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27课▪P2

  ..续本文上一页人也发展出一套体系,包括世间的道德、法律规范等等,这些体系有时也能发挥一点“治表”的作用,比如法律规定不能杀人,否则会判死刑,贪污了会被关起来,在某种程度遏制了众生的贪欲心或嗔恨心。但是只能遏制并不是从根本上对治,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治本。众生的烦恼仍然真实存在,只是不明显了,所以还是有众生在受到利益驱使时会铤而走险。

  有些人觉得世间的方法不够,应该从心灵上去寻找解脱方法,因此出现了许多外道,世界各地的外道都想解脱,觉得烦恼太可怕了,因而开始修禅定、修苦行。有人认为通过修苦行的方式折磨自己的身体,就可以得到解脱,获得涅槃,所以引火烧身或者做其他很多苦行;有人认为修禅定,心进入了某种状态,就能解脱烦恼,外道通过各种方式去寻找解脱之道,解脱烦恼的药方。虽然这些方法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禅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天,能够在八万四千大劫当中一念不生,安住在不生烦恼的状态中,烦恼被压伏住了,没有贪心、嗔心,是一种很轻安的觉受。但是毕竟只是压伏,就像大石头压草一样,表面上石头把草压住了,但是草的根还在慢慢生长,石头移开之后仍然会复发,甚至从石头下面慢慢长出来。这个情况是绝对会发生的,因为他没有真正找到烦恼的根本,只是体会到了烦恼的存在,但是没有找到烦恼的根本,相当于治病没有找到病灶,怎么能真正从根本上对治疾病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也在治疗,也有药方,但是病根没有找到就不能把病连根拔除,比如吃点头痛药把疼痛压住,虽然疼痛的问题暂时解决了,但是疾病还在发展,所以这样的方法是不可靠的。这就相当于世间人和外道都在积极地寻找药方,但是“疗惑诸药方,遍寻若不得。”根本的疗病方法没有找到。

  还有些人觉得如果物质丰富了,就能够让自己快乐,不会有痛苦,这也是世间的方法,但是真正从根拔除痛苦的药方是找不到的。为什么找不到呢?因为他们没有了知引发烦恼的根本在哪里,所以就没有办法把烦恼和痛苦全部拔除。

  接下来通过对比,了知佛陀的殊胜功德智慧。

  

医王一切智,拔苦诸圣教,

  

知已若不行,痴极应呵责。

  “医王”就是遍智佛陀。医生可以治疗身体的疾病,而佛陀能够医治身心二病。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多公案说明佛陀精通一切医药,身体的疾病也能够医治,能够从身体上找到病根,把疾病连根拔除。佛陀出世的时候通过放光、摩顶等方式解除了很多众生身体上的痛苦。但是佛陀最不共的特点是:不仅能医治身体的疾病,而且还能医治众生的烦恼心病。佛陀通过遍智,完全能够通达众生心病的病根,而且了知拔除这种心病病根的方法,同时还给众生宣讲了疗病的药方,众生能够通过这个方法离苦得乐,这就是佛陀最稀有、最不共的功德。

  很多众生不知道一切烦恼的根本是我执,是在我执的基础上去寻找灭除烦恼之道,怎么可能成功呢?众生在修道的时候,希求“我”要解脱,甚至为了解脱发展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我”,变相增长了烦恼和无明。佛陀讲了“我”是假立的,这个“我”根本不存在,因此“我执”也不存在,通过“我”不存在而破除“我执”。没有修道的时候,一切烦恼都是围绕“我”为中心而展开:“我”要过得好一点,“我”要害某人……这些想法全都是以“我”为中心。当开始觉得烦恼不好,会引发很多痛苦时,又觉得“我”要解脱,有一个“我”在修道,最后“我”要享受解脱的果,“我”要获得永远的快乐,“我”寂灭了、“我”涅槃了,实际上还是在围绕“我”在进行。为了保持这个“我”而发展出一个不可思议的、具有五种功德的“我”。根本没有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没有找到病根怎么可能真正把病连根拔除呢?所有的治疗都是在围绕表面进行。

  佛陀以一切智照见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我执”,佛陀教法最不共之处就是无我的教法,就是让众生知道“我”是假立的,根本不存在。“我”一旦被打破之后,“我执”就被消灭了,没有执“我”的心,也不会为了“我”的享受,“我”的痛苦而去奔波了,不会为了“我”的解脱而有自私自利的心态了,把“我”完全打破,然后救度众生的想法会自然而然产生。从空性的角度讲,“我”根本不存在,在无我的状态当中,才会显现心性的究竟如来藏光明,佛陀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已完全现证一切诸佛的真心。现在佛以大悲心引发,宣讲了“拔苦诸圣教”。圣教是拔苦的,从自利圆满的角度讲,佛陀通过这样的方式,已经遣除了身心的一切痛苦;证悟之后给众生宣讲了如何才能拔苦的圣教:苦、集、灭、道四圣谛,包含了众生如何流转轮回的因果——苦谛和集谛,如何还灭解脱的因果——道谛和灭谛。首先宣讲苦,再宣讲苦的因就是烦恼我执,然后再宣讲如何从中解脱,即宣讲道,通过修道、修无我就可以获得灭谛,灭除苦和集。

  我们是有很大福报才能够听闻到佛陀以一切智照见的殊胜拔苦圣教,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一种世间学问。我们想想看,从古至今,多少世间人处于迷惑找不到药方,多少外道为了寻找付出了无数苦行,还是没有找到彻底拔苦的方法。如今我们依靠福报显现,已经学习闻思到了像《入行论》之类的拔苦圣教,能够皈依佛陀,已了知了拔苦的殊胜方法,之后最应该做的就是去实践这些教言。就像我们拼命寻找良医,获得药方之后却不吃药,我们的病还是无法好。同样,现在我们听闻到了能够从轮回中解脱的教授,如果不去实行,对解脱烦恼也没有利益。

  “知已若不行,痴极应呵责”:这是最愚痴的行为。旁生的愚痴是由业报所致,被杀的时候也不知道逃跑,世间的众生或外道因为没有接触到圣教,愚痴也情有可原,但是为什么我们作为佛弟子还是最愚痴的呢?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药方,如果去实行就能够解脱,但是我们没有实行,把这个最好的药方放在一边,比旁生还愚痴,非常可惜,错过了解脱的机会。实际上,现在每个人都还有机会,如果把握住这个机会,认认真真地去实践,就可以解脱烦恼。但是就怕什么呢?了知之后不行持,这就白白地丧失了解脱的机缘,这就是愚痴当中最愚痴的行为,所以寂天菩萨也毫不客气地呵责这个对象:愚昧之极!以上通过患者比喻说明,我们应当精进修行对治力,修行善法。

  丑二、以险处之喻说明:

  

若遇寻常险,犹须慎防护,

  

况堕千由旬,长劫险难处。

  此处通过险处的比喻说明我们应当精进。“若遇寻常险,犹须慎防护”:平时如果遇到很平常的危险情况,比如旅游的时候遇到山洪把路冲断了,或者行走在很深的悬崖边上,路又窄又滑,面对这些“寻常险”,我们会非常害怕、非常小心地保护这个身体,采取一切防范措施。我们在城市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谨慎的地方,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过马路,城市中尤其在高峰时段车非常多,此时如果稍不注意很有可能被车撞伤甚至死亡,这也属于一种危险,大家都知道“一停二看三通过”:先停下来不能冒失地往前冲,再观察能不能通过,或者等待红绿灯的指示,第三步才通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这是一个危险的环境,为了不受伤,保护生命,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然而,虽然这些情况非常危险,但是此处说是“寻常险”。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危险或许会导致自己受伤,甚至死亡,但是即便是死亡也只是这一世的结束,生命还会延续,所以从这个角度理解,只是一种寻常的危险。对于寻常的危险,我们都需要谨慎防护的话,“况堕千由旬,长劫险难处”,更何况堕到千由旬之下的时间很漫长的险难之处呢?这里的险难之处指的是地狱,如果堕到地狱中,那里充满一切痛苦,而且要在很漫长的时间当中去感受,对于这种危险为什么不谨慎、不防护呢?

  上师在讲记中说,此处的“千由旬”只是一种普遍的说法而已,关于地狱有不同的说法,一些经典称从地面往下两万由旬甚至更深的地方是地狱所在,好像有一种实在的环境和公里数可以衡量,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执著外境实有的一类众生——佛陀说有地狱,那么地狱在什么地方呢?给他宣讲实实在在处于某个地方,这一类众生的业力所现,地狱就会出现在那里。但是不是完全如此呢?也不一定。众生根基不同,地狱会显现在不同的地方。有些说法是,在什么地方死亡,就会在这个地方显现地狱。虽然在你的眼前显现的是地狱的境界,但是其他的有情如自己的亲友是没办法看到的,因为地狱属于另一个空间,两层空间互相之间没有什么阻碍的,应该这样理解。还有一些地狱比如说孤独地狱的有情,有的在灶里,有的在门中,还有在笤帚或冰块里面等等。总之,因众生的业力不同,环境处所会有不同的显现,所以“千由旬”虽可以从环境、公里数等方面去计算,是指很深的意思,也有很难出离的意思。

  “长劫”是指时间很漫长。比如我们在世间当中,一失足落下了悬崖摔死了,因为时间很短,所受的痛苦有限。然而,“长劫险”是指从死后堕入地狱感受痛苦开始,之后几十万年、几个劫在地狱中感受痛苦,而且地狱痛苦非常强烈的,时间又非常长,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很难忍受的。为了避免自己不堕入这样一种险难之处,难道不需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吗?如前面颂词所讲,过马路这般的寻常险我们都要慎防护,何况说在千由旬下的地狱中感受长劫痛苦的危险,作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来讲,更加应当防护了。可是众生颠倒之处就在于:对于寻常险非常严谨防护,但对于更大的危险却无所谓。但是无所谓的心态是不能解救自己的,只是欺骗自己而已,虽然你现在无所谓,以后真的堕地狱就有所谓了,那就非常痛苦了。如果造…

《《入菩萨行论》第27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