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34課
下面講第叁部分:
己叁(後行)分二:一、連接文;二、真實後行。
庚一、連接文
前面講了受持菩提心的前行與正行,受菩薩戒之後還要修後行,我們通過下面的學習會知道後行的必要性。首先講連接文:
智者如是持,清淨覺心已
複爲增長故,如是贊發心
“智者”是指受菩薩戒的人。雖然顯現上他的理解能力不一定很強,不能記住多少頌詞或講解如何善巧,此處是能夠了知菩提心的殊勝利益,能夠通過修持前行的方式受菩薩戒、菩提心,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智者。
“覺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有智慧的人受持了清淨覺心之後,爲了不退失、再再增上而“如是贊發心”。我們受了菩薩戒之後,緊跟而來還會出現各種修道的違緣、各種惡劣的心態,這時如何保護心中剛生起的這棵菩提心苗芽呢?現在它還很嬌嫩、柔弱,如果保護得好,它可以茁壯成長,最後變成蒼天大樹;如果保護不好,它可能就夭折了,乃至于永遠死去。當然永遠死去只是一個比喻,實際上每個衆生最終都會成佛。爲了讓我們的心不退失,並且能夠增長而說“如是贊發心”:我們一定要通過贊歎的方式提高自己守持菩薩戒的定力、心力。
爲什麼要贊歎呢?實際上世間也如此:任何一個事情,比如好人好事、見義勇爲或什麼事,如果有很多人關注,媒體也正面報導、贊歎,做事的人就知道我這樣做是正確的,有這麼多人在贊歎,自己也會高興,以後也更願意做;如果做事之後受到很多諷刺打擊,負面報導不斷,以後就沒有興趣做了。同樣,我們受了菩薩戒之後,如果經常受到負面的影響,就會後悔受菩薩戒、退失菩薩戒;如果受了菩薩戒之後去贊歎,不論自己贊歎自己也好,還是用其他方式贊歎也好,我們都會認爲受菩薩戒的行爲是非常正確的,所以我要隨喜。可以自隨喜嗎?前面講有兩種隨喜:自隨喜和他隨喜,自隨喜就是自己對自己所做的善法産生歡喜心,隨喜自己做對了,之後更願意堅持下去,因爲這個事情是正確的,所以我更應該堅持下去。爲了讓菩提心與日俱增,我們必須要通過贊歎發心提升自己的心力。連接文是略說,下面就講第二真實的後行:
庚二(真實後行)分二:一、令自歡喜;二、令他歡喜。
辛一(令自歡喜)分二:一、因成辦自利而生歡喜;二、因成辦他利而生歡喜。
壬一、因成辦自利而生歡喜:
從哪些方面進行觀察,能夠讓自己産生很強烈的歡喜心呢?頌詞講道: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
複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是第一個側面,今生我們以前世的善根獲得了暇滿人身,而且在這個暇滿人身當中,又生于佛家族當中成爲如來的佛子,這是一個多麼幸運、多麼歡喜的事情。我們學過暇滿人身是非常難得的,在整個六道當中,相對于旁生、惡鬼、地獄的衆生而言,能夠獲得人身很不容易。但是,此處所講還不是一般的人身,一般的人身天天造罪、不修正法,也沒什麼值得羨慕的。而暇滿人身則如同珍寶一樣,具有閑暇的自性,可以修持正法。有修正法機緣的人身稱之爲暇滿人身。這個暇滿人身來之不易,比如要以守持戒律、修十善業等等爲主因,再加上修持布施、安忍等等的助緣,還要通過回向來印持,需要具足很多條件才能成辦。正如華智仁波切在《前行》當中所言,即便只是要燒一壺茶,也要具足茶壺、茶葉、水、支架、柴火等很多因緣,還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把茶燒開。世間平常小事尚且如此,何況想要獲得能夠修行佛法的人身,這麼大的福報需要的因緣自然更多了。在諸多因緣中,縱然僅僅缺失一個因緣,暇滿人身都沒辦法獲得,由此可見我們何其幸運。
不僅如此,而且“複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所有獲得暇滿人身的人中,一部分人是純粹的小乘種姓,沒想到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就直接進入了小乘、聲聞乘、獨覺乘;有些人表面上入了大乘,實際上沒有通過修行的方式生起菩提心,所以也不算是真實的佛家族一員。現在我們要變成了佛家族的一員,通過認真修持,內心當中生起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不單獲得了暇滿人身,而且已經真實發了菩提心之後,投生于佛家族當中,變成了如來子,佛的意子。第一品提過佛子有叁種:佛的身子羅睺羅,是佛的親生兒子;佛的語子是聲聞;佛的意子是菩薩。此處所講的佛子主要是意子,佛的意子是最重要的,身語意中最重要的是意,有些頌詞講:“意速意爲主”,心是很快的,也是主要的。能夠成爲佛的意子最重要,爲什麼最重要呢?因爲只有成了佛的意子,才可能成辦佛的事業。
爾後我當爲,宜乎佛族業,
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
既然我已經成了佛的意子,成爲佛家族的一員,我就要做合乎佛家族的事業,千萬不要因爲我自己不好的行爲或發心染汙了這個無垢尊貴的種姓。在印度,種姓和家族的事業是很重要的。例如《前行》當中提到的匝哦之女,先後做了各種各樣的生意,但無論他賣糧食、賣衣服、賣珍寶還是賣香,賣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總是會遭到勸阻,因爲這些不是他家族的事業。父輩、祖輩是做什麼事情的,子孫也必須永遠做這個事業,這就叫做家族的事業。種姓也是一樣,不能染汙你的種姓,染汙了種姓將被開除或者殺掉。
關于種姓的問題,聖天菩薩在《中觀四百論》當中已經給予了徹底的破斥,指出並沒有所謂的真實種姓可言。若說從事某種行業即是某種種姓,那麼,一個其他種姓的人如果也做了同樣的事,該人的種姓也就隨之而發生了改變。由此可知所謂的種姓是沒有什麼真實性可言的。雖然聖天論師在理論上、事實上講得很清楚,但是在印度,迄今依然對于家族事業、種姓問題很執著。寂天菩薩之所以在論典中采用這個比喻來說明,也是隨順當時社會情況的方便說法。
既然現在我們已經轉生到了佛家族,就必須要做合乎佛家族的事業。佛的家族究竟以什麼爲事業呢?不是以宣傳自己、不是以爭名奪利爲事業,整個佛的家族完全是以一心一意利益衆生爲事業的。佛陀就是我們家族的族長,是最具威德的父母;一地到十地的菩薩,都是屬于我們大乘家族的成員;而我們是剛剛進入這個家族的最小的成員。不管以前是什麼身份,如今既然已經進入到這個佛家族當中,我們必須要做合乎家族的事業:從現在開始一心一意利他,從現在開始有意識、刻意地舍棄自私自利的作意。
“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不要以我們的發心和行爲去染汙這無垢而尊貴的種姓。什麼叫做不以發心去染汙呢?比如在修法過程當中,突然想到度化衆生太困難了,于是發起一個小乘的心,這樣的心態就染汙了這個種姓。有的人可能認爲,反正是在學佛法,不學大乘學小乘,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實際上,舍棄一個殊勝的大乘法要,然後去學習小乘的法,這樣的過失是相當大的。因爲,在這個家族、這個種姓當中,是不允許産生自利心的行爲的。爲了自利去修小乘,爲了自利去自贊毀他,爲了自利而染汙世間八法,這都算是染汙了無垢尊貴的種姓。
在行爲方面,如果去做殺生、偷盜等很多不符合大乘教法的事情,都是從行爲上面染汙了種姓。因此,既然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佛家族當中,已經開始做這樣的事業,我們就應當盡可能地靠近利他的發心,盡可能做利他的行爲,千萬不要染汙這種無垢、尊貴的種姓。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此處通過對比的方式,說明生起菩提心是何等難得和幸運:就好像一個盲人突然在“廢聚”(就是垃圾堆)中找到了一顆如意寶,實在是非常幸運、非常稀有的事。首先,作爲一個盲人,他根本看不到,只能靠手去摸索,能夠撿到好東西的機率是非常小的;其次,是在垃圾堆當中居然出現了如意寶,這個機率更是微乎其微;而一個盲人在垃圾積聚的地方居然獲得了如意寶,這個機率幾乎爲零!這樣的事情居然發生了,當然是個奇迹。同樣的,“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我居然現在生起了菩提心,這是無比幸運的。
頌詞中“盲人”比喻爲沒有智慧、迷失了取舍雙眼的衆生;“廢聚”就是指我們五蘊積聚的身體。我們的身體實際上就像垃圾堆一樣,雖然從外表看起來洗得幹幹淨淨,打扮得漂漂亮亮,但真正去觀察就會發現,這個血肉之軀從外而內,都是不清淨物的積聚。身體如是,受想行識亦如是,內心每天産生很多惡念、想法,所以說凡夫人的五蘊像垃圾堆一樣。然而,在這個不知取舍的、迷失了智慧的五蘊當中,居然生起了爲了利益衆生而求佛道的心,的的確確比盲人在垃圾堆當中獲得如意寶還要困難、還要幸運。
其實,我們通過觀察、思惟,就會了知確實如此。在學習《入行論》、學習大乘佛法之前,我們曾經想到過這樣真實而廣大的、爲了利益衆生一定要發誓成佛的心嗎?真的沒有想過。再觀察一下世間上的人,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爲了利益衆生而求佛道?非常非常少。以地球爲例,這個世界上佛教徒的數量本身就不多,而在這些佛教徒當中,真正的佛教徒就更少;形式上皈依的人多,修學佛法的人少;修學佛法的人多,認真修學的人少;認真修學的人多,但是真正對菩提心有興趣並生起菩提心的人,少之又少。此刻,在我的內心當中居然生起了菩提心,的的確確是非常幸運、甚爲希有!
越是難得的、越是珍貴的東西,一旦獲得了,我們就會非常珍惜、非常高興。這個撿到了如意寶盲人會不會很高興,要取決于他能否了知如意寶的價值。如果沒有意識到,自然就無法生起歡喜心;反之,則會非常珍惜。現在,菩提心不僅在我的相續當中生起來了,而且我也深知其偉大的價值、其難得稀有之處。所以,從成辦自利的方面思維而令自己歡喜。
壬二、因成辦他利而生歡喜:
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
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
菩提心不但能夠成辦自利,而且能夠成爲利他的因緣,由此可以産生很大的歡喜心。
菩提心的第一個功用是“滅死勝甘露”。菩提心是摧毀衆生生死最殊勝的甘露。甘露就是無死的妙藥,是天界的天人通過福報而形成的一種寶物。在和阿修羅作戰的時候,天人只要頭顱沒有受到致命傷害,身體的其他部位受傷,使用甘露便可以迅速痊愈。阿修羅的福報比天人稍遜一籌,所以一旦被天人的武器傷到要害就會死亡。因此,有時阿修羅也會因爲爭奪天人的甘露水而發動戰爭。佛陀在因地的時候,爲了利益衆生而布施自己的身體,然後通過發起谛實語或天人以甘露恢複菩薩的身體,這類公案在佛經中有很多記載。由于甘露能夠摧毀死主,所以叫做“滅死勝甘露”。
爲什麼說菩提心就是滅死勝甘露呢?因爲衆生在輪回之中流轉,生生死死的次數多得不可計數,若想真正地滅除衆生的死亡,令衆生從生死中獲得解脫,就必須要有一個殊勝的教法。這個殊勝的教法,就是修持菩提心。
有人會問:聲聞、緣覺阿羅漢沒有修菩提心,他們不是照樣從生死當中獲得了解脫嗎?實際上,生死輪回分爲兩類:一類叫做分段生死;一類叫做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指沒有獲得聖者果位之前的六道輪回,這種生死阿羅漢已經滅除。但根據《寶性論》、《中觀》、《智慧品》等大乘經典的說法,阿羅漢聖者還會有無明習氣地、無漏業,還有意生身、不可思議生死。意生身和不可思議生死就屬于變易生死,是一種很微細的生死,或者說是一種很微細的輪回。這樣的輪回、生死,阿羅漢並沒有滅除。
菩提心不單能夠滅盡分段生死,把衆生從六道當中解救出來,而且具有滅盡無明習氣地、無漏業及變易生死的能力。由于菩提心能夠將衆生最粗大、最細微的生死統統滅掉,是令衆生從生死輪回當中解脫的無上妙藥,而我們現在已獲得如此殊勝的甘露,怎麼會不發自內心地數數歡喜呢?
“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衆生的貧窮無外乎兩種:一種屬于心的貧窮,一種是屬于資具的貧窮。這兩種貧窮,菩提心都可以遣除。首先,我們從資具貧窮的側面進行分析。菩提心本身是一個很深厚的善法,修行者自己如果修菩提心的話,能夠迅速積累無盡資糧,不會有資具方面的匮乏。另一種情況是菩薩通過菩提心的力量,也可以遣除衆生在資具方面的貧困。
第二種貧困是心理上的貧困,如有些人資具很富裕,但內心很空虛、很貪婪,具有諸多煩惱,這是缺乏正法的一種貧窮。生起菩提心之後,通過菩提心可以帶動出離心的功德、清淨戒律的功德、知足少欲的功德、完全利他的功德……從而令內心當中具足聖者七財,福德圓滿。
當菩提心究竟圓滿的時候,就獲得了佛果,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福德寶藏。由于果是無盡的,所以可知因也是無盡的。因此,無論想要成辦的是暫時利益還是究竟利益,無論想要利益自己還是無盡衆生,菩提心都絕對是非常殊勝善妙的一種方便。
“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能夠盡除衆生疾病的最勝的靈藥,同樣也是這顆菩提心。衆生的疾病也不外乎有身心二種。一個受持了菩提心的人,可以在因緣和合的時候,通過發菩提心的力量遣除衆生的身體疾病。如佛陀在世的時候,便是通過放光、摸頂等方式來遣除衆生身體上的疾病。在《西藏生死書》當中也有一段記載:恰卡瓦尊者在修持菩提心成就之後,給很多麻風病人傳授自他相換菩提心的修法精要。麻風病人依此觀修,逐漸痊愈了麻風病。實際上,真正令麻風病得以痊愈的妙藥,便是菩提心。
菩提心不僅可以盡除衆生身體的疾病,還能夠治療衆生內心貪、嗔、癡的疾病。因爲菩提心是完全利益衆生的,所以斷除了貪心;因爲菩提心是完全的慈悲之心,所以斷除了嗔心;因爲菩提心是充滿智慧的心,所以斷除了愚癡之心。菩提心是很清淨的善心,它的本體不會有煩惱;只要修持菩提心,修持者絕對不可能有貪、嗔、癡、嫉妒、驕傲等等的疾病。菩提心也能夠療治衆生的疾病,如果把菩提心的修法傳授給其他衆生,可以盡除一切衆生內心的貪嗔癡疾病。
所以菩提心生起之後,的的確確能夠成辦衆生的利益,以此緣故,我們應該産生歡喜。
本課就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34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