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22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樂不純淨就很難獲得叁寶純淨的加持。

  “皈依正法者,遠離損害心”,皈依了正法之後應該遠離損害心,不能傷害衆生。傷害衆生就破了皈依戒。

  “皈依僧衆者,不交外道徒。”皈依了內道僧衆,就不能和外道徒交往。不和外道徒交往怎麼理解呢?現在城市中有很多不信佛的人,還有很多皈依了基督教或其它宗教的外教徒,我們不可能不和他們打照面,有時還要和他們一起工作、生活等等。這裏不交往並不是說不能和他們交談、不能和他們接觸,而是說不能與他們過于接近。對剛皈依的人來說,對上師叁寶的信心還不是很穩固,與持邪見的外道徒交往會影響自己對叁寶的認知,也會影響自己修持佛法的意樂。所以我們皈依僧衆之後不交往外道徒,是指不故意和他們交往。有時不是刻意的、也不是很歡喜的和他們交往,也不算破皈依戒。這方面要自己把握得很准才行。

  〖首先在上師面前受皈依戒以後,依照經中所說于一切時分中誠心依賴叁寶,心懷恭敬之情精進供養,〗皈依之後,還必須要學習支分的學處。

  皈依佛寶之後,必須要恭敬佛像,即便是看到一尊破損的佛像,也要當成真佛恭敬頂禮。皈依法寶之後,應該非常恭敬勝法,即便是破損的經書,也要當做真正的法寶來對待。皈依僧之後,哪怕是對僧衆袈裟上的紅色、黃色或其他顔色的補丁,也要恭敬頂禮。

  阿底峽尊者也規定了五條皈依戒:

  第一、縱遇生命危險或者爲了大的獎勵也不舍棄叁寶,比如別人給你王位,讓你舍棄叁寶,那自己不幹;或者讓你舍棄叁寶,給你很多獎賞,也不幹。

  第二、遇到重大的事情時,不尋求其他方法,唯一認爲叁寶能救護。

  第叁、恒時憶念供養叁寶,哪怕是一盞燈、一根香也盡量供養。作爲一個皈依者,每天要多多少少在佛堂中供水供花,不間斷供養叁寶,這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我們皈依叁寶之後,盡量勸別人皈依。

  第五、如果要去另外一個地方,今天晚上或者明天出發之前,首先要頂禮那個方向的佛、叁寶。這是皈依戒,也是不忘失叁寶的一種殊勝方便,是很重要的。

  〖不害任何有情,不交往惡友等等。我們要依靠這種方式避免失毀皈依戒。一旦不慎失毀,就要通過再次受戒等途徑來斷除罪業,增上功德。〗誠心誠意地依賴叁寶,懷著恭敬之心對叁寶做供養,對任何有情也不損害,也不交往惡友。這些方面都要認真對待,不要失壞了皈依戒。如果失壞了皈依戒,我們應該重新受戒,通過這種途徑來淨除相續中的罪業,增上功德。

  壬二、論義:

  

乃至菩提果,皈依諸佛陀,

  

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衆。

  前面總義講完了,現在講論義。“乃至菩提果,皈依諸佛陀”:從現在開始,乃至菩提果之間,我非常殷重地、誠心誠意地皈依佛陀,以佛陀爲導師;“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衆”:也皈依正法寶,正法寶是我們是非取舍的標准;還需要皈依初地以上的菩薩聖僧衆,或者僧團,或者幾個居士以上的小僧衆。嚴格意義上來講,都是需要皈依的。

  從現在開始到菩提果之間皈依聖僧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與前面總義所講相同。所皈依叁寶的自性是怎樣的?大家可以看《隨念叁寶經》和《寶性論》,裏面對佛寶、法寶和僧寶的功德做了詳細清楚的講述。通過學習這些經論,我們對皈依的對境産生不變的信心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的信心今天有、明天沒有,變來變去,就離開了叁寶的加持機緣。該學的必須要學,該串修的必須要串修,把這些基本的內容串習得很好、記得很清楚,在修皈依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比較敦實的基礎。如果不打好基礎,該用的時候就用不上,不該犯錯誤的時候,也容易犯過失。所以我們在學習皈依的時候,應該把所皈依的對境、皈依的方法、清淨的信心、堅固的誓願反複串習。如果我們每天都串習皈依、憶念叁寶,就會每天處于叁寶的庇護之下。叁寶是利益一切衆生的,如果我們能經常皈依、觀想、贊歎,就能獲得殊勝的加持,這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其實給大家講解皈依,也是一個非常善妙的因緣。皈依的法要再再地修,特別是通過皈依圓滿所獲得的戒律有很大必要。在修不共加行的時候,皈依的修法最好修十萬遍,在心中真實産生堅固的信心和誓願是非常關鍵、不可缺少的。

  以上講到了皈依佛、皈依正法、皈依僧衆。下面講第四忏悔。

  辛四(忏罪)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首先講忏悔的總義。我們在修忏悔之前,必須要了知哪些內容比較重要,了知之後就可以好好地修持忏罪了。

  壬一(總義)分叁:一、所淨罪業之六門;二、能淨四對治力;叁、淨法加行正行後行。

  癸一、所淨罪業之六門:

  〖所淨罪業的途徑有時間、因、門、加行、對境與形相六種。〗所清淨的罪業有六個方面:第一是時間;第二是因;第叁是門;第四是加行;第五是對境;第六是形相。

  首先講第一個時間。時間有長有短,有的人連續造惡業,有的沒有連續造,有的是正在造。有的人造了之後馬上忏悔,有的沒有忏悔,不管是哪一類罪業,我們都必須忏悔清淨。如果罪業留在我們相續中,一旦成熟之後,我們就無法自由自在地享受快樂了。所以一定要忏悔內心的罪業。凡夫人身語意的罪業每天都在不間斷地生起,所以每天做忏悔是非常關鍵的。

  第二個是因,即以什麼樣的因來造業。主要有叁類:貪心、嗔心和癡心,以此爲因造下罪業。

  第叁是門,指叁門。有些罪業是身體造的,比如殺生、偷盜等等,屬于身業;有些是語言造的,比如妄語、惡口、绮語等,屬于語業;還有貪心、害心、邪見屬于意業。我們忏悔的時候,貪嗔癡、身語意的罪業都要忏悔。

  第四是加行。加行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造業,比如自作、教他做、見作隨喜等等。自作是自己跑去偷東西;指使他人偷盜,是教他做;自己沒有做,也沒叫別人做,但是知道別人做惡時很高興,叫見作隨喜,雖然自己沒有做也獲得同樣的罪業。前面講隨喜善根可以輕松獲得福報,同樣隨喜造惡也輕松獲得罪業。

  第五是對境。對境是緣何種對境而造惡業。比如是緣叁寶所依而造?還是緣發了菩提心的菩薩而造?緣一般人而造等等,罪業都有差別。

  第六是形相。是屬于自性罪,還是屬于佛製罪?

  以上六門都要一一觀察加以區分,對六門所引發的罪業要有全面的認知,忏悔的時候也要全面忏悔清淨。

  癸二(能淨四對治力)分四:一、厭患對治力;二、所依對治力;叁、現行對治力;四、返回對治力。

  子一、厭患對治力:

  〖見到過患後追悔莫及,如同飲毒者見到後果一般,這就是厭患對治力。〗在四對治力中,第一個是厭患對治力。厭患對治力是對以前所造的罪業産生很大的後悔心。如同無意中服了毒藥,毒性發作時非常後悔,想把毒取出來,這種心態就叫做“厭患對治力”——對自己以前造惡業的行爲非常厭患、非常不喜歡。厭患對治力有一種與罪業不共住的意樂,如果沒有厭患對治力,就會自認爲戒律清淨,沾沾自喜。只有對罪業非常後悔,看做真正的過患而極爲厭惡,此時忏悔者的心才有真正的動力。忏悔時把厭患對治力放在最前面,就因爲它非常重要。我們以前因爲貪嗔癡通過身語意造過很多很多的罪業,現在我們學習了佛法,知道了這些罪業的過患,相續中就不能再與罪業共住下去,一定要通過忏悔的方式將其遣除。這是厭患對治力。

  子二、所依對治力:

  〖依止能擺脫罪業的方法,如依止藥物一般,這叫做所依對治力。〗第二個叫做所依對治力。所依對治力就是忏悔時需要依止具力的對境。比如前面說中了毒就要依止有效的藥物,只有得到有效的藥物,才可能有治愈的機會。同樣,我們現在想擺脫罪業,必須要有殊勝的所依——在悔罪時有一個可依靠的對境。比如以金剛薩埵作爲所依,金剛薩埵佛尊在因地時發願清淨一切衆生的罪業,如今善業已經圓滿,清淨一切衆生罪業的善因已經成熟,所以我們依止金剛薩埵佛、念金剛薩埵心咒,就可以很快清淨罪業。所依也可以是菩提心、空性慧,總而言之,我們的罪業必須要依靠一個具足對治力的對境,這叫所依對治力。

  子叁、現行對治力:

  〖奉行善法,如同服藥一樣,這是現行對治力。〗第叁個叫現行對治力,就是真正開始行持。以前面中毒的比喻來說,就是真正開始吃藥了:藥喝下去,把毒吐出或解毒,這樣病才能痊愈,有一個過程。所以現行對治力相當于服毒藥後再服解藥一樣。我們在行持時,現行對治力就是要行持善法,比如念百字明、聽法、念大乘經典等等,通過修持善法與罪業作戰,把罪業完全消滅,這叫做現行對治力。

  子四、返回對治力:

  〖從今以後縱遇命難也不造罪,如同以後不再服毒一樣,此爲返回對治力。〗第四個叫返回對治力。返回對治力是發誓以後不再造這樣的罪業。就像自己好不容易把肚子裏面的毒全部清淨,獲得了痊愈,此時就痛下決心,以後不管怎樣也不服毒了。從此行爲上非常小心、非常注意,不再去吃這個毒。就如同發誓以後不再服毒藥一樣,自己發願從今以後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決不再造這樣的罪業。

  〖我們必須要具足以上四種對治力,如果具足了這四種對治力,那麼必定能淨除罪業。〗我們通過厭患對治力、所依對治力、現行對治力清淨以前的罪業,再通過返回對治力,以後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也不再造相同的罪業,這樣四對治力就圓滿了,罪業可以完全清淨。

  〖四對治力的數量是確定的,《宣說四法經》中雲:“彌勒,菩薩若具四法則清淨一切所造所積之罪業。何爲四法?即厭患對治、依止菩提心(所依對治)、現行對治、返回對治。”〗四對治力在《宣說四法經》當中講得很清楚。我們忏罪的時候,最好具足四對治力,如果不具足,雖然忏悔了也不一定清淨。如果依止了四種對治力,忏悔清淨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平時在忏罪的時候一定要依止四對治力精進地進行忏悔。

  癸叁、淨法加行正行後行:

  〖加行皈依發心,正行以具足四對治力的方式念誦忏悔文、觀修罪業清淨,後行觀想依靠忏悔對境的加持而淨除一切罪業、作回向等,這是諸位上師的竅訣。〗修持這樣的忏罪法,它的加行、正行、後行均爲殊勝。首先發心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修持,這是加行;然後以具足四對治力的方法念誦忏悔文、金剛薩埵心咒、觀修罪業本來清淨等等,這叫正行;最後觀想依靠忏悔對境的加持,使罪業得以清淨,這是後行。以上總義講完了,下面講論義。

  壬二(論義)分四:一、厭患對治力;二、所依對治力;叁、現行對治力;四、返回對治力。

  論義是把前面總義中的內容,在頌詞和論文中,做進一步的開顯。我們學頌詞時,要對應哪些是厭患對治力,哪些是現行對治力等等,還要進一步深入了知忏罪的方式。

  癸一(厭患對治力)分二:一、總說忏悔罪業之方式;二、依殊勝對境而忏悔特殊罪業之方式。

  醜一、總說忏悔罪業之方式: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

  

大悲諸聖衆,合掌如是白:

  這是明觀對境。首先觀想:在安住十方叁世的一切諸佛以及具足菩提心的大悲聖尊面前,自己恭恭敬敬地合掌,如是陳白。以此行爲表示真正有忏悔之意,具足所依對治力和厭患對治力。

  

無始輪回起,此世或他生,

  

無知犯諸罪,或勸他作惡,

  這裏把今生所造的罪業與他世所造的罪業聯系起來了。頌詞當中說“無始輪回起”:從輪回開始到現在的過程中;“此世或他生”:今世的罪業基本都能回憶起來,這是此世;他生指過去世或未來世,過去世造了很多罪業,一個修行人如果沒有舍棄今生好好修持,未來肯定還會去輪回,也肯定還會造業,所以說“此世或他生”。“無知犯諸罪”:犯罪是一種無知,犯了罪不忏悔也是一種無知。不了知業因果之道,不了知造罪會導致一系列的業果,也不了知造了罪之後要忏悔,這些都是無知。世間人常說“無知者無罪”,但這只是一般人的一廂情願而已。無知有沒有罪惡呢?比如火有燒的作用,只要你把手放在上面,不管知道不知道都會被燒。所以,不管是了知某種行爲而導致罪業,還是不了知而導致罪業,實際上只要是造了自性罪,都會成爲罪業。再加上造罪者相續中貪欲、嗔心等造罪的因都具足,所以只要因緣具足,就會造罪業。所以不管是明知故犯,還是無知造罪,只要造罪就要忏悔。“或勸他作惡”:不是自己造惡業,而是勸他人作,或者自己作也勸他人作。

  

或因癡所牽,隨喜彼所爲,

  

見此罪過已,對佛誠忏悔。

  “或因癡所牽,隨喜彼所爲”:被愚癡所牽,以爲只要不是自己親手所作就沒有後果,去隨喜殺生等罪業,這種愚癡的想法背離了因果,導致自己跟他人一樣也犯了這種罪業。造罪有自做、教他作、見做隨喜叁種:無知犯罪屬于自作,勸他作惡屬于他作,看到不如法的事情産生隨喜心,叫見作隨喜。不管造了哪種罪,自己都需要忏悔。“見此罪過已,對佛誠忏悔”:我們了知了罪業之後,知道它不會給自己帶來安樂,不會爲修法帶來順緣,也不會給其他衆生帶來幸福。這樣的罪業留在我們的相續中有什麼後果呢?每個人的壽命都是相當短暫的,如果去世時自己的罪業已經清淨了,那還可以。然而,如果到了死的時候這些罪業還原封不動地保留著,還在繼續往上累積著,那麼雖然不願意感受罪業的痛苦,但是業果不虛,緣起的規律是不會虛耗的,一定會感受痛苦,自作自受。所以我們應該知道,自己造罪業是不對的,然後趁現在自己還活著,還有忏罪的機會,忏罪的方法也懂,就應該對自己所造的罪業發露忏悔。在忏悔的過程中能具足四種對治力,或具足菩提心、叁輪體空的智慧是最好的,尤其是空性的智慧,能直接照見罪性本空,罪業本來不存在。只要智慧力夠大、夠深,直接觀察罪性本空能夠很快清淨罪業。這方面有很多竅訣。我們在忏悔的時候,應該配合中觀、菩提心等方法忏罪,這些方法是非常殊勝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講完了總說忏悔罪業。

  

《《入菩薩行論》第22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