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22课
辛三(皈依)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壬一(总义)分二:一、抉择皈依;二、随皈依而行持。
皈依的总义抉择了皈依的分类和体性等问题。平时我们常说皈依,城市里去寺庙中皈依的人也比较多。那么参加了皈依仪式,拿到了皈依证,表面上是皈依了,但内心有没有真正皈依,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外在的仪式固然重要,关键还要看内心有没有真正皈依,真正的皈依必须要了知皈依的本体。
信心是皈依的本体、前提和基础。我们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那么我们对三宝具有何种信心?认为它是神?还是另外一种法?这些问题不经过学习很难了知。真正的皈依必须要了知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了知之后才会真正去信赖它、依靠它。如果对皈依对境——三宝的能力、功德一无所知,盲目地去皈依,那么即便皈依了,也无法得到皈依的真实利益。
内道和外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皈依,皈依就是进入内道之门。当我们对所皈依的三宝产生不共的信心,发誓不管遇到何种情况——即便是有生命危险也绝不舍弃三宝,内心有这样一种信心、决心时,才可以说是真正发自内心地皈依了。如果随随便便念头一动就去皈依,遇到一些事去归依,只是暂时皈依一下,就不对了。只有通过学习,了知所皈依对境的巨大功德,才会一心一意、信心强烈地去皈依,才能达到加行修皈依到量的标准:“我的一切全都依靠您,安乐也依靠您,痛苦也依靠您,绝不自作主张,不管怎样一切都依靠您。”内心中有这样的决心,完全以三宝作为依靠处,才可以说与皈依有一点相应的意思。通过皈依的修法可以达到这样的标准。
对皈依境生起清净、彻底的信心,是获得三宝加持、获得证悟的不共前提。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信心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相续被疑惑染污,对所皈依的法没有清净的信心,是没办法真正获得三宝加持的。要遣除这种犹豫和疑虑,必须通过学习来了知所皈依三宝的自性,全方位认知三宝所具有的功德。了知了皈依的本体,我们就会对它产生信心,远离种种怖畏之处。
比如在世间找到一个很好的依靠处,也需要了知对方的功德:如种姓高贵、能力很强,钱财很多等等,这样就会产生信心,相对离开种种怖畏。同样的道理,在皈依的时候,也必须了知三宝所具足的、远远超出一般世间人天的功德。了知之后才可以将三宝作为生生世世的皈依处。只要对上师三宝产生信心,清净的皈依就有了依处。
皈依的本体是清净的信心,是我们得到加持和解脱的根本因缘。它还是一种强大的誓愿力:即便遇到生命危险,宁可舍弃生命,也绝不舍弃三宝。
这方面要对照自己进行观察。如果我们的认知还没有达到用生命去换取对三宝信仰的高度,觉得这样做没有必要,可能就会选择维护生命、舍弃三宝。如果这样我们就失去了依止处,失去了信心,我们的修法也不会有成功的机会。舍弃三宝虽然可能暂时得到一点喘息的机会,苟活十几二十年,但实际上损失了极为重大的利益。虽然还可以再次皈依,但是只要对三宝没有坚定的信心,还是很难与上师三宝的自性相应。
事实上,我们越放下自己,信心就越清净坚固,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就越猛烈。上师三宝的加持力是无与伦比的,威力非常大。按理说只要皈依了上师三宝,就不会出现很多违缘。但是因为皈依者前世的一些因缘或信心不坚固,还是不可避免会遇到。有些皈依者信心不坚固,一遇到事情就马上开始怀疑,产生不好的分别念。没有真正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上师三宝,所以无法得到遣除违缘的殊胜加持。我们皈依的对境是功德圆满的佛法僧三宝,如果我们能以清净的信心和坚定的誓愿皈依三宝,毫无疑问一定能得到圆满的加持。
皈依的意义是很深的,它既是内道的入门,也能清净我们的心相续。为坚定皈依的誓言,必须修皈依。首先认真观察所皈依的上师三宝的功德,然后郑重发誓愿,按加行要求修十万遍皈依,这是很有必要的。以上讲了总义。
癸一(抉择皈依)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三、各自之自性。
子一、本体:
〖为了遣除恐怖而依止皈依处。〗这是对皈依本体的总认知。人在世间中,都会因前世和今生的因缘产生很多恐怖,为了遣除恐怖而寻找皈依处,不管是世间的皈依还是出世间的皈依,都具有这个特点。
皈依:有些典籍解释为归投、依靠。从表面上看,皈依是寻找一个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的人,作为自己的保护者;另外,皈依也有认同的意思,皈依三宝首先是一种认同,然后才会相应。这是两种不同的讲法。
子二、分类:
〖皈依有世间皈依与出世间皈依,出世间皈依又分为大乘皈依与小乘皈依两种。〗为了遣除恐怖而依止皈依处,可以分两类:世间皈依和出世间皈依。世间皈依不以出离轮回为目的;出世间皈依以出离轮回获得解脱为究竟。不管出离不出离,轮回中都有很多恐怖和痛苦,都需要以皈依遣除。出世间皈依分为大乘皈依与小乘皈依两种:大乘的皈依,是不忍心看到一切众生感受痛苦而发菩提心——为了拯救众生,遣除他们的痛苦怖畏,我要皈依三宝;小乘皈依并不是因为不忍心看到众生痛苦而皈依,而是为了自己的解脱——通过皈依三宝、依靠三宝的威德力尽快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没有更多考虑众生的解脱利益。
皈依以不同心态可分三类:大乘皈依——发心的心态非常勇猛慈悲;小乘皈依——只想自己从轮回中解脱;世间皈依——只是为了从各种痛苦和恐怖中暂时脱离。
子三、各自之自性:
〖世间皈依:为了摆脱某些恐惧而皈依世间的天神等,这并不是殊胜的皈依。〗首先讲世间皈依。如农民遇到冰雹或干旱的天气,会觉得非常恐怖:天时不好就会没有收成,为了遣除这种恐怖而皈依龙王、土地神等等,想依靠他们超凡的能力帮助自己度过难关,摆脱这些恐惧。天神、龙神等世间神都有超胜世间凡夫的能力,也能帮助一些众生。所以遇到怖畏的时候,一些人自然而然就会去皈依他们。但这并不是一种殊胜的皈依,世间神也不是殊胜的皈依处,因为他们自己还在轮回中,烦恼粗重,自己都没办法将自己安置在解脱道中,又怎么可能将他人安置在解脱道中呢?所以世间皈依的本体是为了摆脱某种恐惧而皈依,没有殊胜的发心,也不是殊胜的皈依。
〖《胜幢经》中云:“处于畏惧恐怖地,多数依止山森林,寺院树木及佛塔,彼非主要皈依处,依止彼等皈依处,不能解脱大痛苦。 ”〗《胜幢经》讲:有人处于畏惧恐怖的境地,为了摆脱这种恐怖才去寻找归依处。有的人以山为皈依处,比如战争来了,呆在家里容易被杀被抢,很多老百姓都带着粮食躲到深山中;有的躲进森林;有的依止寺院、树木、佛塔。我们会想依止寺院和佛塔当然好了,应该算是主要的皈依处吧?但是后面说“彼非主要皈依处”:这个还不能算主要的皈依处,因为“依止彼等皈依处,不能解脱大痛苦”:依止这样的皈依处不能解脱轮回的痛苦和烦恼。实际上有些人依止寺院和佛塔是为了遣除目前的恐怖。比如在家里面和家人闹翻了,觉得很烦、很恐怖,就到寺庙中暂住,把寺庙当做避难所。进寺庙并不是为了皈依寺庙,也没有认为皈依寺庙能获得解脱。有些佛塔有门、有屋子,下大雨的时候躲到里面避雨,也是一种皈依,但这种皈依不是通过清净信心、通过发坚定的誓言去皈依的,而只是为了暂时躲避恐怖,把佛塔作为一个避雨、遮阳或休息的地方,所以怎么可能属于皈依处呢?即便是依止了这样的皈依处:到佛塔里避雨也好,到寺院里躲清闲也好,暂时能息灭一点恐怖,但并不能解脱大痛苦。
类似这样的皈依处还有很多:比如小孩以父母为皈依处,在外面受了欺负就回家找妈妈,实际上就是把父母看成遣除恐怖的皈依处;有些青年男女、老年人也相互把对方作为皈依处,都是为了遣除生活的恐怖而皈依,并不是为了解脱而皈依。
〖出世间皈依(有小乘皈依与大乘皈依):其中为了自己脱离轮回的痛苦,在有生之年皈依三宝,这是小乘的皈依。〗小乘的皈依也是为了遣除恐怖而寻找皈依处,他们以轮回痛苦为恐怖之处。轮回痛苦无量无边,只要没有解脱就会一直感受,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而发起勇猛意乐,尽形寿皈依三宝,以三宝作为皈依处。(尽形寿就是从现在开始到生命结束为止。)这就是小乘的皈依。
〖以大悲心引发,为一切有情脱离痛苦,而欲求自己获得佛果,时间直至菩提果之间,这是大乘的三皈依。〗大乘的皈依也是为了遣除恐怖而依止皈依处,大乘以自己一个人获得解脱为恐怖之处,个人解脱在小乘认为是一大功德,但在大乘中只管自己解脱、根本不管有情痛苦与否,就是一个大恐怖之处。为了遣除这个恐怖,以大悲心引发,为了一切有情能脱离苦海,从现在起乃至于成佛之间皈依三宝,这就是大乘的皈依。
综上所述,在了知了世间皈依、小乘的皈依不圆满之后,理当发起大乘的皈依,在相续中生起真实救度众生的皈依心,这是非常关键的。
癸二、随皈依而行持:
〖经中云:“皈依佛宝者,彼为真居士,何时不皈依,其他诸天神。皈依正法者,远离损害心。皈依僧众者,不交外道徒。”〗根据上师的讲记,经中指的是《大涅槃经》,里面讲了皈依的戒律。
皈依佛的戒律是“皈依佛宝者,彼为真居士”。从皈依佛宝开始,这个人就变成了真正的居士、修行者,之后“何时不皈依,其他诸天神”,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不皈依其他天神。为什么呢?因为其他天神还没有获得解脱,相续中还有很多烦恼,所以不应皈依他们。而且有些天神以伤害众生为业,皈依它们之后就要做血肉供养、杀生祭祀。如果皈依天神,就破了皈依戒,失去了皈依三宝的纯净意乐,意…
《《入菩萨行论》第22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