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何而分。此处略说是从皈依的原因分出来的,所以是皈依原因的略说,首先讲第一个略说:
丑一、略说:
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
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这个颂词讲了为什么要皈依。如前所说,我们每个人相续当中都具有很多的罪业,千万不要认为自己今生没有造什么很大的罪业,所以相续是清净的。一个人的罪业是否清净,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判断:烦恼是否轻微?对于空性等深广佛法的认知是否清楚
对众生的慈悲心是否非常地猛烈
内心是否已生起断证的功德?虽然有些人今生没有造大的罪业,但是内心烦恼分别念不断,对众生发不起菩提心,或者对深奥的佛法难以通达,这些都是具有罪业的表现。这些相就是一种果,通过这个果来推因,说明内心还具有比较深厚的罪业。在我们的罪业没有清净之前,难以现前清净的道,难以现前证悟之果。如果罪业未清净,就会障碍我们修行。在罪业没有清净之前,实际上我们没办法真实获得安宁,因为罪业一旦成熟,一定会让我们感受难以承受的痛苦。于是我们要提前思维:为什么要皈依?为什么要精进忏悔?如果在罪业没有清净之前“吾身或先亡”——我的身体可能已经提前死亡了,就说罪业没有清净我就死了,那么这个罪业一定会成熟在我下一世的身体上,到那时就只有在无可奈何中感受造罪的痛苦。所以我们要想:如果在死之前罪业还没有清净——“云何脱此罪”?
当我堕入恶趣中,正在感受痛苦时,怎么样才能摆脱罪业呢?想到这里我们就要皈依三宝,皈依忏悔的对境,所以第四句讲:“故祈速救护”,因为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很难自我救赎。虽然修行不是单纯靠他力,但是他方的助缘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一方面修行靠自己的决心和誓愿,另一方面也要依靠殊胜对境的引导和提携,自他两方面的因缘如果都具足了,我们再做修行也好,忏悔也好,就比较容易完成。
有些人最习惯认为现在还有时间,现在自己还要忙于其他的事情,反正有的是时间,所以现在不着急忏悔,总是想以后再做。但是时不我待,就在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当中,自己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那个时候才开始后悔、着急,往往已经难以补救。佛菩萨在很多经论中都提醒修行者,在死亡到来之前、在还有机会、还自在的时候,一定要先认清楚自己处于什么情况:如果我们正处在火坑的边缘,形势非常危急,就要马上采取补救措施。如果没有认清这一点,很容易堕到火坑中。如今的问题是:众生本已处于很危险的境地,却不认知自己的处境,根本不做补救,不提前做准备。当死亡突然来临、痛苦突然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会措手不及、手忙脚乱。
在很多经论中,佛菩萨都苦口婆心地通过各种的教言、比喻和公案告诉修行者,现在一定要认清自己所处的时局、环境和状态。我们的内心环境充满了各种烦恼、罪业,就好象装有无数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如果自己不注意、提前把它清理干净,说不清楚哪一天在什么时候,这些炸弹就会爆炸。所以处于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就不能装作一点事都没有,不能忽视这种情况的存在,我们要依靠颂词去思维,并不是听到这个道理就可以了——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不能够满足于此。这个颂词提示了一个很深的道理,主要是让我们生起一种紧迫感。有了这个紧迫感,我们才愿意去皈依;没有这个紧迫感,我们即使皈依了,力量也不强。所以我们要想到:自己的罪业很重,如果现在死了就无法得以清净,而真正能够帮助我的,就是殊胜的皈依境,所以现在我要祈祷佛菩萨、圣尊,迅速救护我,所以颂词第四句是“故祈速救护”,祈祷圣尊迅速地救护我。这方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要皈依殊胜对境的原因就在于此。
丑二(广说)分二:一、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二、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
这两个科判的意思是:要生起皈依,就要从死亡的角度进行思考。前面略说讲到“吾身或先亡”,也提到了无常;广说把无常和皈依的道理更加紧密、广大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宣讲。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皈依呢?当思维到死亡疾速之后,就会觉得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马上能生起很清净、急迫、坚固的皈依之心;第二,思维很快就会到来的死亡是非常恐怖的,因此生起真实、无造作的皈依之心。
有时我们表面上做了皈依仪式,在道友面前,都认为我是皈依的人,但实际上观察内心,我们的皈依并不是非常深刻,只是表面形式——修法时念一念皈依偈,但内心中并没有对上师三宝皈依境产生非常清净、非常坚固的皈依之心,还带有一些疑惑。这种带有疑惑的、形式上的、假装的皈依,如果只是为了方便人与人的交往,或者在某个团体中需要皈依的身份,虽然暂时可以起一点作用,但毕竟是具有欺惑性的缘故,对修行不能起到真实的帮助。所以我们要思维切身利益,就要思维疾速死亡:这个死亡很快到来,而且非常恐怖,其他无可救护,只有所皈依的三宝能够救护。此时就会摆脱一切虚伪的皈依形式,从内心中对三宝生起一种清净的信心、皈投依靠之心,那才有用。
我们在忏悔时,会念皈依、金刚萨埵、三十五佛等仪轨。如果不是以很清净、很猛烈的信心做祈祷,实际上它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相反如果通过很猛烈的信心做祈祷,效果就会非常明显。作为一个真正想要解脱的修行者,必须要经常自我反省、自我思考:是只满足于做一个形象上的修行者?还是真正要做一个能够调伏内心、法能够对相续起作用的修行者?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要思维死亡无常、死亡恐怖、死后有谁真正能够对自己有帮助的道理。只有把这些前行的内容思维透彻,再做皈依才会没有一点假装,才会真正发自内心地皈依,发自内心地忏悔,这样的修法才是真实的修法,否则就是一种伪装的修法,伪装的修法做得再好,终有一天会露馅的。在谁面前露馅呢?在死神面前。在自己真正遭受痛苦的时候,以前那些虚伪的修行就会露馅。如果早点思维这些道理,就不要虚伪修行,应该真修。所以现在我们要真实修行前行法,帮助自己从虚伪作意转变为真实作意。必须多思维无常,因为这真正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虽然死亡还没有在我们身上显现,但是终有一天会来临,而且那时是非常恐怖的,我们提前学习,提前思维,就能提前转变,能够帮助我们成为真正的修行者。
寅一(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一、略说:
此处的“略说”是对思维急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的略说。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
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我们的罪业如此深重,死亡也会很快到来,思维这些道理后必须要做一个决断:到底怎样利用自己的时间?只有把寿命不可靠的道理深深扎根在自己心里,才能保证我们利用每天的时间真正修行。
颂词第一句说:“死神不足信”。有时我们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远,或认为死亡是他人的事;虽然听过、看过很多人的死亡,但总觉得和自己无关。张三死了,李四死了,王五死了,或者国外发生战争、爆炸、车祸死了很多人,我们不深入思维总是觉得死亡与自己无关。还有人认为:反正我没有病,我的事没做完,我不会死。这些观念实际上都是不可靠的。死神足以信赖吗?是不是等到什么事情都做完了,我愿意死再死呢?不是这样的——“死神不足信”。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分别念认为死亡不会到来,这只是一个愿望而已,因缘不一定能按自己的愿望成熟。以为自己不死,或者以为现在还不会死,都是一种分别妄念,不足以信赖。
实际上死亡随时会到来,“不待罪净否”。死亡不会等到自己罪业完全清净了才来。如果死神会等到所有众生罪业清净了才来,那么我们也不用着急马上修法。因为不管怎么样死亡会等到众生罪业清净才到来的,所以我们不用着急了。可是死亡不会等到罪业完全清净之后才来——“不待罪净否”,它随时会来临。此处清楚说明,事实是:死神不会等待众生罪业清净。有些人根本还没有修忏悔,死亡已经到来;有些正准备忏悔时死亡降临;还有一些人忏悔清净部分罪业时就死亡了;当然也有罪业完全得以清净之后死的,种种情况都发生过。现在我们还有选择权,还有自主权,自己该怎么选择?应该要抓紧时机,提前一分钟修,就有一分钟的把握,提前两分钟修,就有两分钟的把握,要知道死神不会等到我们罪业清净才来。现在我们是带罪之身,相续中充满很重的罪业,倘若死神现在降临,眼前贪执的所有东西都要抛弃,唯独无法抛弃的就是业。失去了今生的生命,带着这么沉重的罪业,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自己要思维,要抓紧时间皈依。
“无论病未病”:不管是病中还是健康的状态,死亡都会随时到来。如果得了癌症等严重的病,会想到死亡快来了;如果自己很健康,往往很难去思维死亡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有重视死亡的观念。实际情况是无论是否生病都会死亡,比如遇到车祸、水灾、地震、战争等等,很多因缘都可能导致死亡。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倒地而死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这个颂词提醒我们:不管是生病的人还是健康的人,死亡降临的机率都是相等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下一刻自己不会死。我们再再讲过,在遭遇车祸而死亡的人中,有谁想到下一刹那自己会死亡呢?几乎没有,死亡就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发生了。
讲无常的时候,经常会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想也会死,不想也会死,那么想和不想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如果不思维死亡,致命之处在于:我们荒废了时光,不会想修行,即便修行,也只是形象上的修法。思维死亡…
《《入菩萨行论》第23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