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达到圆满,可以遍观一切、遍知一切,什么地方需要回向、怎么样回向,绝对一清二楚。文殊菩萨还是力量圆满,因为他悲心、智慧已经圆满,度化众生的能力、供养的能力都非常圆满,这就是他的功德。他还完全具足一些善巧方便——大乘不共的禅定。在《三摩地王经》等经典当中开显了不共于小乘、世间的大乘禅定如:虚空藏三昧、首楞严三昧、狮子奋迅三昧等。佛菩萨所修的不共禅定都有不共的效用,比如安住于虚空藏三昧,可以在虚空中降下珍宝雨,通过这种方式利益众生。
文殊菩萨完全具足怀、增、息、诛等功德,这样的大成就者完全具足智慧、悲心、能力和善巧方便的禅定,他们做供养是面面俱到的,不会有哪个地方有欠缺。所以说,他们即便只是供养一朵花,福报也完全没办法衡量。菩萨安住于自己的境界中作供养的话,所获得的功德利益远远超胜凡夫以庸俗的分别心,或有能所二取的状态中所做的供养。但是我们真正百分之百做到像文殊菩萨那样的供养还不现实,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分别念和垢染,但这是一种善巧方便。虽然我没办法做到与文殊菩萨一模一样的供养,但是我观想和念诵:“文殊菩萨如何供养我也如是供养;犹如妙吉祥昔日供诸佛,我亦如是供如来诸佛子。”自己真心诚意地念诵,真心诚意地随学,把自己的心与文殊菩萨的智慧融为一体,得到文殊菩萨的摄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做供养,也能够成办不可思议的利益。我们在佛堂里面供水、供花的时候,如果能够如是观想念诵,就成为了无上供养,能得到殊胜利益。
供养应该依照善知识的技巧去做。有些人花很多时间精力修法只得到很少的功德,有些人却用很少的时间、精力得到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后者就属于技巧。我们要懂得善巧方便,学习佛法,也要学习菩萨的修行方式,我们跟随他们的方式去学习,可以在短时间中累积无量无边的资粮,这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文殊菩萨这样的供养,普贤菩萨的供养方式——普贤云供,也是非常善巧圆满功德的殊胜方法。课诵集里的云供咒,就是以普贤云供的方式供养的。供养的时候一边念云供咒,一边观想,功德利益会非常巨大。怎样观想呢?首先观想一尊普贤菩萨放出无数光,然后每个光端都有一尊普贤菩萨,这些普贤菩萨再放光,充满了整个世界,如是反复观想几轮;有时首先观自己发光,然后顶上有普贤菩萨再放光、不停放光最后就逐渐遍满了虚空,虚空遍满了之后,最外面有很多供养天女,拿着各种各样的供品去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这样的供养方式叫普贤云供。普贤云供和一般供养差别非常大,因为它幻变了无量无边的普贤菩萨,每一个普贤菩萨都具有无法衡量的功德,再加上周遍虚空的无量供养天女,把一切供品供给所有诸佛菩萨,所获功德利益远远超胜自己以很狭窄的心态去供养点点供品的功德。
现在讲第六个科判赞叹供养:
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
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
第六个供养是赞叹,通过赞叹的方式来供养三世诸佛。通过什么样的音调赞叹呢?就是以海潮音。上师讲海潮音的特点是无量无边,另外海潮音稳定而有节拍,听了之后烦乱的心会平息下来,有这种功德。印度某地念经的时候就是属于海潮音,以一波一波的这种方式来赞颂佛功德。
实际上我们没办法了知佛陀相续中所具足的功德大海。有一个大鹏金翅鸟的比喻:大鹏金翅鸟的飞行能力无比强大,它从所站的地方朝着虚空展翅而去,飞了很长时间之后,后来突然又回来了,是不是因为它已经飞到了虚空的边际呢?其实根本没有到达虚空边际,而是自己的能力有限,只好回来了。比如我们在赞佛时候,用了很多非常华丽的词句,配了很多美妙音乐,写了很多文章,最后可能会发现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因为自己的智慧已经穷尽了。实际佛陀的功德和虚空一样无法穷尽,没办法衡量。我们现在能够了知的一点功德,只是佛陀功德大海当中的一点一滴而已。
“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有些大德写了很多赞佛颂,如《胜出天神赞》、《殊胜赞》等,都是赞叹佛陀的功德,篇幅一般不大但是内容非常殊胜。有很多是把佛陀的殊胜修行概括起来进行赞叹,如全知麦彭仁波切所写的《白莲花论》,就汇集了佛陀因地的修行故事,能引发后人赞叹、仰慕、随学之心,也算是一种妙赞歌云。
“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愿这样的美妙赞叹的云朵,飘临到遍虚空如无边大海一样的诸佛菩萨面前,对他们进行赞叹。虽然我们的赞不尽诸佛菩萨的功德,但如果通过善心和信心去赞叹,我们都能获得无边的功德。另外,我们赞佛会有一种细微的因果,能够让我们获得三宝的加持,获得佛陀的加持和庇护:一方面遣除自己的很多违缘;一方面通过殊胜的意乐赞叹佛的缘故,生生世世自己的容貌很端严,声音非常美妙,这些都是赞佛的殊胜功德。当然最大的实际利益是:通过赞叹佛的菩提心、赞叹佛的殊胜功德,我们自己也能生起菩提心,最后我们也能成佛,成佛之后利益一切有情。
以上就是供养支的内容。供养是比较容易行持的,不需要很深刻的理论,我们明了供养的理论之后可以随时做供养,相对来讲,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种修行方式,对在家人非常适合。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把六度做了个区分:在家人比较适合修布施、持戒和安忍,禅定和智慧是佛陀专门为出家人说的,精进是二者的助伴。《入行论》讲的很多供养方式,也是适合在家人的修行方法,其实不需要很多物质条件,都是心缘供品之后作供养。我们认认真真把词义搞清楚,一边念诵一边供养,就能得到很多功德。学习这些广大供养的殊妙窍诀,是为了让我们修持菩萨道,与菩萨道相应。
现在要讲第二支顶礼。顶礼支是殊胜的修法:
化身微尘数,匍匐我顶礼,
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
敬礼佛灵塔,菩提心根本,
亦礼戒胜者,堪布阿阇黎。
顶礼的方式是“化身微尘数”。如果只是一个身体在顶礼,功德虽然大,但必定有局限。而我们的心力是可以无限拓展的,是无穷无尽的,为什么要局限它呢,所以在顶礼的时候,最好观想自己的身体化成无数个微尘这么多。“匍匐我顶礼”:匍匐即是五体投地,双手掌、膝盖和额头磕在地面上开始顶礼。顶礼的对象是“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即顶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正法和僧众。
敬礼佛灵塔,菩提心根本,
亦礼戒胜者,堪布阿阇黎。
我们也敬礼佛的灵塔,以及菩提心的根本。只要是让自己生起菩提心的地方都应该顶礼。“亦礼戒胜者,堪布阿阇黎”:戒胜者是指那些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内心守持着清净、无漏戒律的人,叫做戒律超胜者,也顶礼堪布阿阇黎。
下面讲一讲顶礼。第一个顶礼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大的。顶礼可以对治众生相续当中的傲慢。如果众生相续当中有傲慢,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也看不到别人的功德,这样怎能调伏自己的身心呢?为了让我们打破傲慢,必须要修持顶礼。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价来顶礼,尤其是把额头、手掌都放到地上作顶礼的话,实际上说明折服到了极点(如果心里没有折服,谁都不愿意弯腰,不愿意做顶礼。如世间领导觉得自己是一个大人物,就不可能对一般的人弯腰顶礼)。我们对诸佛菩萨不能有这种傲慢、自大的心态,我们要对诸佛菩萨产生一种殊胜信心,这非常重要。总之,顶礼可以折服我们的傲慢。傲慢主要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实际上认为“我存在”就是傲慢。要去除这个傲慢,做顶礼可以做到吗?当然可以,但需要一定的胜观智慧。我对三宝做顶礼的时候若如是作意:“我所顶礼的对境:佛陀、正法、僧众根本没有丝毫的傲慢,我相续中的傲慢也应该废除,这样才能相应于所顶礼的对境,才能够相应于所顶礼对境的实相。”对于最细微的傲慢:二取、神我等执著,通过安住三轮体空方式顶礼,也能够息灭。所以顶礼有巨大功德。
佛陀在《毗奈耶经》说,我们每做一次顶礼,从身体所覆之处往下一直到金刚地基,中间经过的所有微尘数,就是自己当转轮王的次数。当然我们修行并不是为了做转轮王,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修行,但是我们要知道顶礼的功德是非常巨大的。我们要在出离心、菩提心的摄持下作顶礼,把顶礼所获得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顶礼之前首先要合掌,合掌的时候指尖接触、掌心中空,这个和汉地的一些传统不一样。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说,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顶礼规矩,只要自己内心中发出恭敬心即可。汉地的佛弟子,合掌的时候是实心的,在藏传佛教中是空心的,里面可以放一个鸡蛋,据说是代表自他本性空,顶礼的本性也是空性;或者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
顶礼时首先合掌当胸,表示对所顶礼对境的恭敬,其次放在头顶上,之后放回自己心间,最后匍匐顶礼——双掌、膝盖、额头着地,站起来之后算是完成一个,第二个顶礼又从合掌心间开始。
顶礼有大礼拜和小礼拜的差别。如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允许的话,磕小头也可以;如果自己时间多,磕长头也可以。正如前面所讲,顶礼所压之处到金刚地基之间的微尘都是你做转轮王的次数,磕长头的话当然功德更大了。
磕头的时候我们不要想是自己一个人顶礼,不单是自己一个人化成微尘数顶礼,还要观想六道众生和自己一起顶礼。自己的父亲在右边,母亲在左边,我和他们一起修持殊胜的菩萨道,这在《大圆满前行》中讲得非常细致。
“敬礼佛灵塔,菩提心根本”:我们还要顶礼佛陀的灵塔。什么是“菩提心根本”呢?上师在讲记中讲得很清楚:自己在什么地方通过什么方式产生了菩提心,这就是菩提心根本。如果我们通过《入行论》产生了菩提心,菩提心根本就是《入行论》;有些人通过上师的加持产生了菩提心,上师就是菩提心根本;自己在受菩萨戒的时候,上师给我们传戒,这也是菩提心根本;如在共修的过程中产生了菩提心,共修的地方也可以说是菩提心的根本。
释迦牟尼佛初转*轮之后开始宣讲菩萨道,后面才有了菩提心的修法。所以佛陀的出生地、证悟之地、转*轮地、涅槃地,包括佛陀到过的地方,都可以说是菩提心的根本。或者比如说,我们的修法、功德、信心来自于喇荣佛学院,也可以把它作为菩提心的根本。现在我们对于菩提心的根本也要顶礼。
第三是“亦礼戒胜者”。戒胜者:就是戒律非常超胜,超胜到什么程度?就是完全能够守持无漏的戒律。很多注释中都解释为:并未出家,显现在家,内心的证悟非常圆满,戒律已经完全受持到了无漏戒的状态。这样一种戒胜者也应该顶礼。他的内心具足证悟的智慧和殊胜的无漏戒体,所以当然应该顶礼。
第四是堪布阿阇黎。要顶礼自己的堪布和阿阇黎,堪布在藏语里是亲教师的意思,主要是给自己传戒的,如传三昧戒、比丘戒的堪布,现在藏地堪布也代表法师,很多的时候都是指法师、讲法者、持教者。有些堪布也传法也传戒,有些堪布传法不传戒,有些传戒不传法。阿阇黎:密宗当中给自己灌顶、传密法的上师称阿阇黎。显宗当中可以指自己皈依的阿阇黎,传戒的阿阇黎等。只要是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比如说我们以前没有皈依,一个师父给我们授皈依,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这些皈依师都应该值得我们尊敬,也值得我们去顶礼。如果没有他的因缘,我们现在也没办法学佛,因此他对我恩德很大,对他们也应该恭恭敬敬地顶礼。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1]八大佛塔:莲花塔、菩提塔、转*轮塔、神变塔、天降塔、和合塔、尊胜塔、涅槃塔。
《《入菩萨行论》第21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