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21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經達到圓滿,可以遍觀一切、遍知一切,什麼地方需要回向、怎麼樣回向,絕對一清二楚。文殊菩薩還是力量圓滿,因爲他悲心、智慧已經圓滿,度化衆生的能力、供養的能力都非常圓滿,這就是他的功德。他還完全具足一些善巧方便——大乘不共的禅定。在《叁摩地王經》等經典當中開顯了不共于小乘、世間的大乘禅定如:虛空藏叁昧、首楞嚴叁昧、獅子奮迅叁昧等。佛菩薩所修的不共禅定都有不共的效用,比如安住于虛空藏叁昧,可以在虛空中降下珍寶雨,通過這種方式利益衆生。

  文殊菩薩完全具足懷、增、息、誅等功德,這樣的大成就者完全具足智慧、悲心、能力和善巧方便的禅定,他們做供養是面面俱到的,不會有哪個地方有欠缺。所以說,他們即便只是供養一朵花,福報也完全沒辦法衡量。菩薩安住于自己的境界中作供養的話,所獲得的功德利益遠遠超勝凡夫以庸俗的分別心,或有能所二取的狀態中所做的供養。但是我們真正百分之百做到像文殊菩薩那樣的供養還不現實,因爲我們還有很多分別念和垢染,但這是一種善巧方便。雖然我沒辦法做到與文殊菩薩一模一樣的供養,但是我觀想和念誦:“文殊菩薩如何供養我也如是供養;猶如妙吉祥昔日供諸佛,我亦如是供如來諸佛子。”自己真心誠意地念誦,真心誠意地隨學,把自己的心與文殊菩薩的智慧融爲一體,得到文殊菩薩的攝受,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做供養,也能夠成辦不可思議的利益。我們在佛堂裏面供水、供花的時候,如果能夠如是觀想念誦,就成爲了無上供養,能得到殊勝利益。

  供養應該依照善知識的技巧去做。有些人花很多時間精力修法只得到很少的功德,有些人卻用很少的時間、精力得到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後者就屬于技巧。我們要懂得善巧方便,學習佛法,也要學習菩薩的修行方式,我們跟隨他們的方式去學習,可以在短時間中累積無量無邊的資糧,這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文殊菩薩這樣的供養,普賢菩薩的供養方式——普賢雲供,也是非常善巧圓滿功德的殊勝方法。課誦集裏的雲供咒,就是以普賢雲供的方式供養的。供養的時候一邊念雲供咒,一邊觀想,功德利益會非常巨大。怎樣觀想呢?首先觀想一尊普賢菩薩放出無數光,然後每個光端都有一尊普賢菩薩,這些普賢菩薩再放光,充滿了整個世界,如是反複觀想幾輪;有時首先觀自己發光,然後頂上有普賢菩薩再放光、不停放光最後就逐漸遍滿了虛空,虛空遍滿了之後,最外面有很多供養天女,拿著各種各樣的供品去供養十方叁世諸佛,這樣的供養方式叫普賢雲供。普賢雲供和一般供養差別非常大,因爲它幻變了無量無邊的普賢菩薩,每一個普賢菩薩都具有無法衡量的功德,再加上周遍虛空的無量供養天女,把一切供品供給所有諸佛菩薩,所獲功德利益遠遠超勝自己以很狹窄的心態去供養點點供品的功德。

  現在講第六個科判贊歎供養:

  

我以海潮音,贊佛功德海。

  

願妙贊歌雲,飄臨彼等前。

  第六個供養是贊歎,通過贊歎的方式來供養叁世諸佛。通過什麼樣的音調贊歎呢?就是以海潮音。上師講海潮音的特點是無量無邊,另外海潮音穩定而有節拍,聽了之後煩亂的心會平息下來,有這種功德。印度某地念經的時候就是屬于海潮音,以一波一波的這種方式來贊頌佛功德。

  實際上我們沒辦法了知佛陀相續中所具足的功德大海。有一個大鵬金翅鳥的比喻:大鵬金翅鳥的飛行能力無比強大,它從所站的地方朝著虛空展翅而去,飛了很長時間之後,後來突然又回來了,是不是因爲它已經飛到了虛空的邊際呢?其實根本沒有到達虛空邊際,而是自己的能力有限,只好回來了。比如我們在贊佛時候,用了很多非常華麗的詞句,配了很多美妙音樂,寫了很多文章,最後可能會發現沒有辦法再繼續下去,因爲自己的智慧已經窮盡了。實際佛陀的功德和虛空一樣無法窮盡,沒辦法衡量。我們現在能夠了知的一點功德,只是佛陀功德大海當中的一點一滴而已。

  “願妙贊歌雲,飄臨彼等前。”有些大德寫了很多贊佛頌,如《勝出天神贊》、《殊勝贊》等,都是贊歎佛陀的功德,篇幅一般不大但是內容非常殊勝。有很多是把佛陀的殊勝修行概括起來進行贊歎,如全知麥彭仁波切所寫的《白蓮花論》,就彙集了佛陀因地的修行故事,能引發後人贊歎、仰慕、隨學之心,也算是一種妙贊歌雲。

  “願妙贊歌雲,飄臨彼等前”,願這樣的美妙贊歎的雲朵,飄臨到遍虛空如無邊大海一樣的諸佛菩薩面前,對他們進行贊歎。雖然我們的贊不盡諸佛菩薩的功德,但如果通過善心和信心去贊歎,我們都能獲得無邊的功德。另外,我們贊佛會有一種細微的因果,能夠讓我們獲得叁寶的加持,獲得佛陀的加持和庇護:一方面遣除自己的很多違緣;一方面通過殊勝的意樂贊歎佛的緣故,生生世世自己的容貌很端嚴,聲音非常美妙,這些都是贊佛的殊勝功德。當然最大的實際利益是:通過贊歎佛的菩提心、贊歎佛的殊勝功德,我們自己也能生起菩提心,最後我們也能成佛,成佛之後利益一切有情。

  以上就是供養支的內容。供養是比較容易行持的,不需要很深刻的理論,我們明了供養的理論之後可以隨時做供養,相對來講,這是比較簡單的一種修行方式,對在家人非常適合。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把六度做了個區分:在家人比較適合修布施、持戒和安忍,禅定和智慧是佛陀專門爲出家人說的,精進是二者的助伴。《入行論》講的很多供養方式,也是適合在家人的修行方法,其實不需要很多物質條件,都是心緣供品之後作供養。我們認認真真把詞義搞清楚,一邊念誦一邊供養,就能得到很多功德。學習這些廣大供養的殊妙竅訣,是爲了讓我們修持菩薩道,與菩薩道相應。

  現在要講第二支頂禮。頂禮支是殊勝的修法:

  

化身微塵數,匍匐我頂禮,

  

叁世一切佛,正法最勝僧,

  

敬禮佛靈塔,菩提心根本,

  

亦禮戒勝者,堪布阿阇黎。

  頂禮的方式是“化身微塵數”。如果只是一個身體在頂禮,功德雖然大,但必定有局限。而我們的心力是可以無限拓展的,是無窮無盡的,爲什麼要局限它呢,所以在頂禮的時候,最好觀想自己的身體化成無數個微塵這麼多。“匍匐我頂禮”:匍匐即是五體投地,雙手掌、膝蓋和額頭磕在地面上開始頂禮。頂禮的對象是“叁世一切佛,正法最勝僧”。即頂禮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一切佛、正法和僧衆。

  

敬禮佛靈塔,菩提心根本,

  

亦禮戒勝者,堪布阿阇黎。

  我們也敬禮佛的靈塔,以及菩提心的根本。只要是讓自己生起菩提心的地方都應該頂禮。“亦禮戒勝者,堪布阿阇黎”:戒勝者是指那些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內心守持著清淨、無漏戒律的人,叫做戒律超勝者,也頂禮堪布阿阇黎。

  下面講一講頂禮。第一個頂禮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大的。頂禮可以對治衆生相續當中的傲慢。如果衆生相續當中有傲慢,就看不到自己的過失,也看不到別人的功德,這樣怎能調伏自己的身心呢?爲了讓我們打破傲慢,必須要修持頂禮。如果我們願意放下身價來頂禮,尤其是把額頭、手掌都放到地上作頂禮的話,實際上說明折服到了極點(如果心裏沒有折服,誰都不願意彎腰,不願意做頂禮。如世間領導覺得自己是一個大人物,就不可能對一般的人彎腰頂禮)。我們對諸佛菩薩不能有這種傲慢、自大的心態,我們要對諸佛菩薩産生一種殊勝信心,這非常重要。總之,頂禮可以折服我們的傲慢。傲慢主要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實際上認爲“我存在”就是傲慢。要去除這個傲慢,做頂禮可以做到嗎?當然可以,但需要一定的勝觀智慧。我對叁寶做頂禮的時候若如是作意:“我所頂禮的對境:佛陀、正法、僧衆根本沒有絲毫的傲慢,我相續中的傲慢也應該廢除,這樣才能相應于所頂禮的對境,才能夠相應于所頂禮對境的實相。”對于最細微的傲慢:二取、神我等執著,通過安住叁輪體空方式頂禮,也能夠息滅。所以頂禮有巨大功德。

  佛陀在《毗奈耶經》說,我們每做一次頂禮,從身體所覆之處往下一直到金剛地基,中間經過的所有微塵數,就是自己當轉輪王的次數。當然我們修行並不是爲了做轉輪王,也不是爲了升官發財而修行,但是我們要知道頂禮的功德是非常巨大的。我們要在出離心、菩提心的攝持下作頂禮,把頂禮所獲得的功德回向一切衆生。

  頂禮之前首先要合掌,合掌的時候指尖接觸、掌心中空,這個和漢地的一些傳統不一樣。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說,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頂禮規矩,只要自己內心中發出恭敬心即可。漢地的佛弟子,合掌的時候是實心的,在藏傳佛教中是空心的,裏面可以放一個雞蛋,據說是代表自他本性空,頂禮的本性也是空性;或者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

  頂禮時首先合掌當胸,表示對所頂禮對境的恭敬,其次放在頭頂上,之後放回自己心間,最後匍匐頂禮——雙掌、膝蓋、額頭著地,站起來之後算是完成一個,第二個頂禮又從合掌心間開始。

  頂禮有大禮拜和小禮拜的差別。如果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不允許的話,磕小頭也可以;如果自己時間多,磕長頭也可以。正如前面所講,頂禮所壓之處到金剛地基之間的微塵都是你做轉輪王的次數,磕長頭的話當然功德更大了。

  磕頭的時候我們不要想是自己一個人頂禮,不單是自己一個人化成微塵數頂禮,還要觀想六道衆生和自己一起頂禮。自己的父親在右邊,母親在左邊,我和他們一起修持殊勝的菩薩道,這在《大圓滿前行》中講得非常細致。

  “敬禮佛靈塔,菩提心根本”:我們還要頂禮佛陀的靈塔。什麼是“菩提心根本”呢?上師在講記中講得很清楚:自己在什麼地方通過什麼方式産生了菩提心,這就是菩提心根本。如果我們通過《入行論》産生了菩提心,菩提心根本就是《入行論》;有些人通過上師的加持産生了菩提心,上師就是菩提心根本;自己在受菩薩戒的時候,上師給我們傳戒,這也是菩提心根本;如在共修的過程中産生了菩提心,共修的地方也可以說是菩提心的根本。

  釋迦牟尼佛初轉*輪之後開始宣講菩薩道,後面才有了菩提心的修法。所以佛陀的出生地、證悟之地、轉*輪地、涅槃地,包括佛陀到過的地方,都可以說是菩提心的根本。或者比如說,我們的修法、功德、信心來自于喇榮佛學院,也可以把它作爲菩提心的根本。現在我們對于菩提心的根本也要頂禮。

  第叁是“亦禮戒勝者”。戒勝者:就是戒律非常超勝,超勝到什麼程度?就是完全能夠守持無漏的戒律。很多注釋中都解釋爲:並未出家,顯現在家,內心的證悟非常圓滿,戒律已經完全受持到了無漏戒的狀態。這樣一種戒勝者也應該頂禮。他的內心具足證悟的智慧和殊勝的無漏戒體,所以當然應該頂禮。

  第四是堪布阿阇黎。要頂禮自己的堪布和阿阇黎,堪布在藏語裏是親教師的意思,主要是給自己傳戒的,如傳叁昧戒、比丘戒的堪布,現在藏地堪布也代表法師,很多的時候都是指法師、講法者、持教者。有些堪布也傳法也傳戒,有些堪布傳法不傳戒,有些傳戒不傳法。阿阇黎:密宗當中給自己灌頂、傳密法的上師稱阿阇黎。顯宗當中可以指自己皈依的阿阇黎,傳戒的阿阇黎等。只要是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比如說我們以前沒有皈依,一個師父給我們授皈依,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這些皈依師都應該值得我們尊敬,也值得我們去頂禮。如果沒有他的因緣,我們現在也沒辦法學佛,因此他對我恩德很大,對他們也應該恭恭敬敬地頂禮。本課就講到這個地方。

  [1]八大佛塔:蓮花塔、菩提塔、轉*輪塔、神變塔、天降塔、和合塔、尊勝塔、涅槃塔。

  

《《入菩薩行論》第21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