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21課

  《入菩薩行論》第21課

  《入行論》已經囊括無余修菩薩道需要面對的所有問題:如怎樣清淨罪障?怎樣生起菩提心?怎樣作意等大乘道的殊勝修行竅訣。如果我們真正想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入菩薩行論》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寶典。既然我們有因緣、有福報遇到了,就應該認真對待,以殷重的心態來學習。

  《入行論》第二品忏悔罪業是宣講受菩薩戒之前的方便、加行。假如想要獲得廣大、殊勝的功德,如生起菩提心、得受菩薩戒等等,都需要積累福報和清淨相續。

  前面用了很多篇幅講述: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和方式對佛菩薩作意幻供養,如果我們能夠隨文入觀,就能獲得廣大的福德。但並不是就不需要再做其他方式的供養了。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多串習供養。我們相續中的福報是非常微薄的,正因爲福報微薄,更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圓滿資糧。

  今天講第四個科判發願供養。發願供養和意幻供養的差別在于:意幻供養是用自心幻化出悅意的供品供養上師叁寶;而發願供養則是發願清淨一切有情的痛苦,願一切有情獲得殊勝的快樂,以此願力在諸佛菩薩面前供養。一方面是將發願本身作爲供養;另一方面是爲了成就這個願力而供養諸佛。兩種解釋皆可。

  

別此亦獻供,悅耳美歌樂。

  

願息有情苦,樂雲常住留。

  

唯願珍寶花,如雨續降淋,

  

一切妙法寶,靈塔佛身前。

  “別此”:是指除了前面所講殊勝廣大的供品之外,再以其他方式供養,或在修供養時應保持不滿足的心態,再叁供養。

  “悅耳美歌樂”:是用悅耳的歌聲和音樂供養上師諸佛。“美樂”:是通過各式各樣善妙的樂器發出的動聽音樂。以前佛在修火瑜珈的時候,帝釋天帶著乾達婆(樂神)來到佛安住的洞前以妙音供養,當時迦葉尊者和佛陀都從定中起來,贊歎了妙音供養的功德,說明佛在世時就有供養妙樂的傳統。後來僧團和寺廟在迎請諸佛菩薩降臨或開法會的時候,也會用各種樂器進行演奏,營造出清淨莊嚴的氣氛。

  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外界影響:比如在某些場合中,放一些美妙動聽的音樂,我們就很容易生出善心,臉上的表情都會顯得特別慈愛。清淨的佛樂能夠讓聽到的人引發出離心和對上師叁寶的敬信之心。藏地在開法會的時候,中間專門有人用音樂供養,令人生起歡喜心和恭敬心,這是一種緣起。供養何種美樂看自己的情況而定:有人喜歡中國的樂器,有人喜歡外國的樂器,凡是能讓自己産生歡喜悅意的樂器都可做供養。

  “美歌”:即是讓人喜歡的歌曲、佛曲。贊佛的歌曲是對佛的身語意、法報化叁身進行贊頌。佛歌一方面頌揚了殊勝的具功德者,另一方面也可讓世人了知世間還有如是具功德之人,從而産生隨喜之心。對初入佛門者來說,他們不一定能馬上通達甚深廣大的教義,如果放一些佛樂、佛歌,他們的心就比較容易契合于善法,這也是一種善巧方便。

  “願息有情苦,樂雲常住留”:願能息滅一切有情的種種痛苦及苦因(導致一切有情痛苦的因是貪、嗔、癡叁毒)。通過這種殊勝的緣起,願能夠息滅一切有情的貪嗔癡,息滅一切有情的苦苦、變苦、行苦。痛苦息滅後,一切有情自然而然會獲得快樂。發願一切有情能夠離苦得樂。願這種快樂之雲,能夠常留世間中。

  有人懷疑:純粹的世俗歌樂,怎麼可能息滅一切有情的痛苦呢?實際上這是一種緣起。比如我們在很煩燥的時候聽聽音樂,可以讓心情得到放松。尤其是唱頌證悟者安住在極其殊勝、明空無二的境界中寫下來的金剛歌,當下就能夠解脫憂苦、遣除一切有情相續中的痛苦種子。因爲金剛歌是成就者通過殊勝的見解、證悟發願創作的,具有完全不同于一般歌舞的等持作用。我們要經常祈願:願這種能夠息滅有情痛苦的快樂之雲,常留世間,爲有情帶來快樂。

  “唯願珍寶花,如雨續降淋,一切妙法寶,靈塔佛身前”:我們發願以種種黃金、白銀、珍寶打造的珍寶花供養諸佛。“如雨續降淋”:比喻恒時持續供養。在一切的法寶靈塔和佛陀的身相前,綿綿不絕降下殊勝的珍寶花雨,供養上師叁寶。以此廣大供養方式,願自他都能夠迅速生起無有造作的菩提心。發願非常重要,如果忘記了發願,或發願沒有切中要害的話,善根很容易損耗。所以我們一方面要供養,一方面要發願。

  供養的對境是什麼呢?“一切妙法寶,靈塔佛身前”,代表了佛陀的身語意功德。“一切妙法寶”是指佛陀的語功德,佛陀的語言開顯了一切殊妙正法。佛陀已經圓滿證悟了法界本性,在證悟法界本性的基礎上,相合于所證悟的法界宣講了很多的教言,這就是佛經。

  經典是引導衆生趣向于究竟實相的法寶。佛證悟了法身,從法身流現出妙法,妙法分爲教法和證法。比如法本即是教法所依;證法則是行者相續中生起的空性智慧、菩提心、出離心、信心等。哪怕産生了一念信心、守持一條戒律,也是證法。妙法是開示取舍之道的方便,能引導衆生逐漸趣向于解脫之道。

  第二類是佛的意功德——佛塔。我們看到佛塔的時候,不要認爲只是一個佛教的建築,實際上裝藏了佛舍利的佛塔與佛無二無別,代表佛的意——智慧。看到靈塔時要生起清淨心:“哦,這就是佛!這就是佛的智慧!佛在這個地方利益有情。”自然而然生起恭敬心,願意緣靈塔做供養和轉繞等各種善根。靈塔的種類非常多,有些是屬于密宗的塔(比方說壇城、大幻化網壇城),有些是顯宗密宗共同承許的八大靈塔[1]。後代弟子看到八大靈塔,就能了知當年佛陀弘法利生不同階段的事迹。佛陀已經入滅了,如果隨著時間流逝,我們遺忘了佛陀的功德事迹是很可惜的。修建靈塔有紀念的作用,是顯現弘法利生事業的殊勝方便。

  當年淨飯王爲了紀念佛陀降生,在藍毗尼花園中修建了蓮花塔;菩提塔是爲了紀念佛陀在金剛座證悟大菩提而修建的;還有一種菩提塔在藏地各種寺院後面很常見,能夠讓衆生憶念佛陀當年降魔成道的過程;轉*輪塔是爲了紀念佛陀在鹿野苑初轉*輪,宣講四谛度化了五比丘而修建的;佛陀去叁十叁天爲母親說法後回到人間,爲了紀念佛陀天降修了天降塔;佛陀在舍衛國用十五天的時間降伏了外道六師,《賢愚經》當中有精彩的公案,爲紀念佛陀調伏外道修了神變塔;在佛陀涅槃的時候,弟子們勸請佛不入涅槃,佛陀就告訴他們修建尊勝塔代表佛陀的法身;當年提婆達多破和合僧,僧衆分裂成兩部分,佛陀和目犍連、舍利弗尊者和合僧衆之後,爲紀念這件事修了和合塔;最後一種叫涅槃塔,是爲了紀念佛陀在拘屍那城入滅而修建的。

  如果我們在八大佛塔面前恭敬頂禮、供養等等,能夠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現在有很多銅製的小型八大佛塔,非常精美,我們可以請到家裏裝上舍利和加持品供養。供養佛塔能夠遣除許多違緣,能夠讓我們每天都有猶如親近真佛一般的機會。其實供養這些靈塔是非常重要的,是後學佛弟子圓滿資糧的一種方便。

  第叁類是佛的身功德——佛像,代表佛陀的身體。佛在世時,一些人就開始塑畫佛陀的身像,以此作爲供養的對境。當年有很多人對佛陀信心非常堅定,經常想念佛陀,希望能經常見到佛陀,爲了滿足他們的願望,安樂利益衆生,佛陀逐漸慈悲開許造了一些佛的身像。衆生見到佛陀身像之後,能夠寄托對佛陀的想念,能夠對佛身作頂禮、供養等等,有這些必要。

  世間中有很多著名的佛陀造像。比如在金剛座有佛陀叁十五歲的身像,西藏大昭寺有佛陀十二歲的身像,小昭寺有佛陀八歲的身像。佛陀的身像有非常清淨的能力,加持力非常大。有些佛像是佛陀親自開光的,有因緣遇到了這樣的佛像時,應該在佛陀面前好好發願,好好供養。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供養代表佛陀身語意的所依,願一切衆生都能夠生起殊勝的菩提心,願一切有情都能夠獲得到佛陀甚深的加持。

  下面我們開始學習第五個科判--無上供養:

  

猶如妙吉祥,昔日供諸佛。

  

吾亦如是供,如來諸佛子。

  什麼叫無上供養呢?以凡夫的分別念,隨學諸大菩薩的供養方法,他們如何供養佛我亦如是供養,這就叫無上供養。除了有無上供養之外,還有無上回向:“普賢菩薩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文殊菩薩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我們念《普賢行願品》當中的“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這兩個頌詞,就叫無上回向。我們能念誦《普賢行願品》非常好,如果沒時間,僅念這兩個頌詞也叫無上回向。這個回向的效力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回向的效力可以說一模一樣。此處只不過是把回向變成了供養,原理是一樣的。

  “猶如妙吉祥,昔日供諸佛”:以文殊菩薩爲主的諸大菩薩他們怎樣供養諸佛,我也是如是供養。這是一種非常簡便易行而且收獲甚大的殊勝修法。我們對這樣的修法必須高度重視,不要覺得太簡單了。修習佛法應該平等的觀待內容的深淺難易,不要深的地方修不下去,淺的地方也不願意學,最後什麼都學不了。深的地方不要畏懼,比如後面講到空性;淺的地方也不能輕視。何況我們認爲淺的不一定淺,有時看上去文字非常簡單,但實際上意義非常深刻。

  我們應該知道無上供養是一種非常殊勝的修法:“猶如文殊菩薩怎麼樣供諸佛我亦如是供諸佛”。文殊菩薩的菩提心早已圓滿,非常殊勝稀有,據說文殊菩薩自從發菩提心以來從來沒有失壞過。而我們自己發菩提心之後,有可能遇到一個小違緣就失壞了。文殊菩薩是叁世諸佛的智慧總集,他的智慧已…

《《入菩薩行論》第21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