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40課

  《入菩薩行論》第40課

  我們繼續學習不認真修學就會墮入惡趣的道理,今天通過理證加以說明:

  癸二、理證之依據:

  刹那造重罪,曆劫住無間,

  何況無始罪,積重失善趣。

  刹那之間造下的重罪,就可以讓我們在曆劫中住于無間地獄,何況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積累了嚴重的墮惡趣因緣,失去善趣就更不用講了。

  “刹那造重罪”:前面分析過“刹那”有兩種—時間刹那和成事刹那。“成事刹那”是從做一件事情的最初到結束,叫一個成事刹那,有些注釋中解釋,造無五間罪主要是指成事刹那。比如說殺母這個無間罪,從開始准備殺到最後殺死結束之間,叫做一個成事刹那。在一個刹那中造下殺母的無間罪,將一個中劫住于無間地獄,感受無間地獄的強烈痛苦。“實際刹那”:就是時間刹那,時間刹那就是一彈指是64個刹那,它是很細微的時間概念。第一品講對菩薩生嗔心,有多少刹那就墮多少劫的地獄,它的刹那就是指時間刹那。所以,如果對殊勝對境生起惡心的話,可以在一個實際刹那中造下嚴重的罪業,因爲對境殊勝之故,依靠殊勝的對境造了多少罪業,就需要在這麼多劫中住于地獄。造惡業、造重罪、造定罪是很容易的事情,我們很容易在刹那中就造下了罪業,而且曆劫住于無間。何況是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無始以來在輪回中積累了很重的罪業。失去善趣就更不用講了。很多罪業實際仍然累積在我們的相續中,還沒有成熟,要消掉這些業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在沒有成熟之前猛烈忏悔,第二種就是墮地獄受苦,通過受苦的方式消業。兩者比較起來,雖然忏悔的時候比較痛苦,但這種痛苦比通過感受地獄猛火焚燒來清淨罪業輕微多了,是非常快樂的一種消業方法。

  我們應該認真觀察、思維這些問題。有時侯想:爲什麼佛經中講這麼清楚,我們就是不去實行,這是什麼原因呢?實際上,因果很微細,墮地獄等很多事情,通過我們的肉眼看不到。所以,我們從骨子裏面還沒真正接受這種說法。雖然佛經、論典中反反複複講得清清楚楚,但在我們內心中還沒有完全接受、相信這種說法,所以,取舍因果還是不一樣。做世間的事情往往很精進,什麼原因呢?比如說去上班,我們會很精進、很勤奮,因爲那種因果很淺,再比如給你發工資一個月發一次,或一個星期發一次,時間很短,這種因果就很容易體會到,一個月中你精進工作,到月底的時侯,你會拿到錢,做工是因,拿錢是果。這種因果就很清楚,所以你很願意賣命。但是,佛教中講的因果很隱蔽,造善業獲得解脫、造惡業墮惡趣,這是很隱秘的因果。對于我們初學者來講,比較難接受。我們做善法總是不如做世間法那麼精進。對我們而言,做世間法的因果很明顯:如果偷懶、遲到就扣錢,它關系到你的切身利益,扣錢的因果直接能感受到,自然很自覺遵守,因爲害怕出現惡果。但是,不管善因得福德,還是惡因受地獄火燒的痛苦,對我們很多人而言,不是可以直接體會到的,不是一個月的事情,也不是一年的事情。他認爲:“哦,這是死了之後的事情。”所以,對我們而言,內心中多少會有些疑惑,沒有完全接受,在處理這個事情時候就不會精進。

  怎麼辦呢?曆史上有一些修行者示現神通開曉因果。比如阿難尊者的兩個外甥,目鍵連尊者就用神通,把他們帶到地獄中去,親眼見到地獄,他們立即精進了;佛陀以神通把弟弟難陀尊者帶到天宮去看,帶到地獄看,立即就精進起來,有很多這樣的事例。但是,我們不一定有這樣好的因緣,可是還有其他的因緣,通過多聞思、多觀修、多祈禱,盡量在相續中種下因果不虛的正見。正見生起來,就可以真正精進。佛法的根本就是信仰因果不虛,如果我們真正對因果不虛産生決定的信受,那沒什麼不能精進的。我們現在不能夠精進,說明對于業因果的問題,還是沒有完全接受,或者接受的程度不深。“何況無始罪,積重失善趣。”我們相續當中積累了很多罪業,這些罪業一旦成熟暴發,是沒辦法承受的。但現在我們好像沒事一樣,天天還在追求世間的快樂,沒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修行佛法上。我們還需要在佛法上多下工夫,才可以打消我們相續中的疑惑,從而産生精進。

  然僅受彼報,苦猶不得脫,

  因受惡報時,複生余多罪。

  前面講過受果報的情況,造下一個重罪就會墮入地獄很多劫,何況是無始以來的罪業,肯定會“積重失善趣”。但這個頌詞講單單感受以前的果報,還是不能夠脫苦,爲什麼不能脫苦?因爲受惡報的同時,又産生了其它很多罪業,這些罪業又要成熟它們的果報,所以,受惡報的同時又造了罪業,造了罪業又受果報,受果報又造罪業,像這樣惡性循環,很難從惡趣中出來。

  上師在《入行論講記》中講,複活地獄的衆生墮地獄之後,看到其他衆生時,就像看到殺父仇人一樣,立即産生難忍的嗔恨心,由于業力所現,隨手就抓起兵器,以極大的嗔心互相砍殺,一方面他在感受地獄的痛苦,一方面又在內心當中産生很強烈的罪業,受罪報的同時還在造很多罪。這是講地獄衆生。

  餓鬼道的衆生在感受強烈痛苦的同時,仍然經常産生悭貪之心。或有些大力神,在受痛苦的同時經常産生害人之心,這是在受惡報時“複生余多罪”的事例。

  旁生也是同樣的情況:一方面受惡業成熟感召的果報,墮到旁生道,受惡報的時侯又在産生其它惡業。比如食肉動物在感受惡趣身份的時侯,必須要以捕殺其它動物才能生存,難到這個不是殺生嗎?旁生殺生也是殺生,也是惡行,所以仍然會積累殺生的惡業。那食草動物呢?我們覺得食草動物以草爲食,經常被其它猛獸欺負,應該不會造罪業,但真正仔細觀察,它還是會造罪業,比如它被其它猛獸追趕、撕咬的時侯,內心中會有嗔恨心;爲了它們所謂的地盤、領土,看起來很溫順的食草動物,也會大打出手;有些爲了它們的交配權而互相打鬥。這些都是屬于造罪業的情況。即便是食草動物,也有很多造罪業的機會,所以遭惡報的時候,還會感受其它罪業。以此分析後,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造惡業多,墮惡趣的時間就長,所以多數衆生處于惡趣當中。

  是不是絕對沒有辦法從惡趣中出來呢?它主要是在惡趣中,但也不是絕對沒有機會轉生善趣。雖然它長時間在造惡業,但有時侯也會生起善心,做一些善行,這些善行就會有善果。但是從普遍的角度來講,它必定惡多于善,投生惡趣的機會、時間要多得多。以盲龜遇木轭的比喻來講,盲龜一百年上浮一次,上浮一次代表它生一次善趣,一百年只上浮一次。從比喻可知,衆生大多數時間都在惡趣,很少的時間在善趣,雖有生善趣的時侯,但是多數時間都在惡趣。我們如果墮入惡趣之後,也一樣大多數時間在惡趣,少部分時間在善趣,這又何苦呢?實際上我們現在已經擁有暇滿人身,完全可以避免墮惡趣的後果,我們不能被動的走到了那一步才去想改變,現在就可以改變,不能等到墮惡趣之後再去改變,這是沒有必要的。因此,我們應該想到墮惡趣的可怕、恐怖,現在就開始精進地取舍。

  辛叁(得後不勤而舍)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壬一、略說:

  既得此閑暇,若我不修善,

  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

  現在已經得到閑暇的人身,如果沒有依靠此身修持善法,在所有自欺當中,沒有超過這樣一種自欺的了;在所有的愚癡當中,也沒有比這更愚癡的事情了。

  得到了暇滿人身,就有了修持善法的最好工具,也有了修持善法的機會。得了暇滿人身,不修善法就是最大的欺惑、最大的愚癡。《親友書》講過:獲得人身不修善法,就好像一個人得到了一個黃金盤子,但用這個金盤裝糞便一樣。黃金盤子有其殊勝的價值,同理,用人身去造惡業是很可惜的事情。我們的人身就像黃金盤子一樣非常珍貴,可做其它旁生做不了的善法。比如說糞便可以用陶罐去盛,但陶罐就不能打成價值高檔的黃金首飾,或者塑佛像,它做不到,而金盤就可以做到。所以說旁生等身份做不了修行出世間道、發菩提心的善法,而現在我們的人身就能發菩提心,就能修持殊勝的解脫。既然我們得到這麼好的身份,我們用這個身份去做下劣的事情就不合理,應該用這個身份去做最殊勝的善業。因爲殊勝的善業不是其它的身份可以做到的,必須是暇滿的人身才可以做到,而我現在已經得到了暇滿人身,當然可以修持最殊勝的善法。如果得到暇滿的人身不修善法,這是最大的欺惑、最大的愚癡,原因就在于此,講得非常清楚。

  壬二(廣說)分叁:一、思維愚笨之果報;二、呵責彼本體;叁、觀察彼因。

  癸一、思維愚笨之果報:

  下面兩個頌詞一個是思維死亡的時候痛苦。第二是思維死後的痛苦。首先是死時的痛苦:

  若我已解此,因癡複怠惰,

  則于臨終時,定生大憂苦。

  “已解此”是已經完全了知舍棄菩提心、違越學處的過患,但是因爲愚昧所致,還在懈怠懶惰中虛度光陰,就會在臨終的時侯産生極大憂苦。中陰教言講,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今生當中經曆的一切事情,都會像放電影一樣重新又放一次,那個時侯回憶得很清楚。哪怕你在某個地方吐了一口痰,這個事情很快就忘掉了,但在中陰的時候,就能想得清清楚楚。所以,一生中的所作所爲在臨終的時侯都可以回憶起來。那時會想到:我已經了知了菩提心的殊勝、違越學處的過患,但是因爲愚癡,對于取舍之處沒有真正去觀察,因爲怠惰而虛度光陰,沒有努力修學,因此産生很大的憂苦,生起後悔莫及的感覺。

  下面這個頌詞講死後會産生的痛苦:

  難忍地獄火,長久燒身時,

  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

  今生如果沒有認真修學,造下墮地獄的罪業,一旦墮入地獄之後,就會被地獄獄火所焚燒。一方面地獄火的溫度非常高而難忍,另一方面時間非常長,中間不會有停息的時候。世間火燒到一定時候人就死了,神識離開身體,痛苦就不會再有。但地獄火燒身不是這樣,不會把你燒死,一直長時間保持最爲痛苦的狀態,不會昏迷、不會窒息、不會死去,這樣 “長久燒身”。

  “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這是感受“身、心”兩種痛苦。第一是地獄火燒身的痛苦要長久感受。第二是後悔的火燒心的痛苦也要承受,身、心都會痛苦沒有快樂。

  學習這個頌詞時要這樣思維:現在我們是以一個快樂者、一個自在者的身份來看這個頌詞、學習這個頌詞,似乎頌詞中的情景離自己特別遠,沒有絲毫關系,如果我們真正懈怠懶惰下去,沒有認真修行,一旦墮到地獄之時,頌詞所描繪的情況就會真實再現在自己身上。現在地獄中,仍有無數衆生正在感受痛苦,正在承擔以前所做惡行的後果,爲此付出代價。如果我們不認認真真修行,就會變成第二批受苦者。這不是佛恐嚇我們,我們觀察後知道因果的確不虛的道理。那麼,如果我們在修行佛法時沒有謹慎取舍、沒有思維果報,一旦荒廢了時光,累積很多罪業,到臨死的時候,痛苦就會降臨在自己身上。。所以,對頌詞的內容要做身臨其境的觀想,只有這樣才能體會頌詞當中殊勝的加持。今天的課程就講到這地方。

  

《《入菩薩行論》第40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