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22課
辛叁(皈依)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壬一(總義)分二:一、抉擇皈依;二、隨皈依而行持。
皈依的總義抉擇了皈依的分類和體性等問題。平時我們常說皈依,城市裏去寺廟中皈依的人也比較多。那麼參加了皈依儀式,拿到了皈依證,表面上是皈依了,但內心有沒有真正皈依,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外在的儀式固然重要,關鍵還要看內心有沒有真正皈依,真正的皈依必須要了知皈依的本體。
信心是皈依的本體、前提和基礎。我們皈依的對境是佛法僧叁寶,那麼我們對叁寶具有何種信心?認爲它是神?還是另外一種法?這些問題不經過學習很難了知。真正的皈依必須要了知佛法僧叁寶的功德,了知之後才會真正去信賴它、依靠它。如果對皈依對境——叁寶的能力、功德一無所知,盲目地去皈依,那麼即便皈依了,也無法得到皈依的真實利益。
內道和外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皈依,皈依就是進入內道之門。當我們對所皈依的叁寶産生不共的信心,發誓不管遇到何種情況——即便是有生命危險也絕不舍棄叁寶,內心有這樣一種信心、決心時,才可以說是真正發自內心地皈依了。如果隨隨便便念頭一動就去皈依,遇到一些事去歸依,只是暫時皈依一下,就不對了。只有通過學習,了知所皈依對境的巨大功德,才會一心一意、信心強烈地去皈依,才能達到加行修皈依到量的標准:“我的一切全都依靠您,安樂也依靠您,痛苦也依靠您,絕不自作主張,不管怎樣一切都依靠您。”內心中有這樣的決心,完全以叁寶作爲依靠處,才可以說與皈依有一點相應的意思。通過皈依的修法可以達到這樣的標准。
對皈依境生起清淨、徹底的信心,是獲得叁寶加持、獲得證悟的不共前提。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信心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相續被疑惑染汙,對所皈依的法沒有清淨的信心,是沒辦法真正獲得叁寶加持的。要遣除這種猶豫和疑慮,必須通過學習來了知所皈依叁寶的自性,全方位認知叁寶所具有的功德。了知了皈依的本體,我們就會對它産生信心,遠離種種怖畏之處。
比如在世間找到一個很好的依靠處,也需要了知對方的功德:如種姓高貴、能力很強,錢財很多等等,這樣就會産生信心,相對離開種種怖畏。同樣的道理,在皈依的時候,也必須了知叁寶所具足的、遠遠超出一般世間人天的功德。了知之後才可以將叁寶作爲生生世世的皈依處。只要對上師叁寶産生信心,清淨的皈依就有了依處。
皈依的本體是清淨的信心,是我們得到加持和解脫的根本因緣。它還是一種強大的誓願力:即便遇到生命危險,甯可舍棄生命,也絕不舍棄叁寶。
這方面要對照自己進行觀察。如果我們的認知還沒有達到用生命去換取對叁寶信仰的高度,覺得這樣做沒有必要,可能就會選擇維護生命、舍棄叁寶。如果這樣我們就失去了依止處,失去了信心,我們的修法也不會有成功的機會。舍棄叁寶雖然可能暫時得到一點喘息的機會,苟活十幾二十年,但實際上損失了極爲重大的利益。雖然還可以再次皈依,但是只要對叁寶沒有堅定的信心,還是很難與上師叁寶的自性相應。
事實上,我們越放下自己,信心就越清淨堅固,上師叁寶的加持力就越猛烈。上師叁寶的加持力是無與倫比的,威力非常大。按理說只要皈依了上師叁寶,就不會出現很多違緣。但是因爲皈依者前世的一些因緣或信心不堅固,還是不可避免會遇到。有些皈依者信心不堅固,一遇到事情就馬上開始懷疑,産生不好的分別念。沒有真正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給上師叁寶,所以無法得到遣除違緣的殊勝加持。我們皈依的對境是功德圓滿的佛法僧叁寶,如果我們能以清淨的信心和堅定的誓願皈依叁寶,毫無疑問一定能得到圓滿的加持。
皈依的意義是很深的,它既是內道的入門,也能清淨我們的心相續。爲堅定皈依的誓言,必須修皈依。首先認真觀察所皈依的上師叁寶的功德,然後鄭重發誓願,按加行要求修十萬遍皈依,這是很有必要的。以上講了總義。
癸一(抉擇皈依)分叁:一、本體;二、分類;叁、各自之自性。
子一、本體:
〖爲了遣除恐怖而依止皈依處。〗這是對皈依本體的總認知。人在世間中,都會因前世和今生的因緣産生很多恐怖,爲了遣除恐怖而尋找皈依處,不管是世間的皈依還是出世間的皈依,都具有這個特點。
皈依:有些典籍解釋爲歸投、依靠。從表面上看,皈依是尋找一個比自己的力量更強大的人,作爲自己的保護者;另外,皈依也有認同的意思,皈依叁寶首先是一種認同,然後才會相應。這是兩種不同的講法。
子二、分類:
〖皈依有世間皈依與出世間皈依,出世間皈依又分爲大乘皈依與小乘皈依兩種。〗爲了遣除恐怖而依止皈依處,可以分兩類:世間皈依和出世間皈依。世間皈依不以出離輪回爲目的;出世間皈依以出離輪回獲得解脫爲究竟。不管出離不出離,輪回中都有很多恐怖和痛苦,都需要以皈依遣除。出世間皈依分爲大乘皈依與小乘皈依兩種:大乘的皈依,是不忍心看到一切衆生感受痛苦而發菩提心——爲了拯救衆生,遣除他們的痛苦怖畏,我要皈依叁寶;小乘皈依並不是因爲不忍心看到衆生痛苦而皈依,而是爲了自己的解脫——通過皈依叁寶、依靠叁寶的威德力盡快從輪回中獲得解脫,沒有更多考慮衆生的解脫利益。
皈依以不同心態可分叁類:大乘皈依——發心的心態非常勇猛慈悲;小乘皈依——只想自己從輪回中解脫;世間皈依——只是爲了從各種痛苦和恐怖中暫時脫離。
子叁、各自之自性:
〖世間皈依:爲了擺脫某些恐懼而皈依世間的天神等,這並不是殊勝的皈依。〗首先講世間皈依。如農民遇到冰雹或幹旱的天氣,會覺得非常恐怖:天時不好就會沒有收成,爲了遣除這種恐怖而皈依龍王、土地神等等,想依靠他們超凡的能力幫助自己度過難關,擺脫這些恐懼。天神、龍神等世間神都有超勝世間凡夫的能力,也能幫助一些衆生。所以遇到怖畏的時候,一些人自然而然就會去皈依他們。但這並不是一種殊勝的皈依,世間神也不是殊勝的皈依處,因爲他們自己還在輪回中,煩惱粗重,自己都沒辦法將自己安置在解脫道中,又怎麼可能將他人安置在解脫道中呢?所以世間皈依的本體是爲了擺脫某種恐懼而皈依,沒有殊勝的發心,也不是殊勝的皈依。
〖《勝幢經》中雲:“處于畏懼恐怖地,多數依止山森林,寺院樹木及佛塔,彼非主要皈依處,依止彼等皈依處,不能解脫大痛苦。 ”〗《勝幢經》講:有人處于畏懼恐怖的境地,爲了擺脫這種恐怖才去尋找歸依處。有的人以山爲皈依處,比如戰爭來了,呆在家裏容易被殺被搶,很多老百姓都帶著糧食躲到深山中;有的躲進森林;有的依止寺院、樹木、佛塔。我們會想依止寺院和佛塔當然好了,應該算是主要的皈依處吧?但是後面說“彼非主要皈依處”:這個還不能算主要的皈依處,因爲“依止彼等皈依處,不能解脫大痛苦”:依止這樣的皈依處不能解脫輪回的痛苦和煩惱。實際上有些人依止寺院和佛塔是爲了遣除目前的恐怖。比如在家裏面和家人鬧翻了,覺得很煩、很恐怖,就到寺廟中暫住,把寺廟當做避難所。進寺廟並不是爲了皈依寺廟,也沒有認爲皈依寺廟能獲得解脫。有些佛塔有門、有屋子,下大雨的時候躲到裏面避雨,也是一種皈依,但這種皈依不是通過清淨信心、通過發堅定的誓言去皈依的,而只是爲了暫時躲避恐怖,把佛塔作爲一個避雨、遮陽或休息的地方,所以怎麼可能屬于皈依處呢?即便是依止了這樣的皈依處:到佛塔裏避雨也好,到寺院裏躲清閑也好,暫時能息滅一點恐怖,但並不能解脫大痛苦。
類似這樣的皈依處還有很多:比如小孩以父母爲皈依處,在外面受了欺負就回家找媽媽,實際上就是把父母看成遣除恐怖的皈依處;有些青年男女、老年人也相互把對方作爲皈依處,都是爲了遣除生活的恐怖而皈依,並不是爲了解脫而皈依。
〖出世間皈依(有小乘皈依與大乘皈依):其中爲了自己脫離輪回的痛苦,在有生之年皈依叁寶,這是小乘的皈依。〗小乘的皈依也是爲了遣除恐怖而尋找皈依處,他們以輪回痛苦爲恐怖之處。輪回痛苦無量無邊,只要沒有解脫就會一直感受,爲了擺脫這種恐怖而發起勇猛意樂,盡形壽皈依叁寶,以叁寶作爲皈依處。(盡形壽就是從現在開始到生命結束爲止。)這就是小乘的皈依。
〖以大悲心引發,爲一切有情脫離痛苦,而欲求自己獲得佛果,時間直至菩提果之間,這是大乘的叁皈依。〗大乘的皈依也是爲了遣除恐怖而依止皈依處,大乘以自己一個人獲得解脫爲恐怖之處,個人解脫在小乘認爲是一大功德,但在大乘中只管自己解脫、根本不管有情痛苦與否,就是一個大恐怖之處。爲了遣除這個恐怖,以大悲心引發,爲了一切有情能脫離苦海,從現在起乃至于成佛之間皈依叁寶,這就是大乘的皈依。
綜上所述,在了知了世間皈依、小乘的皈依不圓滿之後,理當發起大乘的皈依,在相續中生起真實救度衆生的皈依心,這是非常關鍵的。
癸二、隨皈依而行持:
〖經中雲:“皈依佛寶者,彼爲真居士,何時不皈依,其他諸天神。皈依正法者,遠離損害心。皈依僧衆者,不交外道徒。”〗根據上師的講記,經中指的是《大涅槃經》,裏面講了皈依的戒律。
皈依佛的戒律是“皈依佛寶者,彼爲真居士”。從皈依佛寶開始,這個人就變成了真正的居士、修行者,之後“何時不皈依,其他諸天神”,不管在何時何地都不皈依其他天神。爲什麼呢?因爲其他天神還沒有獲得解脫,相續中還有很多煩惱,所以不應皈依他們。而且有些天神以傷害衆生爲業,皈依它們之後就要做血肉供養、殺生祭祀。如果皈依天神,就破了皈依戒,失去了皈依叁寶的純淨意樂,意…
《《入菩薩行論》第22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