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27課▪P3

  ..續本文上一頁了業不忏悔的話,以後肯定會墮入“長劫險難處”,等到真的墮入地獄的時候就會非常痛苦。所以說我們提前學習了頌詞,應該對自己的行爲謹慎防護。那麼怎麼防護呢?現在依靠現行對治力進行忏悔對治是非常必要的。以上通過險處的比喻說明應該精進。

  接下來講第二個科判“迅速精進”。不但應當精進而且要迅速精進,分叁個方面闡述:

  子二(迅速精進)分叁:一、壽命不可靠;二、受用不可靠;叁、親友不可靠。

  “壽命不可靠”:就是說死亡很快就會到來,因爲時不我待的緣故,所以我們應該迅速地精進于善法。“受用不可靠”:是指我們現在不能精進的原因是耽著于受用,總覺得自己受用還不足夠,剛開始創業,錢還不夠多等等,覺得還應該積累更多,但是受用是不可靠的,總有一天會離開自己,所以還是應該迅速精進。“親友不可靠”:有些人耽著親友、戀人、家庭、兒孫等等而不肯迅速精進,然而親友是不可靠的,所以應該迅速精進。

  觀想無常之後會生起迅速精進之心,實際上迅速精進和無常修法是有關聯的,如果把無常這個總的修法修好之後,其他修法自然而然會具足,以前的大德都是這樣講的。從精進修法來講,應該迅速精進就是說:明年精進和今年精進比較起來,應該選擇今年就開始精進;下個月精進和這個月精進,應該選擇這個月精進;明天開始精進和今天開始精進,應該選擇今天;下午和上午,應該選擇上午……因爲我們的壽命是不可靠的,所以應該迅速精進。

  下面講第一個道理:

  醜一、壽命不可靠:

  

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

  

吾生終歸盡,死期必降臨。

  如果心裏認爲雖然自己罪業深重,但是可以以後再忏悔,于是安住于這種心態中虛度時日,寂天菩薩說:“此非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爲什麼呢?因爲我的這一生總有一天會歸于窮盡,死期必然會降臨。

  我們應該多思考這個問題,就會有一種緊迫感,就會有現在就精進的想法。如果不了知死亡很快會到來這一點,或者認爲現在不死就可以安逸度日,就會拖延修行的時間。所以從這方面觀察,我們一定要精進。前面已經宣講了需要精進的理由,因爲壽命是無常的,死神不可能等待罪業清淨之後才降臨,很多人就是在想忏悔而沒有忏悔的時候死了,還是要隨著自己的惡業墮落。所以想到壽命不可靠,死亡一定會很快到來的事實,我們現在就要精進。當然壽命無常已經講過很多次,現在是配合迅速精進這一點進行思維,如果把壽命無常的道理了知得很清晰,再把它放在修行精進上觀察,我們就會對這個頌詞有很深的體會。

  

誰賜我無懼?雲何定脫苦?

  

倘若必死亡,爲何今安逸?

  頌詞進一步宣講壽命無常,需要精進的道理。我們應當思維:究竟有誰能賜我無懼呢?怎麼能保證自己一定能脫離痛苦呢?倘若沒有人能賜我無懼,沒有人能夠保證我順利脫苦,爲什麼現在還如此放逸度日呢?

  “誰賜我無懼?”:我們平時很放逸,不精進度日,或許相信一些朋友所說的:“不用怕,沒事的,死亡還很遙遠,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就解脫了。”但是他們能賜予我無懼嗎?只是一句空話而已!當時能夠麻痹自己,自我安慰,實際上是欺騙自他的一種說法。他根本沒有能力賜予你死亡的時候不恐懼,也不可能說你不死你就不死,更不能確保死亡到來時你不會遭受痛苦;或者他根本沒有權利說你死亡之後猶如油燈一樣,完全就灰飛煙滅了。不是這樣的,生命還會延續,只要因緣具足,你的心沒有斷盡,業沒有斷盡,一定還會再投生。怎麼投生呢?就是跟隨業力而定。所以世間朋友的這些語言無法賜予我們無懼。另外,倘若我財産豐厚能賜予無懼嗎?真正觀察下來,擁有巨大財富的人還是一樣悲慘地死亡,所以財富也不能賜予無懼。那麼,高高在上的權力能賜予無懼嗎?在世的時候擁有權力,能夠呼風喚雨,一呼百應,但當死亡來臨,擁有權力的人也沒有辦法指揮死亡不來。同樣,擁有名聲也沒有任何用處。所以真正逐一觀察的時候,親友、財富、權力、青春、無病,都沒有辦法賜予你無有死亡的畏懼,這就說明死亡無可阻擋,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死亡的到來,所以無人能夠賜予你不死的無懼。

  “雲何定脫苦”:誰能確定你在不修持善法的前提下,能夠擺脫死亡的痛苦?沒有任何人能夠這樣保證。生死跟隨業因果而轉,這是世間的規律,不會隨著人的意願而轉移。然而我們的願望是什麼呢?只要我有錢,就沒有痛苦;只要我有很多朋友,就不會痛苦,等等。但依靠這些條件都無法擺脫死亡和死後的恐怖,我們又怎麼可能有把握說沒有死亡的畏懼,不會有死亡的痛苦呢?這只是我們內心的願望而已,實際上誰也沒有辦法賜予無畏。

  “倘若必死亡”:我們真正這樣觀察之後,一定會死亡的,倘若死亡一定會到來,痛苦一定會降臨,“爲何今安逸?”:爲什麼現在放逸度日?我們需要認真觀察是否有放逸度日的理由。實際上,所謂的理由都只是虛妄的分別念,欺惑自己而已,根本找不到一點真實依據。因爲死亡會到來,“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跟隨我們的只有業力。

  進一步分析:業力主要分爲兩種——善業和惡業。如果帶走的是惡業,當然就是墮入地獄等惡道感受痛苦;如果帶走的是善業,能夠讓我們獲得安樂和解脫。既然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其他的東西都可以放棄,同時,善業對我們有利,惡業對我們無利,那麼應當如何抉擇呢?現在答案就非常清楚了,當下就要忏悔罪業,精進修持善法。

  我們依靠世間分別念,財富、地位、名聲等是沒有辦法擺脫痛苦的,死亡一定會降臨,所以應當迅速精進。

  本課就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27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