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39课

  《入菩萨行论》第39课

  现在继续学习“谨慎所依暇满”的科判,下面讲第二个颂词:

  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

  然寿刹那欺,身犹须臾质。

  纵然看起来好象现在身体健康无病,衣食无忧,没有遇到其他的损害,但是寿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具有欺惑性,我们的身体犹如借来的东西一样,没有一个可靠的地方。

  这四句颂词是说明,虽然获得了暇满人身,但是它具有无常性。把暇满和无常结合起来思维,我们会产生精进之心。暇满难得主要是从人身难得的角度来讲,稀有难得。既然已得暇满人身,就应该用此人身修持善法,获得最大的利益。无常,则是从另个侧面让我们精进。我们的身体犹如借来的东西,随时都要归还,没有可靠性,既然现在已经借来了身体,就应该认认真真修行善法,不能因为现在没有疾病缠身就觉得不会死,或者觉得身体好,又丰衣足食,没有遇到其他违缘,就觉得现在一切都很顺利,不会马上死去,很多人会这样想。但作为一个修行人,要认清这种想法是欺惑性的,因为寿命的确是刹那生灭,死亡刹那间就会降临到自身,所以认为现在或短期内不死的想法,具有强烈的欺惑性。身体犹如“须臾质”,“须臾”是很快的意思,但在这里上师讲原意是借来之物的意思,就像我们借来的东西,只能在别人借给我们这段期间使用,如果物主什么时候要求归还,自己没有权利说不还。所以,借来的东西本来就不稳固不可靠,随时随地有可能被别人索还。我们身体的本质就像借来之物,没什么可靠,任何时间都有可能被索要而去:是今天?是明天?都有可能;任何地点都有可能死去:是在家里?是在车上?还是其他的地方?都有可能。真正观察时,在任何地方死亡都会发生,有些是突发疾病,有些是无因无缘突然就倒地而死,有些是突然遇到车祸,有些是突然遇到其他灾难死去。身体就是借来的东西,主人什么时候要求归还,我们做不了主。所以说寿命是刹那性的,没有办法保留很长时间。我们认为它不会死,这是一种欺惑的想法。

  “身犹须臾质”,不要认为现在方方面面都很好,就忘记生命是无常这一事实。如果认为生命会存在很长时间,很难会用这个生命去修行;如果我们真正认为寿命的确是无常、相当无常,就会自然而然首先去做最重要的事情,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这上面。

  为什么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主要的前行就是观修无常?因为当我们真正生起了无常观后,才会产生紧迫感,才会觉得不能再拖延修行佛法的时机,应该马上修行佛法。寿命什么时候终结是没有定准的,在无病的时候可以死,在丰衣足食的时候可以死,在没有任何前兆的情况下也可以死,我们的寿命就是刹那性的,没有任何可靠之处。死去之后现在的身体要抛弃,所有的财富都要抛弃,唯一跟随自己的业去投生。

  所以对于“须臾质”一样的人身,一方面具有珍贵难得的自性,一方面具有借来物的自性,这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达,拥有是暂时拥有,并不是永久拥有,这个人身是具有某种因缘才拥有的。

  龙树菩萨的《宝蔓论》中云:“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世间中有很多死亡的因缘,而生存的因缘却非常少,即便是生存的因缘,有时也会变成死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突然死亡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不能打算还有很长的日子:再过十五年、二十年认认真真修法,现在可以尽情享受轮回中的日子,实际上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已经过了无数这样的日子,现在到了该修行求解脱的时侯了。了知道理之后,应把时间主要放在修行上,这样,我们就知道获得暇满人身的真正意义、真正价值。

  辛二(未得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依据。

  “未得之过患”是讲后世如果无法获得人身的过患。

  今生当中已经获得人身,有人就认为不需要思考暇满人身,反正这个人身已经获得了,还思考它干什么?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现在获得的暇满人身,一定是以前修了暇满人身的因缘才获得的,现在如果不继续修行,以后无法再获得。没有获得暇满人身的过患是什么?现在就从两个科判去宣讲:

  壬一(真实宣说)分二:一、堕恶趣不行善法;二、不得善趣。

  癸一、堕恶趣不行善法:

  如果堕到恶趣中,几乎就丧失了行持善法的机缘,根本没有人道修行善法这么方便、容易。

  凭吾此行素,复难得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恶乏善行。

  如果我的行为依然如故,那么后世就很难继续获得人身,如果不得人身堕入了恶趣,那么时刻都在造罪,根本不具备行善的能力。

  这个颂词是分两部分来解释。

  “凭吾此行素,复难得人身”,让我们反思现在自己的行为,世间中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随恶行而转。胜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提到“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因为现在世间上很多人都行持不善品,所以死后都难以生善趣。世间上不修学佛法的人,相续中的恶业习气是非常严重的,顺着自己的恶业习气就很自然地行持恶业。(世间上的恶业和佛法中的恶业定义不同,世间认为杀人、放火等都是恶业,至于杀生等很多事情都不认为是恶业。佛法中的恶业要严格得多,范围要广得多。)凭我们现在的行为:恶行多而善行少,而且不思悔改,到死的时候,恶业一旦成熟,肯定堕恶趣,难以获得暇满的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恶乏善行”,如果没有获得人身,堕入恶趣,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徒恶乏善行”,经常性的造罪,很难具足行善的能力。“徒恶乏善行”,有的解释“徒恶”是完全在造罪业;“乏善行”,根本不具足行善的能力,也有从恶趣身份而言,这种身份是不是完全没有行持善业的能力呢?这是不一定的,有些旁生等恶趣的众生也会行一些善法,以前我们也分析过。

  为什么“徒恶乏善行”?从主要、大范围的角度来讲,因为一旦堕入恶趣之后,行持善行的因缘很难具足,而造恶业的机缘很容易具足,所以一旦失去人身还想继续修善是很困难的。“徒恶乏善行”,就很难继续获得人身。拥有人身最容易修行善法,为什么所有身份当中人的身份最适宜修善法?人身一方面造罪容易,另一方面修善法也很容易。人有智慧、有手脚,以及身体构造等等,都很适合修善法,不管放生、顶礼,修各种各样的善业都比较方便、容易。从心的角度观察:因为轮回中人道有苦有乐,容易发起出离心,人的智慧也较高,容易思维殊胜的善法;天人虽然也有智慧,身体也非常殊胜,但太过于耽著享受的缘故,没办法象人一样修持善法;恶鬼虽然也具有手脚,也具有思维,但经常处于痛苦中,经常生恶心,因此也很难行持善业。所以真正比较容易行持善法的,就是殊胜的人身,一旦失去了人身,就失去了行持善法的机会。

  从显宗的角度来讲,修持解脱道需要生生世世很长时间,每一世都保持一个暇满的人身做为修道所依,这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获得暇满人身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更好、更容易的累积善法。一旦失去人身,很难继续修持解脱道,修持菩萨道的善法就会因此而中断,有时会中断很长时间,才有可能继续恢复。所以对“未得的过患”要认真思考,千万不要在现在这个身份上失去人身。

  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

  恶趣众苦愚,彼时复何为?

  现在具足了修行善法的缘分时,如果我没有精进地修持善法,一旦堕入恶趣,被众苦折磨又非常愚痴,到那时我应该怎么办?那时就没有真正行善的机会了。

  最好就是把握现在这个人身,努力克服固有的习气。按照《入行论》等殊胜的经教所指示的修行方法,认真取舍观察,才能让我们相续中的善心愈加稳固,让我们的善行越来越增上,所以《入行论》的的确确是引导我们趋向于善法的善知识,避免我们走很多弯路。

  我们修行善法的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入中论》中也有这样的颂词:“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现在我们很自在,住于安乐道中,住于人身中,如果没有好好地把握这一机会,没有好好使用这样的机会,堕落恶趣后,随着恶因恶缘而转,那时应该怎么办?以什么因缘才能从恶劣的身份当中出离?从恶性循环当中出离?从恶因恶果中出离,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趁现在自在之时,就应该认真观察取舍。

  我们已具足各种因缘:上师善知识已遇,难得的法要已闻。经典中记载,很多经教来之不易。《宝箧经》中记载的六字大明咒,现在我们觉得六字大明咒是很普通、很简单的一个咒语,实际上它的功德利益非常大。经典中记载:当时有一尊佛,想求六字大明咒,到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佛都没有求到,最后到观世音菩萨面前得到了六字大明咒。除盖障菩萨也在释迦佛面前求过这个咒语,佛当时没传,而让他到一位显现很不如法的修行人面前去求……有些法看起来容易,但求法是个非常困难的过程。现在我们看这个法要很容易就得到,但从真正的价值来衡量,它是相当珍贵的。获得法要之后的确应该重视,当成珍宝一样看待,经常去思维、观修,因为其中有很多殊胜的修行指南,就像指导我们修行的一盏明灯。

  我们要认真地观察,如果真正堕入恶趣,被很多痛苦逼迫,那时怎么可能想得起修行善法。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现在得了重病,在全身疼痛难忍,被强烈的痛苦逼迫时,很难真正想到修行正法,即便想到了,也很难有能力去修行,因为强烈的痛苦会影响修法。以此为例,再进一步思维:假如我们堕到地狱中,经受在《大圆满前行》等经论中介绍的地狱痛苦,想想等活地狱、无间地狱、烧热地狱等是什么样的痛苦,的确无法忍受。当身心感受那种激烈痛苦的时候,的确是无法修行善法,没有修法的机会。这方面是痛苦;另一方面就是愚痴。现在具有…

《《入菩萨行论》第39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