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說墮地獄,就是得了很嚴重的病去醫院開刀,都是很痛苦的。有些穿骨刺髓的治療,簡直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但這只是人間的痛苦而已。我們看到別人痛苦的時候,因爲是別人相續中的苦,自己感受不到;有時聽到別人撕心裂肺的哭喊,覺得別人很可憐,但是我們根本沒有感受到對方那種真正的痛苦,自己親身體會與在旁邊看別人痛苦,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在沒有受苦之前不要充英雄,覺得墮地獄的痛苦自己可以忍受,或者其他的痛苦可以忍受,實際上根本無法忍受!有時候,我們連自己有點感冒頭痛都無法忍受,何況是更強烈、更猛烈無數倍的痛苦,更是無法想象。我們與其到時候被動地去感受痛苦,還不如現在及早忏悔。當然在忏悔時也會經曆一點苦行,但這點所謂的苦比起被動受地獄的苦,簡直是輕到不值一提了。
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講,我們造了這麼多的罪業——“點滴候在前”,我們不能坐視不管了,不能再假裝它不存在。所以思維之後,我們就會認識到:罪業一定存在于我的相續當中,我一定要忏悔!忏悔的時候一定要真切!我們要找一個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皈依境。現在衆生還有福報:上師叁寶的加持還存在這個世上,還可以皈依上師叁寶,還可以對佛像做頂禮、供養等等善法。如果真正到了佛法完全隱沒的時候,不幸生在那個時代,整個世間中根本找不到忏悔的對境。但現在我們還是幸運的:眼睛還可以看到佛像、經書,耳朵還能夠聽到法音,嘴巴還能講佛法、還能念咒,心還可以思維佛法,所以我們還是很幸運,關鍵是怎樣去抓住這個機會。
修學佛法,就要深刻思維法義,在思維法義的過程中,才會産生一種與一般世間的分別念完全不同的正見,有了正見,就會督促、鞭策我們去進一步思維、做更有意義的事情。理解之後,一定要好好思維,如果我們不好好思維,就是浪費自己的光陰。
下面講第叁個問題攝義:
因吾不甚解:命終如是驟,
故起貪嗔癡,造作諸惡業。
我們在世的時候,就要觀想我們正處于死亡的那一刻,把那時的情形放到現在來思考,就能精進起來。因爲我們不了知:死亡到來的那一刻是如此之快,所以在活著的時候,産生了很多貪嗔癡,造作了很多惡業。一般人都認爲離死亡的時間很遠,不會很快到來,就在不會死亡的這種妄執中貪著世間,一旦貪著世間就會不可避免地産生各種粗猛的、細小的、很多的貪、嗔、癡,通過貪嗔癡造作很多罪業。如果我們能夠思維死亡很快到來,再進一步思維,死亡到來的時候,只有善業是有用的,就會精進地修持善法。如果沒有思維死亡很快到來,就會貪著世間。叁毒本來在我們相續中就很自在,在不思維善法、不精進修行善法的時候,相續中貪嗔癡的種子遇緣就會生起來,就會産生很猛烈的貪嗔癡,造作很猛烈的罪業。
現在經常聽說有殺父殺母,造作五無間罪的事,也有誹謗佛法、誹謗僧人的。衆生在很短時間內,就會突然産生很粗重的煩惱,造成很大的罪業,令衆生去向于痛苦。所以我們思維死亡很快會到來,就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我們知道自己還有兩年可活,就會趕快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一般人認爲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吃喝玩樂:吃好的、穿好的、去旅遊等等,認爲這些才是世間有意義的事情,但佛法中不這樣認爲。
通過這個比喻我們就會了知:如果知道自己很快會死亡,你就會做有意義的事情,放棄無意義的事情。思維無常,就會認知無常很快會到來,因爲知道死亡很快會到來,就要抓緊時間修善法,及時做忏悔,多念咒、祈禱往生等等,如果不了知這些,只會做一些無用的世間事。如一個人被關進監獄判了死刑,他就會後悔當初不應該犯罪,如果沒有判刑他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還會認爲可以繼續逍遙法外。我們要把這樣的想法刻意地挑出來,刻意地激發我們精進思維佛法、思維無常,這樣就不會造作惡業,也不會有造作惡業的想法。
晝夜不暫留,此生恒衰減,
額外無複增,吾命豈不亡?
這是說明死亡肯定會到來的道理,我們分析這裏面講的幾個問題,第一個是“晝夜不暫留”,就是說我們的生命隨著白天和夜晚的消逝而減少。晝夜更替會不會停留片刻呢?是不會的。“此生恒衰減”:我們的生命在恒常衰減。所以佛法中說,過一年你的生命就減了一年。世間人很喜歡慶賀生日,過生日的時候,都會說“生日快樂!”但是從佛法的角度來講,生日到來,就表示你的生命又少了一年。從生命消亡角度來講,生日是沒有什麼可高興、快樂的事情。對經常思維無常的人來講,生日時就會思維自己離死亡又近了一年,就要抓緊時間精進修法。“額外無複增”:時間一直在衰減,自己的壽命不會有額外增加的可能性,過一天少一天。雖然可以通過放生、修長壽法增長壽命或者延緩死亡,但終有一天死亡還是會到來,壽命是有限的。
《廣論》中講,真正能增壽的方法很難做。雖然告訴你方法,但是一般人很難如理如實地做到裏面的條件而使自己增壽,所以說額外很難增長。還有一種情況是:本來可以活八十歲,但是因爲我們造了一些罪業,中途就會出現一些違緣如車禍、災難等,活不到八十歲,甚至在五十歲、四十歲、叁十歲就死了。通過一些善法如放生、修長壽法,雖然能夠順利圓滿壽命,但作用有限,終究還是會死亡。真正死亡降臨之時,《前行》中講,就算是藥師佛親自降臨,也沒有辦法挽救。對于每一個衆生,死亡都是絕對會到來的。“晝夜不暫留,此生恒衰減,額外無複增,吾命豈不亡?”怎麼可能不死呢?肯定會死。前面我們提到,一般的人也會想到“我會死”,但是絕對不會像修行者這樣,把這個問題專門提出來著重地、深刻地去思維。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亡,小孩子也知道自己會死,但是對于一般的人,真正談到死亡的時候,就會避而不談,覺得不吉利、不吉祥等等。
一般的世間人,就喜歡聽自己願意聽的話,如果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這樣,沒有去聽應該聽的佛法真理,在死亡到來的時候,因爲平時根本沒有做任何准備,就會在手足無措當中死去,對他來說死是痛苦的、恐怖的。我們應該選擇應該聽的佛法,因爲死亡每個人都會面臨。我們如果做了正確的選擇——平時做准備,每天主動觀修死亡無常、輪回痛苦等,當死亡到來時,就不會覺得很恐怖。《前行》裏講,只想“我要死了”肯定不夠,關鍵是想:我要死了,現在應該做什麼?爲了死亡的到來,應該勤修善法、經常串習死亡無常。就如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所講,他一直串習無常,所以當死亡到來時,他就不會覺得恐怖,反而覺得是一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今天出現在面前,完全沒有死亡的恐怖,這是一種很自在的境界。每個人都怕死,但是修行人不怕,他會很歡喜地迎接死亡,這是其一;第二,因爲在死亡來臨之前做了很多准備,有什麼可怕的呢?已經修了足夠多的善法,所以死後往生淨土或者解脫是必然的。即便暫時沒有往生淨土,也會轉生善趣,有什麼好怕的呢?比如說從一個很不好的地方搬到了一個環境各方面都很好的地方,有什麼害怕呢?只會歡喜沒有什麼害怕。所以我們要正視死亡、串習死亡,刻意地去迎接它,串習多了之後,才能以一個非常正確的心態面對無常的到來。
有的論典這樣比喻無常:如在廣場上燒蠟燭。(我們可能見過,人死了或發生災難,很多人都在廣場上點蠟燭以示悼念。)在廣場上點蠟燭,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廣場上無風,它自然而然燒到最後,燒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熄滅。還有一種情況是:點燃不久一陣風吹來了,結果還是熄滅,都是熄滅。通過這個比喻我們就會知道,人生就是這樣子:一種人在今生可以很順利走到終點,病很少、痛苦很少,沒有遇到橫死的因緣,結果怎麼樣?死亡。還有一類是什麼呢?就是在兩叁歲、五六歲,或叁四十歲的時候,忽遇橫禍、違緣而死亡,還是死亡。所以,不管是順利地活到死,還是中間死,都會死,跟蠟燭的比喻一樣,都會死。關鍵就是:知道必定死亡,要做什麼事情?有些人不知道必定死亡就會造罪,知道死亡就會做有意義的事。所以對我們來講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下面講第二個問題:
卯二(思維死亡極恐怖而生皈依之心)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第二要思維死亡到來的時候,到底是怎樣一種情形?如果死亡到來是讓我們歡喜的事情,就不用恐怖了,但關鍵是:針對絕大多數衆生而言,因爲在世時沒有爲死亡做准備,一旦死亡降臨,就會産生極其強烈的痛苦和恐怖,在這種情況下,只會更增加痛苦。所以我們現在要提前思維死亡到來的恐怖,從而生起皈依心。爲什麼要生起皈依心?皈依是爲了更好地忏罪,因爲它是所依對治力。當我們把這個問題梳理好之後,四對治力當中的第二所依對治力才能修得圓滿,才能更加有利。四對治力都修好、修有力了,在忏悔的時候就能把重罪、輕罪全部忏淨。
第一是略說:
臨終彌留際,衆親雖圍繞,
命絕諸苦痛,唯吾一人受。
這是死亡到來的恐怖之一。“臨終彌留際”:我們臨終要死的時候,躺在病床上;“衆親雖圍繞”:雖然旁邊很多親人團團圍繞,但是痛不欲絕的死亡痛苦只是自己承受。雖然其他人也很悲傷,但是他們的悲傷和臨終者的悲傷完全不一樣,親友悲傷是覺得這個人將要離開世間,很可憐,而臨終者的悲傷是自己要離開世間、離開身體,要和所有的親人永別,一個人面對死亡的痛苦。這就是一般世間人的想法,
但是更深層的恐怖來自于哪裏?一般世間人不會分析,佛法認爲:真正最深層次的痛苦,是來自于衆生執著有一個“我”要死了。平時遇到緊急情況、死亡要來臨的時候,感到很恐怖的原因什麼呢?就是無始以來認爲“我”是存在的,有強烈我執,那時無形當中就認爲這個“我”要滅盡了,“我”要斷滅了,要死亡了,所以深層的痛苦帶來了絕望。雖然死了之後還會投生,生命還會延續,但是這個串習我執的心太久了,即便是修行者,如果修行不好,遇到死亡的時候也會産生這樣的想法。包括我在生病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想法,但幸虧學過一點佛法,會以佛法的智慧來對治,所以痛苦沒那麼嚴重,稍微好一點。一般沒有修行佛法的人,在面臨死亡的時候,都會産生非常強烈的恐怖心理。
所以我們要提前去想,死亡一定會來臨:在臨死的時候,無論多少親友圍繞在身邊,雖然想真心爲你分擔痛苦,但是命絕的苦痛誰都分不了,只能是自己一個人感受。所以我們觀察之下,死亡真是恐怖,真正能救護自己的只有善業。但是修不修就看自己了,修的質量怎麼樣也看自己。所以現在就要開始高質量的修,否則到了死亡的時候,死苦只能是你一個人感受,那種痛苦是非常強烈、非常恐怖的,所以我們要經常如是觀想,生起皈依之心。
魔使來執時,親朋有何益?
唯福能救護,然我未曾修。
魔(死亡)來的時候,親友有什麼意義呢?有時我們想,我臨死的時候還是需要親友,但是當閻羅獄卒——死神的使者把你牢牢抓住的時候,這些親朋好友有什麼利益呢?他們怎樣幫助你?你要死的時候什麼都擋不住。如果親友能幫助的話,那麼很多的將軍、有錢有勢的人,肯定會竭盡全力保住自己的命了,但到了死亡的時候還是必死無疑。既使是有權有勢的人,他的財富能不能幫助他不死?也不能,再多的錢也沒辦法挽回。喬布斯死的時候,他雖然是一個大富豪,但他的錢能幫助嗎?要死的時候還是會死。所以說窮人會死,富人會死,一般的人會死,高高在上的人也會死。
我們通過分析就明白了:親朋在自己死的時候,沒有辦法利益我們。有時我們會想,可以幫助念念經啊,但是我們觀察一下整個世間,親友真正能夠爲自己念經、放生修福的比例相當之少。即便是他們能做,還要看自己的罪業是輕是重,如果不是很重,通過念經超度,還能夠獲得一份利益;如果自己的罪業特別重,這些善法能夠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何況親友爲自己做福報,自己也不能夠百分之百得到。《地藏經》中講,給別人念經十分功德自己得七分,對方得叁分。對方給自己做功德,也可理解爲他們得七分,自己得叁分。而且還要看做質量如何,發心是否清淨。把這些因素綜合起來看,把所有的安樂、解脫,以押寶的方式完全押在親友上是不明智的。雖然親友能夠幫助我一點利益,我們也不能完全抹殺這個作用,實際上我們應該抓住主動權。
只有自己主動、提前修積的福德,能夠在死時救護自己。如果自己從現在就開始好好修行,認真忏悔、積累資糧、祈禱:遇到殊勝對境的時候祈禱、供養;遇到殊勝的法要觀修;遇到菩提心的時候就認認真真修行,這些都做了,死亡的時候,巨大的福德就能夠幫助我們、救護我們。親友在身邊也好,不在身邊也好,自己已經有了足夠的福報,就能成爲一種救護處。
可是這裏講“然我未曾修”,但是我沒有修福德。沒有修福德的原因何在?就是因爲沒有觀修無常,太過于貪著世間、貪著親友,沒有在最佳時機修行佛法,沒有修持福德怎麼能夠保護自己呢?如果沒有修福德,臨死就只有在恐怖中死去。罪業沒有清淨,十之八九會墮落惡趣,雖然不能說永遠打入十八層地獄,不可解脫,但是在地獄的時間相當之長,而且所受的痛苦無法忍受。《正法念處經》、《前行》、《廣論》當中所描繪的惡趣痛苦,一秒鍾我們都沒辦法忍受,實在太恐怖了,完全超勝世間所有的刑法,在那樣的環境當中要待幾十萬年、甚至無數劫。因爲現在我們處在安樂當中沒有感受痛苦,所以無法想象那種痛苦,當真正去感受的時候,真是無法忍受的。現在我們能做什麼?現在我們能做的是忏悔、修福德,既然現在有這個機緣,一定要珍惜,認認真真地修行。
頌詞中給我們描繪了死亡之後會遇到的事情,提前讓我們防範,提前讓我們去修行,這個時候對于無常、忏悔、皈依等等,我們才能夠真正觀修到量。
今天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24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