦境,会认为梦是假、现在是真;在梦中梦到白天的事情,我们就会认为梦是真的,白天是假的。实际上,在梦中回忆白天的时候,它只剩下一个回忆;白天在回忆梦的时候,我们认为梦是一个回忆。从实际情况观察:白天走路、吃饭、种种事情,都是因缘合和而成的;做梦也是因缘合和才会做梦,有些梦长有些梦短,有些模糊有些清晰。从这个角度讲,做梦也好,真实的生活也好,都是依靠各种因缘合和而显现,完全没有差别。可是我们就认为白天是真实的,晚上的梦是虚假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假如我们能够恒常做一个连续剧一样的、比较清晰的梦,我们会不会把梦认为是真实的呢?这种可能性完全有。从众生的习气来讲,梦比较短暂、比较模糊,但是从道理上分析,人生是一场梦,是因缘合和的、虚假的一种显现。
如果我们对梦幻的道理了知得越深,就会越觉得把如梦幻般的事物执为实有而造罪是多么可笑。因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是如梦幻的,不管任何事物,在感受完之后,都会成为回忆的对境,任何曾经感受过的东西,都已不复见。此处教诲我们:当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我们就要认知它就是假的、终究会失去。我们何必为这些终究会失去的东西,去造作一些没有意义、很可笑的事情呢?我们观察后就知道,实际上没有这个必要,为了这些如梦如幻的事情,去造作很多受苦的因并不划算。
下面紧接着宣讲颂词:
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
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
此生我们一半亲仇都已经逝去了。为什么说“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呢?因为我们流转于轮回当中,前世、再前世的很多亲友都已经死了,即便在此生中,所谓的亲人和仇人,也是一半以上都已死去、不存在了,我们曾经为他们非常执著,造作了很多罪业,这些罪业成熟的痛苦果报“点滴候在前”:一点一滴都等在我们前面,每一个罪业都会成熟果报,让我们感受痛苦。
通过颂词的对比,我们就知道:造罪时的对境——亲友都已全部不存在了,但我们为他们所造的罪并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消失,点点滴滴全都候在自己前面,只能自己去感受。我们造罪的时候,就是几分钟,但痛苦成熟的时候,却是几个劫。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对比要思考:到底有没有必要为了虚幻的亲友、人生去造作大罪业。必定都要死亡,死亡之后一切都不存在了。自己死亡的时候,虽然亲友还活着,但对你而言,你死了亲友就已经死了,整个世界已经不存在了,投生之后,是另外一个世界。但我们为了所执著的亲友而造的罪业,却一直等着让我们感受,所以我们必须要忏悔。
现在我们设想一下:我们所造的罪业在成熟时会是什么样一种情况?我们在死亡时会遇到怎样的痛苦?先设想,就可以提前做准备。就像我们要去一个地方,就要了解将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做些准备及防范。如果根本不做准备——相续中累积了大量的罪业而不知忏悔,当业果完全成熟的时候,真正感受痛苦的还是自己。造了很大的罪业,对修道而言是很大的障碍,即便对一般不修道的众生,也会感受很大的痛苦。地狱的痛苦就不用说了,通过佛经我们都了知得非常清楚,即便是在世间中,也会感受种种痛苦。
实际上世间的种种痛苦,没有一个是无因无缘而产生的。有时我们看到世界上那些悲惨的众生:有的生了很严重的疾病,没有钱治疗;有的遇到车祸、地震、战争——非洲等国家天天打仗。这些悲惨的痛苦,难道是无因无缘的吗?绝对不是,都是以前所造罪业成熟的果报。这个业就是行为,你现在所做的行为以后要负责。比如你今天偷了东西,以后就要承担偷东西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这个就叫做业和果。罪业也好,善业也好,它都是一种行为。好的行为带来一种好的结果,不好的行为带来不好的结果。所以善业叫善行,善业带来安乐;罪业和不好的行为带来痛苦。以前造了不好的行为,现在到该为不好的行为负责的时候了。所以在佛法当中,它就是业。造这样的业,在不忏悔的前提下,果报一定会成熟。
还有一种补救方法:做了不好行为之后及时地忏悔。佛教是在加持力很大的对境前,内心真正忏悔,通过行持善业方式,发誓以后不再造,就可以把罪业提前清净。清净罪业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受苦的方式来清净。造了罪业不忏悔,只能通过受苦、堕地狱的严厉方式来消尽。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很痛苦的,谁都不愿选择这种方式;还有一种是通过修善法的方式来清净。不学佛的众生只有以感受痛苦的方式来消尽恶业。
佛弟子不会这样选择:我们不了知地狱痛苦,但了知旁生的痛苦:如喂猪,养肥就被杀掉;养鸭,是通过非正常方式强迫灌食;人间的痛苦如得了很多严重疾病之苦,基本我们都知道,所以说通过痛苦的方式来消尽业,对一个学佛的人来讲,一定不愿意选择。我们一定会选择另一个方式:就是提前、主动地来做忏悔。因为我们以前已经造下了这些罪业,假装没有造是没有用的,假装造了没有后果也没有用,只是欺骗一时,欺骗不了一世。因果报应是世间规律,不随自己的意愿而转移。所以我们既然已经造下了,就要正视它、肯定它。我造了这个业怎么办?佛开示了清净恶业的方法,我们一定要重视,重视这个方法,我们才愿意忏悔。在罪业果报成熟之前,提前把罪业清净了,我们现在完全做得到。为什么有些人做不到?因为没有重视,或者没有把这个问题看清楚、分析透彻。在这些人的相续当中,现在暂时的安乐已经掩盖了他所认知的一些受苦的情况,所以他对这些问题不重视,对无常不重视。虽然了知通过忏悔可以清净罪业,但总是不愿意去真实修行。
如果现在不忏悔清净,以后只有通过受苦的方式去清净。有人觉得:堕地狱就堕吧。但真正感受地狱痛苦的时候,谁都不会愿意。不…
《《入菩萨行论》第24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