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44課

  《入菩薩行論》第44課

  現在我們繼續學習,對于斷除煩惱要有強烈的意樂心。

  壬二(莫因痛苦而厭倦)分叁:一、觀察所斷之罪過而不厭倦;二、觀察對治之功德而不厭倦;叁、觀察自己承諾而不厭倦。

  厭倦就是對修持斷煩惱有厭煩心,不想再繼續下去。“莫因痛苦而厭倦”:在斷煩惱的過程中,會産生各種痛苦,有時來自外境,有時來自內心;有時來自同行道友間的麻煩,有時來自外道的麻煩;有的是財富上的,有的是精神上的。但不要因爲遇到了痛苦,就厭倦修行之道。口頭說不厭倦是不夠的,此處叁個科判從叁個側面,告訴我們怎樣才能不厭倦。

  一、觀察所斷之罪過而不厭倦;

  所斷的罪業必須要斷除,不要因爲受到短暫的傷害就生起厭倦心。可以通過下面的思維來斷除。

  列陣激戰場,奮力欲滅除,

  終必自老死,生諸苦惱敵,

  僅此尚不顧,箭矛著身苦,

  未達目的已,不向後逃逸。

  此處用戰場比喻學習佛法應該具備勇敢之心:在冷兵器時代,人們使用刀槍劍矛互相刺殺,在激烈戰鬥的戰場上,對方都想要奮力滅除怨敵。但怨敵自性是什麼?“終必自老死”:即便你不殺他,幾十年後他也會自然死亡。“生諸苦惱敵”:怨敵的煩惱也很深重。在激烈的戰場上奮力想要滅除的怨敵,不過是一個個會自然老死,同時也被重重煩惱所折磨、困擾的可憐對境。滅除這樣的怨敵自己尚且不顧“箭矛著身苦”,在沖鋒時不顧如雨的弓箭射過來,猶如樹林一樣的長矛往身上刺,即使負傷也根本不在乎,乃至沒有消滅對方之前,根本沒有退卻的心。上過戰場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沒上戰場前,都很怕死。但真正上了戰場後,在那種環境中,就一心一意想把對方置于死地,尤其看到自方人被打死後,更激發了拼命之心。

  戰爭一方面是非常恐怖的,是讓人受苦的自性,然而此處的重點是:如果激發出鬥志後,根本不會管這些痛苦,並不是弓箭、長矛傷身不痛,而是旺盛的鬥志支撐著他,雖然很痛,但決不逃跑。這個比喻告訴我們,修行者應勇于面對煩惱。

  況吾正精進,決志欲滅盡,

  恒爲痛苦因,自然煩惱敵。

  故今雖遭致,百般諸痛苦。

  然終不應當,喪志生懈怠。

  世間人爲了沒有意義的事情,尚且如此勇敢、精進,何況我正在精進、決志要滅盡恒時成爲痛苦之因的自然煩惱敵。

  “恒爲痛苦因”:是說成爲痛苦因的時間很長,並不像前面頌詞所講的怨敵,他是終必自然老死的自性,此處要滅掉的是恒時成爲痛苦之因的“自然煩惱敵”---自性煩惱這個怨敵,它是苦惱的來源,是不會自然死亡的。要滅掉這個強大的怨敵的話——“故今雖遭致,百般諸痛苦”,我們應該像前面的戰士那樣,激發起鬥志,一旦從內心深處激發起和煩惱決戰的鬥志,就會産生百折不撓的心態,所以“故今雖遭致,百般諸痛苦”,雖然我們在和煩惱作戰的過程中,也遭致了百般痛苦,就像前面所講戰場上的“箭矛著身苦”。假設現在我遭受了各式各樣的痛苦,各種違緣集于我一身,“然終不應當,喪志生懈怠”,但我也終究不應喪失鬥志,要堅定與煩惱鬥爭到底的決心,不應該喪志生懈怠心。世間人爲了消滅怨敵,根本不管自己是否受傷、是否喪命,只是一心一意想要消滅對方。那麼作爲一個修行者,更應該激發起與煩惱抗爭的決心,只有這樣,遇到痛苦也絕對不會喪志懈怠。

  下面講米拉日巴尊者的公案。尊者想要去求正法,修持殊勝正法時,開始遇到很多痛苦,當然有以前造業的原因。上師馬爾巴尊者讓他多次修房子,不僅身體受痛苦折磨,心也倍受煎熬幾乎絕望,經曆很多苦行之後,上師才給他傳法。得法後修持的過程中,尊者也遭受了很多痛苦:身上沒有衣服穿、口裏沒有糧食、身下沒有座墊,遇到獵人折磨他的身體,很多人對他冷嘲熱諷……各種違緣、痛苦都經曆了,但我們何曾看過尊者退失一念的決心?從來沒有。就是依靠這種決心,精進修持,最終獲得殊勝的成就。漢地《高僧傳》講了很多高僧大德的例子。很多高僧大德在修法過程中,經曆了難以想象的痛苦,但他們修行的初衷沒有變,雖然身心遭受痛苦,但調伏煩惱、修持正法的決心沒有變,堅持修行最後獲得解脫。

  雖然我們和這些修行者的根性、福德相比差得很遠,但要想到:他們這種大福報、大根基的人在修法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痛苦違緣,我們沒有任何違緣也不現實,關鍵是在違緣出現時應怎樣對治。。違緣能讓我們退失道心,所以我們盡量不要讓違緣成爲退道的因緣,而是要將它轉爲道用。

  比如有人因身體的疾病而激發起修行的決心;有人因其他衆生的傷害,激發起對衆生的大悲心,成功地把這些違緣轉變成修道的順緣,調伏了煩惱。有時我們想遠離一切違緣:身體不要生病、不要破産,不要被人誹謗……這些雖然是生活的違緣,但會不會成爲修道的違緣?不一定。關鍵看我們怎樣面對,當現象出現時,如果我們被它打垮,這種違緣不但是生活的違緣而且也成了修道的違緣;如果身心遇到傷害道心沒有退失,並因此生起了強烈的精進心,就說明它沒有成爲修道的違緣。所以,生活上的違緣不一定是真實違緣,有也好,無也好,都無所謂,關鍵是不要讓它成爲修道的違緣。修道的違緣不一定是生活不如意,有時生活很順利、快樂,經常被贊揚,也可能成爲修道的違緣。因爲當自己順利、快樂時,很容易忘記自己需要修道;經常被贊揚時,忘掉了自己是個苦惱的衆生。所以遇到順境時,雖然表面上不是違緣,但實際上很有可能成爲修道的違緣,這需要詳細觀察。

  此處講到“百般諸痛苦”,雖然招致了百般痛苦,但是我們應堅持修道,不應“喪志生懈怠”,這就是觀察所斷的罪過而不厭倦。雖然修道過程中生起痛苦,但我仍然要忍受,不要因爲痛苦而厭倦,退失修道的決心。

  癸二、觀察對治之功德而不厭倦:

  對治煩惱有很大的功德,想到它的利益功德,我雖然遇到痛苦,但不厭倦。

  將士爲微利,赴戰遭敵傷,

  戰歸炫身傷,猶如佩勳章。

  吾今爲大利,修行勤精進,

  所生暫時苦,雲何能害我?

  這裏運用比喻和意義相結合的方式來講。第一個頌詞講到:這些普通的戰士爲了成爲英雄,爲了軍饷、升官等小小的微利而奔赴戰場,在與敵人交戰的過程中,受了傷。戰爭打贏歸來時,他會向家鄉人或戰友炫耀身上的傷口,以此作爲炫耀的資本,就好像傷口是他佩帶的軍功章一樣,(經常看到很多軍官、軍人在出席某些會議時,佩帶很多軍功章,他們覺得軍功章是自己的莊嚴。)這無外乎是想讓別人認爲他英勇無畏,很勇敢、很英雄,這是世間的做法。

  “吾今爲大利”:前面講將士爲微利,現在我是爲了成佛利益衆生,爲了這種廣大的利益“修行勤精進”,精進修行斷煩惱之道。在此過程中,所生的暫時苦“雲何能害我?”世間人爲了讓別人認爲自己是英雄而炫耀傷口作爲莊嚴,我們現在和煩惱作戰的過程中,暫時的痛苦又怎麼會害我?關鍵就是心態,我們也可以把遇到的痛苦作爲莊嚴,不能被暫時的痛苦嚇倒,不能因爲修行有痛苦就退失。

  米拉日巴尊者也有這種莊嚴。傳記中講到:岡波巴尊者在米拉日巴尊者那裏學佛法圓滿後離開時,米拉日巴尊者去送他,過一條小河時,叁次把他招回來,說有個很深的竅訣,岡波巴尊者返回來之後,他又說這個竅訣實在是太深了,算了還是不傳了,最後一次時,他說:這個竅訣如果不傳給像你這樣的行者,就再也找不到人了。他就把身上的衣服撩起來,整個屁股上全是長期在岩石上打座留下的厚繭,他說:這個是我最好的竅訣,任何人都沒有教過。岡波巴尊者看了之後,生起了像一定要像上師一樣精進修持的決心。這些疤痕就相當于調伏煩惱的過程中的勳章、莊嚴。屁股上的傷疤有什麼可以炫耀的?那是長期的打座觀修調伏煩惱留下來的紀念,相當于修行人的莊嚴。米拉日巴尊者爲了修行受了很多苦,但他就沒有被痛苦擊倒。

  作爲我們,這麼大的痛苦今生不一定遇得到,如果一個人心志很強,大苦也不會造成傷害;如果心志很弱,小苦亦可把他擊倒。作爲修行人,不能過于脆弱。我們凡夫人內心中充滿了煩憂和迷惑的種子,要從零開始修持,沒有痛苦絕對不可能,我們要正視這個事實,修行當中一定會有痛苦,絕對不可能一帆風順。有了這種正確的觀念後,遇到痛苦時,我們要面對它、戰勝它,不要讓痛苦成爲修道的違緣。

  “所生暫時苦,雲何能害我?”這是自信的口氣,一種驕傲的口氣:我是一個修行人,暫時的痛苦怎麼可能會害我?有了這種氣度我們就可以面對痛苦,不管是身心上,還是外境上的痛苦,我們都不會忘記自己修道的決心;有了這種氣魄,我們就可以在修道的過程中戰勝一切苦難,真正成爲一個好的修行者。

  今天就講到這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