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許今天到來,也許就在明天,這樣憶念死亡有什麼用呢?會讓我們經常處于警覺中。想到今天可能死亡,所以不能荒廢時光;明天可能死亡,必須抓緊時間修行。總是處于憶念死亡的狀態中,就會盡量減少惡業,行持善法。
頌詞講到無論罪業清淨與否和病未病死亡都有可能降臨,不論事情是否完成,死亡也會隨時降臨。世間人會想:我不能死,因爲我剛開始創業,事情還沒做完。但實際上,死亡並不能隨心所願,它隨時會發生。了解這一真相之後應深深思維,將死亡無常的觀念紮進自己的心。
思維疾速死亡,就不能拖延時間,要馬上産生皈依叁寶之心,尋找依靠之處。皈依叁寶並不是世間人所認爲的:只是信仰佛教的人找一個精神的依靠而已,其實並非如此,叁寶具有真實的功德。皈依叁寶一方面的確有了精神依靠,但這種依靠並不是烏托邦,並不是不存在的某種寄托。我們經常皈依祈禱叁寶,叁寶必定會以威神之力賜予加持;忏悔時依靠叁寶的威力,通過自己強烈的忏悔之心,兩方面因緣和合,重罪都可以很快消除,何況輕罪。因此思維死亡速疾降臨而産生的皈依心是非常清淨、非常猛烈的。
因吾不了知,死時舍一切,
故爲親與仇,造種種罪業。
想到速疾死亡,爲今生所造種種罪業實際上就沒有任何意義。對于死亡無常我們往往沒有深刻的了知,或根本不了知。問世間人他會不會死,他答:“當然會”,但沒有更深入的思考。對于修行人,了知死亡無常有多深,可以觀察自己的行爲:了知得越深,念咒修法越精進;如果不精進修法,經常處于散亂之中,說明非常膚淺。我們要深刻思維,頌詞雖然看似簡單,容易理解,但是造論並不是只讓我們明白字面意思,而是要對意義透徹理解並應用在修行中。如學習宣講忏悔中皈依的頌詞,一定要達到真心實意皈依叁寶的目的。每個頌詞要和所修的內容緊密結合起來,放在內心當中去思維,才能體會到頌詞的真正殊勝之處。
因爲我們對于死時必定會舍棄一切這個事實不了知,或了知得很膚淺,所以爲了親人和怨敵造作了很多罪業。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不了知親人、仇人是無常的緣故,認爲親人一定會長久相伴,仇人永遠會是怨仇,有常執之心。爲了保護親人,打擊怨敵造很多罪業:有時依靠自己的身體或棍棒等武器親自打擊仇人;有時通過計謀報複;有時內心盼望怨敵遭受種種不如意的事情。身語意都有可能造作罪業。保護親人也一樣,內心經常貪執親人,不論他們是否有功德都予以贊歎,做一些親近、幫助的行爲。越執著親人,對傷害親人的他方越會認爲是自己的仇人;對親人貪執越大,對仇人仇恨就越大,貪與嗔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我們爲親人和仇人造了很多罪業,但以佛法的眼光和通過智慧觀察,所做的一切是否有真實意義呢?如果不學習佛法,會認爲保護親人打擊怨敵理所應當。但實際上這些行爲都是由愚癡所導的種種貪執或嗔恚煩惱所發動的,發起的主因是我執和無明,起因就錯了。我們在護親滅敵的時候往往不擇手段,爲了保護親人殺生偷盜,爲了打擊怨敵造作罪業。但實際上親和仇是不是真實存在的?我們要了知,在死的時候一切都會舍棄,千般不舍的親人要舍棄,萬分痛恨的仇敵也要舍棄。事情發生的當下我們覺得問題很嚴重,但到死的時候,不過是一陣煙霧,一切都消于法界中,並不是我們所認爲的實有的存在。
更深層次分析:所謂的親不是恒常不變的,所謂的仇也是依某種因緣而出現的,親仇全是自己的分別念。親人經常反目,對自己造成傷害,就會變成仇敵;所謂的仇敵,或許對方並沒有這麼認爲,或者並沒有對你造成傷害。從佛法的角度來講,親和仇都是無常的,前世的親人是後世的仇敵,今生的仇敵會成爲後世的親友,所謂親仇都是暫時性的。但是我們因爲不了知無常性,賦予了過多的偏執,由親仇而起造作了種種罪業。
修行者必須要有智慧和觀察能力,佛法教育我們用清晰的智慧去分析親仇和罪業之間的關系,到底值不值得爲了死時必定會舍棄的親仇而留下讓自己感受難忍痛苦的罪業?這個問題必須在心中好好思考,否則親仇的分別念仍然會占上風,善分別念就會落在下風。無始以來我們對親仇的觀念根深蒂固,認爲保護親人、打擊怨敵天經地義。而現在要放棄這種沒有利益的分別念,用善分別念取而代之。但這種力量還很弱,所以現在必須要仔細思維親和仇的關系,爲之造罪自己將感受痛苦,而那時親與仇都已死亡成爲過去。將這些問題思維透徹,這樣學習論典,串習善念才會真正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廣說:
仇敵化虛無,諸親亦煙滅,
吾身必死亡,一切終歸無。
緊接著略說的內容進一步進行闡釋。當我們死亡的時候,不論是仇敵還是親友,乃至我們的身體,一切最終都會化爲烏有,何必爲了虛妄不實的東西而造作很重的罪業?
“仇敵化虛無”的意思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首先,我們現在執著的仇敵,也許過一段時間反而變成自己的朋友,所以以前認定的怨敵化爲虛有,這是一種理解方式。其次,我們牢牢執著而不可原諒的怨敵也會自然死亡,這是第二層意思。
“諸親亦煙滅”:自己認爲關系很好的親友,或許因爲很小的因緣,比如玩耍時稍有不和,或者因爲錢財産生糾紛,乃至于因爲一些誤解親友反目成仇。從這個角度來講,親友已經灰飛煙滅。從第二個方面理解,雖然關系很好,但死亡之後化爲灰燼,我們執著的親友最後也會消亡。
最重要的一點:“吾身必死亡”,我的身心是執著親怨、造作罪業的來源,但它最終也會死亡——“一切終歸無”,所有仇敵、親人、我的身體都會死亡,說明了世事的虛妄性,在仇敵、親友和我之間發生的事情,有時是微不足道的,但卻衍生了很多的矛盾、貪愛、罪業,然而就連造惡者本身都會死亡、會消散。如果我們能夠提前看清這個事實,就不會因爲過度的貪著親怨關系而造下很多的罪業。
這個頌詞主要讓我們思維“一切終歸無”的道理,體會執著親怨毫無意義,進一步了知緣這些對境造罪業毫無意義,進而認識到現在必須要忏罪,爲了忏悔的質量必須皈依叁寶,這樣將無常、皈依和忏悔連接起來,修行才有了很清淨、很堅實的基礎。
本課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23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