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23课▪P3

  ..续本文上一页也许今天到来,也许就在明天,这样忆念死亡有什么用呢?会让我们经常处于警觉中。想到今天可能死亡,所以不能荒废时光;明天可能死亡,必须抓紧时间修行。总是处于忆念死亡的状态中,就会尽量减少恶业,行持善法。

  颂词讲到无论罪业清净与否和病未病死亡都有可能降临,不论事情是否完成,死亡也会随时降临。世间人会想:我不能死,因为我刚开始创业,事情还没做完。但实际上,死亡并不能随心所愿,它随时会发生。了解这一真相之后应深深思维,将死亡无常的观念扎进自己的心。

  思维疾速死亡,就不能拖延时间,要马上产生皈依三宝之心,寻找依靠之处。皈依三宝并不是世间人所认为的:只是信仰佛教的人找一个精神的依靠而已,其实并非如此,三宝具有真实的功德。皈依三宝一方面的确有了精神依靠,但这种依靠并不是乌托邦,并不是不存在的某种寄托。我们经常皈依祈祷三宝,三宝必定会以威神之力赐予加持;忏悔时依靠三宝的威力,通过自己强烈的忏悔之心,两方面因缘和合,重罪都可以很快消除,何况轻罪。因此思维死亡速疾降临而产生的皈依心是非常清净、非常猛烈的。

  

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

  

故为亲与仇,造种种罪业。

  想到速疾死亡,为今生所造种种罪业实际上就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死亡无常我们往往没有深刻的了知,或根本不了知。问世间人他会不会死,他答:“当然会”,但没有更深入的思考。对于修行人,了知死亡无常有多深,可以观察自己的行为:了知得越深,念咒修法越精进;如果不精进修法,经常处于散乱之中,说明非常肤浅。我们要深刻思维,颂词虽然看似简单,容易理解,但是造论并不是只让我们明白字面意思,而是要对意义透彻理解并应用在修行中。如学习宣讲忏悔中皈依的颂词,一定要达到真心实意皈依三宝的目的。每个颂词要和所修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放在内心当中去思维,才能体会到颂词的真正殊胜之处。

  因为我们对于死时必定会舍弃一切这个事实不了知,或了知得很肤浅,所以为了亲人和怨敌造作了很多罪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了知亲人、仇人是无常的缘故,认为亲人一定会长久相伴,仇人永远会是怨仇,有常执之心。为了保护亲人,打击怨敌造很多罪业:有时依靠自己的身体或棍棒等武器亲自打击仇人;有时通过计谋报复;有时内心盼望怨敌遭受种种不如意的事情。身语意都有可能造作罪业。保护亲人也一样,内心经常贪执亲人,不论他们是否有功德都予以赞叹,做一些亲近、帮助的行为。越执著亲人,对伤害亲人的他方越会认为是自己的仇人;对亲人贪执越大,对仇人仇恨就越大,贪与嗔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我们为亲人和仇人造了很多罪业,但以佛法的眼光和通过智慧观察,所做的一切是否有真实意义呢?如果不学习佛法,会认为保护亲人打击怨敌理所应当。但实际上这些行为都是由愚痴所导的种种贪执或嗔恚烦恼所发动的,发起的主因是我执和无明,起因就错了。我们在护亲灭敌的时候往往不择手段,为了保护亲人杀生偷盗,为了打击怨敌造作罪业。但实际上亲和仇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了知,在死的时候一切都会舍弃,千般不舍的亲人要舍弃,万分痛恨的仇敌也要舍弃。事情发生的当下我们觉得问题很严重,但到死的时候,不过是一阵烟雾,一切都消于法界中,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实有的存在。

  更深层次分析:所谓的亲不是恒常不变的,所谓的仇也是依某种因缘而出现的,亲仇全是自己的分别念。亲人经常反目,对自己造成伤害,就会变成仇敌;所谓的仇敌,或许对方并没有这么认为,或者并没有对你造成伤害。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亲和仇都是无常的,前世的亲人是后世的仇敌,今生的仇敌会成为后世的亲友,所谓亲仇都是暂时性的。但是我们因为不了知无常性,赋予了过多的偏执,由亲仇而起造作了种种罪业。

  修行者必须要有智慧和观察能力,佛法教育我们用清晰的智慧去分析亲仇和罪业之间的关系,到底值不值得为了死时必定会舍弃的亲仇而留下让自己感受难忍痛苦的罪业?这个问题必须在心中好好思考,否则亲仇的分别念仍然会占上风,善分别念就会落在下风。无始以来我们对亲仇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保护亲人、打击怨敌天经地义。而现在要放弃这种没有利益的分别念,用善分别念取而代之。但这种力量还很弱,所以现在必须要仔细思维亲和仇的关系,为之造罪自己将感受痛苦,而那时亲与仇都已死亡成为过去。将这些问题思维透彻,这样学习论典,串习善念才会真正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广说:

  

仇敌化虚无,诸亲亦烟灭,

  

吾身必死亡,一切终归无。

  紧接着略说的内容进一步进行阐释。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不论是仇敌还是亲友,乃至我们的身体,一切最终都会化为乌有,何必为了虚妄不实的东西而造作很重的罪业?

  “仇敌化虚无”的意思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我们现在执著的仇敌,也许过一段时间反而变成自己的朋友,所以以前认定的怨敌化为虚有,这是一种理解方式。其次,我们牢牢执著而不可原谅的怨敌也会自然死亡,这是第二层意思。

  “诸亲亦烟灭”:自己认为关系很好的亲友,或许因为很小的因缘,比如玩耍时稍有不和,或者因为钱财产生纠纷,乃至于因为一些误解亲友反目成仇。从这个角度来讲,亲友已经灰飞烟灭。从第二个方面理解,虽然关系很好,但死亡之后化为灰烬,我们执著的亲友最后也会消亡。

  最重要的一点:“吾身必死亡”,我的身心是执著亲怨、造作罪业的来源,但它最终也会死亡——“一切终归无”,所有仇敌、亲人、我的身体都会死亡,说明了世事的虚妄性,在仇敌、亲友和我之间发生的事情,有时是微不足道的,但却衍生了很多的矛盾、贪爱、罪业,然而就连造恶者本身都会死亡、会消散。如果我们能够提前看清这个事实,就不会因为过度的贪著亲怨关系而造下很多的罪业。

  这个颂词主要让我们思维“一切终归无”的道理,体会执著亲怨毫无意义,进一步了知缘这些对境造罪业毫无意义,进而认识到现在必须要忏罪,为了忏悔的质量必须皈依三宝,这样将无常、皈依和忏悔连接起来,修行才有了很清净、很坚实的基础。

  本课就讲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23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