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39課

  《入菩薩行論》第39課

  現在繼續學習“謹慎所依暇滿”的科判,下面講第二個頌詞:

  縱似今無病,足食無損傷,

  然壽刹那欺,身猶須臾質。

  縱然看起來好象現在身體健康無病,衣食無憂,沒有遇到其他的損害,但是壽命是刹那刹那生滅的,具有欺惑性,我們的身體猶如借來的東西一樣,沒有一個可靠的地方。

  這四句頌詞是說明,雖然獲得了暇滿人身,但是它具有無常性。把暇滿和無常結合起來思維,我們會産生精進之心。暇滿難得主要是從人身難得的角度來講,稀有難得。既然已得暇滿人身,就應該用此人身修持善法,獲得最大的利益。無常,則是從另個側面讓我們精進。我們的身體猶如借來的東西,隨時都要歸還,沒有可靠性,既然現在已經借來了身體,就應該認認真真修行善法,不能因爲現在沒有疾病纏身就覺得不會死,或者覺得身體好,又豐衣足食,沒有遇到其他違緣,就覺得現在一切都很順利,不會馬上死去,很多人會這樣想。但作爲一個修行人,要認清這種想法是欺惑性的,因爲壽命的確是刹那生滅,死亡刹那間就會降臨到自身,所以認爲現在或短期內不死的想法,具有強烈的欺惑性。身體猶如“須臾質”,“須臾”是很快的意思,但在這裏上師講原意是借來之物的意思,就像我們借來的東西,只能在別人借給我們這段期間使用,如果物主什麼時候要求歸還,自己沒有權利說不還。所以,借來的東西本來就不穩固不可靠,隨時隨地有可能被別人索還。我們身體的本質就像借來之物,沒什麼可靠,任何時間都有可能被索要而去:是今天?是明天?都有可能;任何地點都有可能死去:是在家裏?是在車上?還是其他的地方?都有可能。真正觀察時,在任何地方死亡都會發生,有些是突發疾病,有些是無因無緣突然就倒地而死,有些是突然遇到車禍,有些是突然遇到其他災難死去。身體就是借來的東西,主人什麼時候要求歸還,我們做不了主。所以說壽命是刹那性的,沒有辦法保留很長時間。我們認爲它不會死,這是一種欺惑的想法。

  “身猶須臾質”,不要認爲現在方方面面都很好,就忘記生命是無常這一事實。如果認爲生命會存在很長時間,很難會用這個生命去修行;如果我們真正認爲壽命的確是無常、相當無常,就會自然而然首先去做最重要的事情,把所有的精力放在這上面。

  爲什麼在修行佛法的時候,主要的前行就是觀修無常?因爲當我們真正生起了無常觀後,才會産生緊迫感,才會覺得不能再拖延修行佛法的時機,應該馬上修行佛法。壽命什麼時候終結是沒有定准的,在無病的時候可以死,在豐衣足食的時候可以死,在沒有任何前兆的情況下也可以死,我們的壽命就是刹那性的,沒有任何可靠之處。死去之後現在的身體要抛棄,所有的財富都要抛棄,唯一跟隨自己的業去投生。

  所以對于“須臾質”一樣的人身,一方面具有珍貴難得的自性,一方面具有借來物的自性,這是從兩個側面來表達,擁有是暫時擁有,並不是永久擁有,這個人身是具有某種因緣才擁有的。

  龍樹菩薩的《寶蔓論》中雲:“死緣何其多,生緣何其少,彼等亦死緣”。世間中有很多死亡的因緣,而生存的因緣卻非常少,即便是生存的因緣,有時也會變成死緣,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有突然死亡的可能性。因此我們不能打算還有很長的日子:再過十五年、二十年認認真真修法,現在可以盡情享受輪回中的日子,實際上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中已經過了無數這樣的日子,現在到了該修行求解脫的時侯了。了知道理之後,應把時間主要放在修行上,這樣,我們就知道獲得暇滿人身的真正意義、真正價值。

  辛二(未得之過患)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彼之依據。

  “未得之過患”是講後世如果無法獲得人身的過患。

  今生當中已經獲得人身,有人就認爲不需要思考暇滿人身,反正這個人身已經獲得了,還思考它幹什麼?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現在獲得的暇滿人身,一定是以前修了暇滿人身的因緣才獲得的,現在如果不繼續修行,以後無法再獲得。沒有獲得暇滿人身的過患是什麼?現在就從兩個科判去宣講:

  壬一(真實宣說)分二:一、墮惡趣不行善法;二、不得善趣。

  癸一、墮惡趣不行善法:

  如果墮到惡趣中,幾乎就喪失了行持善法的機緣,根本沒有人道修行善法這麼方便、容易。

  憑吾此行素,複難得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惡乏善行。

  如果我的行爲依然如故,那麼後世就很難繼續獲得人身,如果不得人身墮入了惡趣,那麼時刻都在造罪,根本不具備行善的能力。

  這個頌詞是分兩部分來解釋。

  “憑吾此行素,複難得人身”,讓我們反思現在自己的行爲,世間中大多數人的行爲都是隨惡行而轉。勝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提到“由于諸人類,多持不善品,以是諸異生,多墮于惡趣。”因爲現在世間上很多人都行持不善品,所以死後都難以生善趣。世間上不修學佛法的人,相續中的惡業習氣是非常嚴重的,順著自己的惡業習氣就很自然地行持惡業。(世間上的惡業和佛法中的惡業定義不同,世間認爲殺人、放火等都是惡業,至于殺生等很多事情都不認爲是惡業。佛法中的惡業要嚴格得多,範圍要廣得多。)憑我們現在的行爲:惡行多而善行少,而且不思悔改,到死的時候,惡業一旦成熟,肯定墮惡趣,難以獲得暇滿的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惡乏善行”,如果沒有獲得人身,墮入惡趣,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徒惡乏善行”,經常性的造罪,很難具足行善的能力。“徒惡乏善行”,有的解釋“徒惡”是完全在造罪業;“乏善行”,根本不具足行善的能力,也有從惡趣身份而言,這種身份是不是完全沒有行持善業的能力呢?這是不一定的,有些旁生等惡趣的衆生也會行一些善法,以前我們也分析過。

  爲什麼“徒惡乏善行”?從主要、大範圍的角度來講,因爲一旦墮入惡趣之後,行持善行的因緣很難具足,而造惡業的機緣很容易具足,所以一旦失去人身還想繼續修善是很困難的。“徒惡乏善行”,就很難繼續獲得人身。擁有人身最容易修行善法,爲什麼所有身份當中人的身份最適宜修善法?人身一方面造罪容易,另一方面修善法也很容易。人有智慧、有手腳,以及身體構造等等,都很適合修善法,不管放生、頂禮,修各種各樣的善業都比較方便、容易。從心的角度觀察:因爲輪回中人道有苦有樂,容易發起出離心,人的智慧也較高,容易思維殊勝的善法;天人雖然也有智慧,身體也非常殊勝,但太過于耽著享受的緣故,沒辦法象人一樣修持善法;惡鬼雖然也具有手腳,也具有思維,但經常處于痛苦中,經常生惡心,因此也很難行持善業。所以真正比較容易行持善法的,就是殊勝的人身,一旦失去了人身,就失去了行持善法的機會。

  從顯宗的角度來講,修持解脫道需要生生世世很長時間,每一世都保持一個暇滿的人身做爲修道所依,這是非常關鍵、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獲得暇滿人身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更好、更容易的累積善法。一旦失去人身,很難繼續修持解脫道,修持菩薩道的善法就會因此而中斷,有時會中斷很長時間,才有可能繼續恢複。所以對“未得的過患”要認真思考,千萬不要在現在這個身份上失去人身。

  如具行善緣,而我未爲善,

  惡趣衆苦愚,彼時複何爲?

  現在具足了修行善法的緣分時,如果我沒有精進地修持善法,一旦墮入惡趣,被衆苦折磨又非常愚癡,到那時我應該怎麼辦?那時就沒有真正行善的機會了。

  最好就是把握現在這個人身,努力克服固有的習氣。按照《入行論》等殊勝的經教所指示的修行方法,認真取舍觀察,才能讓我們相續中的善心愈加穩固,讓我們的善行越來越增上,所以《入行論》的的確確是引導我們趨向于善法的善知識,避免我們走很多彎路。

  我們修行善法的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入中論》中也有這樣的頌詞:“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現在我們很自在,住于安樂道中,住于人身中,如果沒有好好地把握這一機會,沒有好好使用這樣的機會,墮落惡趣後,隨著惡因惡緣而轉,那時應該怎麼辦?以什麼因緣才能從惡劣的身份當中出離?從惡性循環當中出離?從惡因惡果中出離,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趁現在自在之時,就應該認真觀察取舍。

  我們已具足各種因緣:上師善知識已遇,難得的法要已聞。經典中記載,很多經教來之不易。《寶箧經》中記載的六字大明咒,現在我們覺得六字大明咒是很普通、很簡單的一個咒語,實際上它的功德利益非常大。經典中記載:當時有一尊佛,想求六字大明咒,到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佛都沒有求到,最後到觀世音菩薩面前得到了六字大明咒。除蓋障菩薩也在釋迦佛面前求過這個咒語,佛當時沒傳,而讓他到一位顯現很不如法的修行人面前去求……有些法看起來容易,但求法是個非常困難的過程。現在我們看這個法要很容易就得到,但從真正的價值來衡量,它是相當珍貴的。獲得法要之後的確應該重視,當成珍寶一樣看待,經常去思維、觀修,因爲其中有很多殊勝的修行指南,就像指導我們修行的一盞明燈。

  我們要認真地觀察,如果真正墮入惡趣,被很多痛苦逼迫,那時怎麼可能想得起修行善法。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現在得了重病,在全身疼痛難忍,被強烈的痛苦逼迫時,很難真正想到修行正法,即便想到了,也很難有能力去修行,因爲強烈的痛苦會影響修法。以此爲例,再進一步思維:假如我們墮到地獄中,經受在《大圓滿前行》等經論中介紹的地獄痛苦,想想等活地獄、無間地獄、燒熱地獄等是什麼樣的痛苦,的確無法忍受。當身心感受那種激烈痛苦的時候,的確是無法修行善法,沒有修法的機會。這方面是痛苦;另一方面就是愚癡。現在具有…

《《入菩薩行論》第39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