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23课

  《入菩萨行论》第23课

  现在宣讲的是第二品忏悔品。忏悔品中除忏悔的内容之外,还宣讲了皈依等殊胜内容,这些对于一个学佛者或修行人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窍诀。讲忏悔时讲到了四种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这四种对治力是修行忏悔时非常关键的要素。因为我们在有意无意中造下了很多罪业,如果不想让罪业成熟就必须提前忏悔,如果罪业成熟之后就必须以受苦的方式才能得以清净,所以在我们有时间、可以修法之时,应当提前把罪业在因上忏悔清净。

  忏悔必须要抓住四个要点:第一个是厌患对治力,是指对自己以前造过的罪业产生很大的后悔心,在此前提之下我们才愿意忏悔,厌患对治力非常关键;第二个是所依对治力,指忏悔需要依止一个具力的对境来帮助我们清净罪业;第三个是现行对治力,依止了殊胜对境之后,要修持善法来对治恶业;第四个是返回对治力,即发愿以后不再造恶业。忏悔时如果圆满了这四种要素,罪业可得以清净,否则就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清净。

  现在宣讲厌患对治力,有两个科判,第一总说忏悔罪业的方式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第二依靠殊胜对境而忏悔:

  丑二、依殊胜对境而忏悔特殊罪业之方式

  此科判中包括“依靠殊胜对境”而“忏悔特殊罪业”的方法,所以颂词也可以分成两部分来进行解释,第一部分是:

  

惑催身语意,于三宝父母,

  

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

  主要宣讲了依殊胜对境而造业,并说明什么是殊胜对境。即:三宝、父母、师长、余人,依靠殊胜对境所造的业比普通对境严厉得多,依此对境造善业功德很大,造恶业过失也非常大。

  首先是三宝。依三宝所造的罪业称之为特殊的、非常重大的罪业。为什么呢?因为三宝是福田,是整个世间中的明灯,是引导众生趋向解脱的殊胜引导者。佛宝具足非常圆满究竟的福德、智慧及善巧方便,可以称之为世间的导师,是非常殊胜、严厉的对境;法宝是方法、方便,犹如患病时所获得的药物一样,具足清净、殊胜、离欲的功德,是我们的依靠处、皈依处;僧宝是修行者,大乘僧宝主要是指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这些圣者相续中具足断证的功德:断除了相应的、部分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及其所依无明、我执,证悟了殊胜的智慧,具有种种善巧方便和神通,僧宝也是一个严厉的对境。如果对三宝进行皈依、顶礼、供养,可以获得殊胜的福德;如果对三宝造恶业,也是极大的罪业。三宝成为殊胜、严厉对境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福田、是引导我们出离世间的殊胜对境。

  第二是父母。针对胎生的众生而言,都是依父母这种特殊因缘才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否则无法投生,也无法生长,更无法在世间享受快乐或修道。所以父母对我们具有生养之恩,让我们来到世间,并且养育我们长大成人,对我们的恩德非常之大。所以如果对父母造罪业,也称之为严重的、特殊的罪业。

  第三是师长,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引导我们出世间修法的堪布、善知识、上师等,给予我们种种教诲,引导我们学习佛法,让我们知道善恶取舍道理的出世间的师长。如果没有他们的引导,我们就无法了知佛经当中的究竟意趣,无法了知佛法所讲的真实的、清楚无误的修行方法。所以让我们内心当中产生殊胜智慧、了知修行方法的师长也是殊胜对境。另一种是世间的师长,即教给我们很多世间知识的老师,对我们而言也具有殊胜的恩德。当然此处主要宣讲的是出世间的师长。

  第四是余人,就是对我们有恩德,给予我们很大帮助的人,是我们的恩人。有一些人虽然不是圣者,不包括在三宝当中,也不是师长,不包括在出世间的引导者当中,但他是一个具有福报的修行者,也可称为殊胜对境。比如说最后有者可以称为余人:大乘最后有者指十地菩萨,小乘最后有者指一生可以解脱的、相续中具有很大福报和修行功德的凡夫。

  此处宣讲了对殊胜对境造善可以获得很大的功德,造恶则有很大的罪过。颂词当中讲到“造作诸伤害”,即对他们造作种种伤害,造作的方式是“惑催身语意”,因无明愚痴发动身语意三门造作。

  身体造作的伤害:对于佛宝而言,如摧毁佛像、佛在世时提婆达多推山压佛等等,都属于通过身体对佛宝造作伤害;对法宝造作伤害的情况包括:撕毁佛经、烧佛经、用脚踩佛经等等;对僧宝造作伤害,如殴打修行者、殴打菩萨,这些都属于身体造作伤害。

  语言造作伤害是通过语言诽谤佛陀、佛像、法宝,诽谤或辱骂修行者等。

  意造作伤害是指内心当中经常对佛、法、僧三宝产生邪见,通过自己的心对三宝造作伤害。不论依靠身、语、意三门之中的哪一个,造作伤害之后都会在相续中留下很严重的罪业,都是需要忏悔的。对父母造作伤害可以类推:打骂父母属于身语伤害,内心当中对父母产生不好的想法属于意伤害。对师长、余人也如此类推,所有的伤害都是通过身语意造作的。

  而造作伤害的起因是什么呢?颂词第一句讲得很清楚,即“惑催”——通过烦恼催动。有时无意之间造作,不是刻意的,但因对境很严厉,不能说完全没有过失。通过很强烈的烦恼故意去造作,罪业就更严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烦恼很深重,不是故意去造罪业,比如在修行过程中不知不觉从内心中冒出一些邪见,自己不想生起而突然冒出来,这种情况经常令我们困惑。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对上师三宝产生了邪见,对父母产生了不好的想法,很痛苦,不能说完全没有过失,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并不是自己故意生起的,所以如果马上忏悔可以得以清净。这个颂词讲到了依靠殊胜对境造恶业:通过烦恼催动,以自己的身语意对三宝、父母、师长、余人造作了很多伤害。

  第二部分讲针对殊胜对境所造的恶业一定要忏悔。

  

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

  

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

  佛陀在经典中讲:真正的智者有两类:一类是不造罪,一类是造罪之后懂得忏悔。在《极乐愿文大疏》中忏悔支主要是对治愚痴,因为造罪是一种愚痴,造了罪之后不忏悔也是一种愚痴,过去因为愚痴造下罪业,现在懂得忏悔,实际上就是对治愚痴的一种方式,所以现在我们精进进行忏悔是有必要的。

  “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因为以前自己烦恼深重,或者愚痴心深厚,犯下了众多的过患。有时想起自己今生当中因为智慧不明,或者烦恼愚痴很严重的缘故,不管是针对三宝、父母、师长还是余人,多多少少造过一些罪业。有些人认为这些罪业今生我都没有造过,是不是就不用忏悔了?今生没有造过不等于前世没有造。所以现在我们要用这种机会来忏悔今生及过去世所造的种种罪业。如果自己还没有解脱,相续中还有比较深厚的现行烦恼,由此可知我们相续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罪业,所以这些罪业也是需要忏悔的。

  颂词第三句讲到“一切难恕罪”,难恕并不是完全不可以饶恕。对于佛法僧三宝、圣者和修行有素的修行者,不可能因为你诋毁、打骂过他而根本不接受你的忏悔。之所以能够成为圣者,就是因为他调伏了相续中的烦恼、嗔恚,内心当中对众生具有非常深厚的慈悲菩提心,所以对圣者而言,一定是能够宽恕罪业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存在真正难以饶恕的罪业。有时候父母等凡夫人口头上会说:“我绝不饶恕你。”是不是这个罪业就无法清净、完全没办法解脱呢?但是通过罪性观察,也不是。究竟来讲,“难恕罪”的意思就是相对于普通罪业而言难以清净的罪业,称之为难恕罪,但究竟来讲,一切罪业都是可以清净的。

  将一切难以饶恕的罪业在“佛前悉忏悔”,在以佛为代表的三宝等殊胜对境面前,全部发露,一一忏悔。我们必须要认知这些罪业,生起厌患对治力,在佛前或殊胜上师面前,把罪业说出来、发露忏悔。相当于我们不小心吃了有毒的食物,如果想让自己的身体获得安乐,必须要把它吐出来一样,同样我们想要清净相续当中的罪业,也必须发露忏悔。当然有一部分是过去所造的罪业,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但通过观想,在具有神通和一切遍智的佛陀面前,也发露忏悔这些罪业,这是非常有必要的。颂词中讲到必须忏悔依殊胜对境而造的特殊罪业,因为这些罪业难以清净,如果现在再不忏悔就更难以清净了。另外,这些罪业的果报也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现在如果任其发展,根本不忏悔的话,业果一旦成熟,我们就会极难忍受,所以现在有忏悔的机缘,必须要忏悔。

  接下来讲第二个科判所依对治力,即四对治力中的第二个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它指依止一个具有功德的殊胜对境来忏悔。因为我们修行或调伏烦恼,依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往往很难做到究竟和圆满,所以要让内心当中的罪业很快得以清净,必须依靠一个具有圆满功德的殊胜对境,因此我们要修第二个所依对治力。

  癸二(所依对治力)分三:

  一、皈依原因;二、所皈依之对境;三、如何皈依。

  第一,皈依的原因就是分析为什么要皈依?只有把原因弄清楚,才可以真正做到诚心诚意地皈依;第二,我们要认清皈依的对境是什么,因为在世间当中有很多自称能够作为皈依境的人,我们要分清到底哪些能够作为我们的皈依境,哪些不能,否则我们的资源、时间、精力都十分有限,找错皈依境只能是浪费暇满人身,不可能达到非常圆满的目标,所以我们要认清所皈依的对境;第三,我们要懂得皈依的方法,必须要掌握。

  子一(皈依原因)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略说和广说在意义上没有大的差别,略说是对广说的含义先做一个提示。下面的科判当中会出现很多“略说”和“广说”,我们要看略说、广说从…

《《入菩萨行论》第23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