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23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何而分。此處略說是從皈依的原因分出來的,所以是皈依原因的略說,首先講第一個略說:

  醜一、略說:

  

罪業未淨前,吾身或先亡,

  

雲何脫此罪,故祈速救護!

  這個頌詞講了爲什麼要皈依。如前所說,我們每個人相續當中都具有很多的罪業,千萬不要認爲自己今生沒有造什麼很大的罪業,所以相續是清淨的。一個人的罪業是否清淨,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判斷:煩惱是否輕微?對于空性等深廣佛法的認知是否清楚

  對衆生的慈悲心是否非常地猛烈

  內心是否已生起斷證的功德?雖然有些人今生沒有造大的罪業,但是內心煩惱分別念不斷,對衆生發不起菩提心,或者對深奧的佛法難以通達,這些都是具有罪業的表現。這些相就是一種果,通過這個果來推因,說明內心還具有比較深厚的罪業。在我們的罪業沒有清淨之前,難以現前清淨的道,難以現前證悟之果。如果罪業未清淨,就會障礙我們修行。在罪業沒有清淨之前,實際上我們沒辦法真實獲得安甯,因爲罪業一旦成熟,一定會讓我們感受難以承受的痛苦。于是我們要提前思維:爲什麼要皈依?爲什麼要精進忏悔?如果在罪業沒有清淨之前“吾身或先亡”——我的身體可能已經提前死亡了,就說罪業沒有清淨我就死了,那麼這個罪業一定會成熟在我下一世的身體上,到那時就只有在無可奈何中感受造罪的痛苦。所以我們要想:如果在死之前罪業還沒有清淨——“雲何脫此罪”?

  當我墮入惡趣中,正在感受痛苦時,怎麼樣才能擺脫罪業呢?想到這裏我們就要皈依叁寶,皈依忏悔的對境,所以第四句講:“故祈速救護”,因爲靠我們自己的能力很難自我救贖。雖然修行不是單純靠他力,但是他方的助緣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一方面修行靠自己的決心和誓願,另一方面也要依靠殊勝對境的引導和提攜,自他兩方面的因緣如果都具足了,我們再做修行也好,忏悔也好,就比較容易完成。

  有些人最習慣認爲現在還有時間,現在自己還要忙于其他的事情,反正有的是時間,所以現在不著急忏悔,總是想以後再做。但是時不我待,就在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當中,自己的生命已經到了盡頭,那個時候才開始後悔、著急,往往已經難以補救。佛菩薩在很多經論中都提醒修行者,在死亡到來之前、在還有機會、還自在的時候,一定要先認清楚自己處于什麼情況:如果我們正處在火坑的邊緣,形勢非常危急,就要馬上采取補救措施。如果沒有認清這一點,很容易墮到火坑中。如今的問題是:衆生本已處于很危險的境地,卻不認知自己的處境,根本不做補救,不提前做准備。當死亡突然來臨、痛苦突然來臨的時候,我們就會措手不及、手忙腳亂。

  在很多經論中,佛菩薩都苦口婆心地通過各種的教言、比喻和公案告訴修行者,現在一定要認清自己所處的時局、環境和狀態。我們的內心環境充滿了各種煩惱、罪業,就好象裝有無數顆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如果自己不注意、提前把它清理幹淨,說不清楚哪一天在什麼時候,這些炸彈就會爆炸。所以處于這樣危急的情況下,就不能裝作一點事都沒有,不能忽視這種情況的存在,我們要依靠頌詞去思維,並不是聽到這個道理就可以了——以前不知道現在知道了,不能夠滿足于此。這個頌詞提示了一個很深的道理,主要是讓我們生起一種緊迫感。有了這個緊迫感,我們才願意去皈依;沒有這個緊迫感,我們即使皈依了,力量也不強。所以我們要想到:自己的罪業很重,如果現在死了就無法得以清淨,而真正能夠幫助我的,就是殊勝的皈依境,所以現在我要祈禱佛菩薩、聖尊,迅速救護我,所以頌詞第四句是“故祈速救護”,祈禱聖尊迅速地救護我。這方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要皈依殊勝對境的原因就在于此。

  醜二(廣說)分二:一、思維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二、思維死亡極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

  這兩個科判的意思是:要生起皈依,就要從死亡的角度進行思考。前面略說講到“吾身或先亡”,也提到了無常;廣說把無常和皈依的道理更加緊密、廣大地結合在一起進行宣講。

  第一,我們爲什麼要皈依呢?當思維到死亡疾速之後,就會覺得沒有時間做其他的事情,馬上能生起很清淨、急迫、堅固的皈依之心;第二,思維很快就會到來的死亡是非常恐怖的,因此生起真實、無造作的皈依之心。

  有時我們表面上做了皈依儀式,在道友面前,都認爲我是皈依的人,但實際上觀察內心,我們的皈依並不是非常深刻,只是表面形式——修法時念一念皈依偈,但內心中並沒有對上師叁寶皈依境産生非常清淨、非常堅固的皈依之心,還帶有一些疑惑。這種帶有疑惑的、形式上的、假裝的皈依,如果只是爲了方便人與人的交往,或者在某個團體中需要皈依的身份,雖然暫時可以起一點作用,但畢竟是具有欺惑性的緣故,對修行不能起到真實的幫助。所以我們要思維切身利益,就要思維疾速死亡:這個死亡很快到來,而且非常恐怖,其他無可救護,只有所皈依的叁寶能夠救護。此時就會擺脫一切虛僞的皈依形式,從內心中對叁寶生起一種清淨的信心、皈投依靠之心,那才有用。

  我們在忏悔時,會念皈依、金剛薩埵、叁十五佛等儀軌。如果不是以很清淨、很猛烈的信心做祈禱,實際上它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相反如果通過很猛烈的信心做祈禱,效果就會非常明顯。作爲一個真正想要解脫的修行者,必須要經常自我反省、自我思考:是只滿足于做一個形象上的修行者?還是真正要做一個能夠調伏內心、法能夠對相續起作用的修行者?要達到這些目的,必須要思維死亡無常、死亡恐怖、死後有誰真正能夠對自己有幫助的道理。只有把這些前行的內容思維透徹,再做皈依才會沒有一點假裝,才會真正發自內心地皈依,發自內心地忏悔,這樣的修法才是真實的修法,否則就是一種僞裝的修法,僞裝的修法做得再好,終有一天會露餡的。在誰面前露餡呢?在死神面前。在自己真正遭受痛苦的時候,以前那些虛僞的修行就會露餡。如果早點思維這些道理,就不要虛僞修行,應該真修。所以現在我們要真實修行前行法,幫助自己從虛僞作意轉變爲真實作意。必須多思維無常,因爲這真正關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雖然死亡還沒有在我們身上顯現,但是終有一天會來臨,而且那時是非常恐怖的,我們提前學習,提前思維,就能提前轉變,能夠幫助我們成爲真正的修行者。

  寅一(思維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一、略說:

  此處的“略說”是對思維急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的略說。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淨否,

  

無論病未病,壽暫不可恃。

  我們的罪業如此深重,死亡也會很快到來,思維這些道理後必須要做一個決斷:到底怎樣利用自己的時間?只有把壽命不可靠的道理深深紮根在自己心裏,才能保證我們利用每天的時間真正修行。

  頌詞第一句說:“死神不足信”。有時我們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遠,或認爲死亡是他人的事;雖然聽過、看過很多人的死亡,但總覺得和自己無關。張叁死了,李四死了,王五死了,或者國外發生戰爭、爆炸、車禍死了很多人,我們不深入思維總是覺得死亡與自己無關。還有人認爲:反正我沒有病,我的事沒做完,我不會死。這些觀念實際上都是不可靠的。死神足以信賴嗎?是不是等到什麼事情都做完了,我願意死再死呢?不是這樣的——“死神不足信”。我們不要以自己的分別念認爲死亡不會到來,這只是一個願望而已,因緣不一定能按自己的願望成熟。以爲自己不死,或者以爲現在還不會死,都是一種分別妄念,不足以信賴。

  實際上死亡隨時會到來,“不待罪淨否”。死亡不會等到自己罪業完全清淨了才來。如果死神會等到所有衆生罪業清淨了才來,那麼我們也不用著急馬上修法。因爲不管怎麼樣死亡會等到衆生罪業清淨才到來的,所以我們不用著急了。可是死亡不會等到罪業完全清淨之後才來——“不待罪淨否”,它隨時會來臨。此處清楚說明,事實是:死神不會等待衆生罪業清淨。有些人根本還沒有修忏悔,死亡已經到來;有些正准備忏悔時死亡降臨;還有一些人忏悔清淨部分罪業時就死亡了;當然也有罪業完全得以清淨之後死的,種種情況都發生過。現在我們還有選擇權,還有自主權,自己該怎麼選擇?應該要抓緊時機,提前一分鍾修,就有一分鍾的把握,提前兩分鍾修,就有兩分鍾的把握,要知道死神不會等到我們罪業清淨才來。現在我們是帶罪之身,相續中充滿很重的罪業,倘若死神現在降臨,眼前貪執的所有東西都要抛棄,唯獨無法抛棄的就是業。失去了今生的生命,帶著這麼沈重的罪業,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自己要思維,要抓緊時間皈依。

  “無論病未病”:不管是病中還是健康的狀態,死亡都會隨時到來。如果得了癌症等嚴重的病,會想到死亡快來了;如果自己很健康,往往很難去思維死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沒有重視死亡的觀念。實際情況是無論是否生病都會死亡,比如遇到車禍、水災、地震、戰爭等等,很多因緣都可能導致死亡。沒有任何征兆、突然倒地而死的情況也比比皆是。這個頌詞提醒我們:不管是生病的人還是健康的人,死亡降臨的機率都是相等的,沒有任何人可以保證下一刻自己不會死。我們再再講過,在遭遇車禍而死亡的人中,有誰想到下一刹那自己會死亡呢?幾乎沒有,死亡就在毫無預料的情況下發生了。

  講無常的時候,經常會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想也會死,不想也會死,那麼想和不想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如果不思維死亡,致命之處在于:我們荒廢了時光,不會想修行,即便修行,也只是形象上的修法。思維死亡…

《《入菩薩行論》第23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