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39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人身時,可以把法義思維得很清楚,一旦墮到惡趣,由于惡業的障礙,憶念不起修行的方式,很難修行。旁生算是比較好的,但旁生因爲愚笨,也無法真正修行善法。雖然說曆史上有記載鹦鹉念佛往生、老鼠往生等公案,極個別旁生有因緣修行善法,這是非常稀有的事例,絕大多數旁生都是愚笨的。如果墮到惡趣中,只有一個愚笨的頭腦,是無法修行善法的。“彼時複何爲”,我們可以這樣思維:我已經變成一頭牛、一只雞。我的思維就完全不像現在這個“人”的思維了,身體一換,思維就完全變了,不要認爲我現在是人的頭腦,當轉生爲牛時,還是人的頭腦,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現在有人的頭腦,是因爲有人的身份。但是,一旦轉變成其他身份,就不會再有人的思維。根登曲佩在《中觀精要》中有一個比喻:如果神識在驢的身體中,當驢遇到青草時,它就會覺得青草無比美味,吃起來很香。但是,如果神識離開驢的身體轉生爲一只狗,它的神識一旦進入到狗的身體中,它就再也感覺不到青草的香味了。意思是說,神識轉生不同的身體,就會影響它的意識。同樣,我們現在頭腦活躍、有智慧,一旦轉生到惡趣的身體中,神識就會變得非常愚鈍。那時我們怎麼思維善法?根本就沒有行善的機會。因此,當我們現在還沒有轉生惡趣,有比較敏銳的思維﹑智慧時,應該認真思維菩提心、空性見、解脫道的道理 。

  癸二、不得善趣:

  既未行諸善,複集衆惡業,

  縱曆一億劫,不聞善趣名。

  前面講墮惡趣無法行持善法。現在講:如果不行持善法,就很難得到善趣。

  “既未行諸善,複集衆惡業”,在惡趣中,根本沒有行持善法的機會,反而積累了很多惡業,這樣縱然經曆一億個大劫,或者說在一百具胝劫中,連善趣的名稱也聽不到,何況真正獲得善趣。由此可知惡性循環的可怕之處。

  在惡趣中,很難行持善法,而且通過以前惡業的等流習氣成熟,又喜歡造惡業。一方面沒有修善法的機會,另一方面造惡業很方便,惡業加惡業,在輪回中,從惡趣到惡趣,難以轉生善趣,甚至連善趣的名字都聽不到,何況轉生善趣。經典中記載:當年須達長者(給孤獨施主)發心給佛陀修祗園精舍,舍利子尊者和須達長者在丈量土地時,看到地上有一群螞蟻,尊者顯得很傷心,須達長者問爲什麼傷心?尊者說:通過神通觀察,這群螞蟻七佛以來都是螞蟻身。已經曆七個佛出世還是螞蟻身,說明墮在惡趣中以旁生的身份度過了很長時間,一直沒有獲得解脫。這只是一個被宣講出來的例子,沒有被宣講的就更多了。這些衆生長時間都在惡趣中,沒辦法轉生善趣,原因就在于造惡業非常容易,修善法非常困難。即便經曆很長時間,也難以真正從惡趣中解脫。

  它們有沒有解脫的可能性?解脫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要積累轉生善趣的因緣難之又難,而累積墮惡趣的機緣非常容易。原因在于內心的貪嗔癡習氣,在每個衆生相續中都是周遍、任運的,不用造作,自然而然起心動念就會跟隨我執、煩惱習氣而轉;但要積累修善法的習氣就不容易了,有時要下很大的決心,才願意做一件好事、修一個善法,根本不如造惡業的念頭來得強烈,來得容易。所以,修善法難,造惡業容易得多。在世間,造惡業的人有很多,修善法的人很少,原因就在這裏。

  壬二(彼之依據)分二:一、教證之依據 ;二、理論之依據。

  癸一、教證之依據:

  是故世尊說,人身極難得,

  如海中盲龜,頸入轭木孔。

  爲了說明人身來之不易,佛陀在《阿含經》等多部經典中,曾經講到“人身難得”的道理。主要是以盲龜遇木轭的比喻說明人身極爲難得。比喻是怎樣宣講的呢?整個叁千大千世界假如全部變成一大海水,叁千大千世界的範圍非常大,如果不觀察,很難想像大到什麼程度。叁千大千世界的範圍,用現在的知識來講,這個地球只是四大部洲的四分之一,是其中的一塊而已。四大部洲加須彌山,再加初禅天以下的世界,算一個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算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叁千大千世界都變成大海水,波濤洶湧的海面上有一塊具孔的木轭。木轭就是耕牛耕地時候的一種工具,交叉型的、十字型的一種木塊,中間有個洞叫木轭孔。一個木轭在海上隨波逐流,在海底有一只盲龜,盲龜一百年上浮海面一次,盲龜在上浮海面的時候,它的頭要恰巧鑽入浮在海面上的木轭孔中,這非常困難。

  同樣的道理,要得到人身比這還難。我們可以試想:如果在範圍很小的地方,比如是遊泳池大的面積,木轭孔、水都不動,烏龜在水池裏到處遊,腦袋撞到木轭孔裏面的機會就很大。但是,它不是一個太平洋的範圍,而是像整個叁千大千世界的一個大海,而且被風吹得飄浮不定。烏龜如果長年在海面上遊,或有眼睛可以看木轭孔在哪個地方,鑽入的機率會比較高。但關鍵是,它沒有眼睛看不到,一百年才上升一次,上升後腦袋必須要鑽到木轭孔中,這是非常困難的,木轭也沒有心思要等海龜。

  叁千大千世界的海水比喻輪回,海面比喻善趣,盲龜比喻沒有取舍因果的衆生。一百年上浮一次水面比喻衆生生善趣很困難,腦袋恰好鑽入到木轭孔中,說明獲得人身的機會。我們通過這種比喻觀察,獲得人身的確非常困難。除此之外,佛陀在經論中還講了光壁撒豆的比喻:一面光滑的牆壁,我們朝著牆壁撒豌豆,豌豆很難沾在牆上,即便沾住了,機率也非常小,而想要得到人身比這還困難。很多比喻都宣講了人身是非常難得的,這是佛通過智慧之眼觀察之後進行宣說的。

  我們認爲中國有13億人很多,或整個世界有70億人,就認爲人口很龐大,如果我們觀察一下,草地上小動物的數量,海底裏小旁生的數量,人的數量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非常少。我們還可以這樣比較,一個城市有幾百萬人口,但一個城市裏的小旁生數量就無法計算了,一片草地上、或樹林裏的小蟲子就已經遠遠超過幾百萬。從這個角度來講,人和旁生根本不成比例。所以,旁生的數量比人多,惡鬼及地獄衆生的數量更加多。幾十億的人口,根本不算多。

  佛陀在講“暇滿人身”時,並不是講普通人身,暇滿人身必須要具有修行佛法的機會,才稱之爲“暇滿人身”。在70億人口中,“暇滿人身”只占很少的數目,的確非常少。如果現在不修行善法,我們很可能自然而然就變成大多數,什麼是大多數?在70億人口中大多數是不學佛的人,在衆生中大多數都是旁生、地獄、餓鬼,我們很可能變成這樣的大多數!大多數就是失去人身,大多數就是不信佛。所以,我們現在擁有人身之時,要認認真真的對待,盡最大的努力,勇猛精進地趨入修行。 

  

《《入菩薩行論》第39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