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43課

  《入菩薩行論》第43課

  現在學習第四品不放逸,不放逸是修行菩薩道過程中的重要因素,無論修學任何善法,都需要具足不放逸。不放逸是修法的根本。放逸會使心處于散亂、不知取舍的狀態,失壞修行者的身份;只有處于不放逸、謹慎取舍的狀態中,才可以提醒自己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哪些應該想,哪些不應該想。

  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首先要盡量多聽聞、多學習,才能了知取舍之處。如果沒有學習《入菩薩行論》,就無法了知本論所講的佛法精要和修行方式,進而無法生起由聞慧和思慧所引發的殊勝定解。沒有定解,觀修時就沒有所緣境。沒有聞思修,怎麼可能無因無緣地從輪回中獲得解脫?任何一種果法,都必須依靠因緣的累積而獲得。從輪回中獲得解脫果,也必須具足因緣,此因緣就是聞思修。如果圓滿具足聽聞、思維、修行,就可獲得解脫,不具足或部分具足,想要獲得解脫果是根本無法承辦的。

  現在我們處于因緣法中,我們要牢記,世界上任何事的出現,都是某種因緣累積的結果,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痛苦還是快樂、解脫還是輪回,這些果法、現象的出現絕對不是無因無緣的。解脫者有解脫的因緣,輪回者有輪回的因緣。比如:輪回中墮入地獄的果報已經出現,一定是圓滿具足了墮地獄的因緣。我們要成爲一名修行者、解脫者,必須要讓解脫的因緣圓滿。修學佛法離不開因緣,如果我們百分之百地相信“緣起”,就會盡量圓滿安樂的因緣、解脫的因緣,盡量避免墮惡趣的因緣、輪回的因緣。

  因緣和果法之間的關系,佛菩薩在經論中講得非常清楚。如果想要解脫,出離心是一大要素。有了出離心,輪回的因緣就相對中止了。雖然中止了新生的輪回因緣,但不代表也中止了相續中以前的因緣,所以,要進一步修持更偉大的菩提心、空性慧等一切善妙的因緣。如果今生中完全具備、圓滿這些因緣,就會在今生中獲得解脫果;如果在後幾世中具足這些因緣,就會在後幾世中獲得解脫果;如果一直不修持,不具備這些因緣,我們就會一直輪回,不會無因無緣獲得解脫。調伏煩惱、修持菩提心,一定能圓滿解脫因緣。

  我們現在所學的法,都屬于因緣法,絕不可能無因無緣地顯現某種現象、某種果。掌握“因緣法”,對佛弟子、修學者來講相當重要。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只會成熟在自己身上:你做的所有解脫道的事情,只會成熟在你身上;你做的種種違背因果的事情,也會成熟在你自己身上。通達此理,我們會非常小心取舍、精進修行,不再需要旁邊有人督促:“你今天必須要修這個法、那個法”,或者:“你今天必須要精進……”。因爲你誠信因緣法,深知不論什麼因緣,哪怕一個小小的善因善緣,也會成熟安樂果;一個小小的惡因惡緣,也會帶來痛苦,成爲修道的障礙。

  無始以來,我們沈陷于煩惱深重的狀態中,就是因緣積累的結果。我們要調伏煩惱,不讓煩惱出現,必須要具足調伏煩惱的因緣,所以我們要認識煩惱,修持斷煩惱之道。如果因緣具足,果不可能不出現。但是,如果眼高手低,只想著解脫道如何快樂,佛成道之後如何顯神通,而完全忘記佛菩薩在因地時如何修持,這就錯了。佛菩薩爲我們留下了很多傳記:如佛陀的傳記,八大菩薩的傳記,還有漢地、藏地、印度等高僧大德修行的傳記,雖然我們喜歡看他們修行獲得的成就和度化衆生的事迹,但更應該看的是他們修行的曆程,也就是看他們怎樣累積解脫因緣的過程。

  在米拉日巴尊者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所累積的成就要素:首先具備了堅不可摧的信心;其次,具足了調伏內心的竅訣,掌握了大手印;也具足了修行竅訣的要素,不屈不撓地精進,他的精進從未丟棄過,這些因緣都具足後,一生成就絕對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現象的發生一定是因緣累積的結果。其他祖師的傳記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的。

  《白蓮花論》中幾乎沒講佛陀成佛後如何,大量篇幅所講是佛陀因地時如何修行的事。爲什麼要講因地時如何修行?因爲因地最重要,是累積成佛因緣的過程。這對我們最具有啓發意義,一方面要對佛果産生信心——看佛陀成佛後的事迹,引發我們對成佛的信心;另外也需要看佛陀成佛之前做了什麼。在佛經裏,佛陀不僅宣說如何發出離心、菩提心,如何修持“般若”等修行方式,還宣講了自己如何修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六度,有很多的公案我們可以參考。我們除了看精彩故事之外,還要看故事裏講述的怎樣修行的道理,後學者應挖掘出內在的啓示。

  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爲初學者修學一段時間後,如果沒有出現任何改變、任何驗相,會覺得修學佛法沒有用處。但我們應了知佛果是極爲殊勝的,它需要累積廣大的資糧,絕不是隨便修持幾天就可成就,沒有投機取巧的機會,不是佛菩薩更眷顧誰的問題,佛沒有偏袒任何人。佛開出修行的藥方,方法是相同的,關鍵要看誰認真執行了,誰努力累積了成熟的因緣。因緣成熟,果就會出現,如果在此過程中投機取巧,只是做形象上的修行者,佛菩薩說這無有意義。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一點意義,而是說相似的、形象上的修行,對圓滿成就的因緣沒有真實意義。

  作爲修行者,應該腳踏實地、老老實實地積聚這些因緣,其他人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只有自己老老實實地去圓滿一個又一個的要素,圓滿一個又一個的因緣,這樣才會落實在自相續中,即便不求任何果位,果位自然會出現,如果因緣不成熟,即便天天想得到果位也不會出現。雖然是很簡單的道理,但也關系到佛教深刻的內涵,只有真正懂得“因緣法”,知道不論什麼事情:成爲世間人、偉人、小乘行者,乃至菩薩、佛,無一不是因緣累積的結果,只不過是因爲他們的因緣不同,不同的因緣決定不同的結果,但沒有因緣絕不可能有結果。我們要成佛、要度衆生,這種想法固然好,但我們要反問自己:我現在是在積累度衆生、成佛的因緣嗎?我們做因緣是隨隨便便地做,還是很認真地做?只有這樣問自己,才會反觀自己修行到底怎樣。我們在調伏煩惱、修菩薩行的過程中,要牢記這一點。

  現在有些人在修持佛法或皈依叁寶、皈依大乘之後,想馬上出現好的現象:身體健康,風調雨順,家庭和睦……,如果沒有出現這些結果,就覺得佛法不靈、不管用。佛法並不是法術,佛法講的是因果規律,怎樣圓滿緣起的方法。所以在皈依叁寶、學佛之後,相續中的煩惱、習氣還很多,只做表面上的皈依和修持就想有很大的轉變是不可能、不現實的。

  我們在世間做任何一件事,沒有成功之前都會遇到很多違緣、障礙,但無論如何會繼續下去,因爲我們知道要成就一件大事,總會有違緣出現,所以會忍受一切。同理,修學佛法是趣入解脫的大事,它具有安樂的自性,遠遠超勝世間中的任何一種大事業,因此,需要很大的福報和長期修行。在此過程中,如果身體出現不適,家庭出現問題,工作出現不順利,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這並不是佛法帶來的問題,而是因爲我們無始以來就具足這些因緣。現在雖然學佛,可我們還是凡夫,並不是一學佛馬上就成爲聖者,我們相續中的煩惱還存在,這需要通過不斷地修持,逐漸改變自相續,有了這種心態就會有長期修持的決心。反之,覺得皈依了叁寶、學了佛法,就應該給我們帶來一切的快樂,如果出現一點點違緣、障礙,就認爲佛法不好、不靈驗……就放棄學佛,這對佛法本身不會有傷害,但對自己是很大的損害,因爲佛法告訴我們如何取舍及很多正確的道理,如果堅持修下去就會得到很大的利益,如果放棄就等于放棄此利益,從這方面講,有很大的傷害。這種傷害不是佛法對您有什麼懲罰:不是你不學,佛就不高興,會懲罰你;學了,佛就很高興,給你獎賞,賜你吉祥,並非如此。

  在修學佛法過程中,不管是長期修學者還是初學者,都要把這個問題仔細地思維清楚,這樣我們就會堅定決心,繼續修持佛法,縱然遇到任何危險,再多的違緣,我們都有戰勝它的決心。

  壬二、作意煩惱非爲所依:

  

無始相續敵,孽禍唯一因,

  

如久住我心,生死怎無懼?

  爲什麼說煩惱非爲所依之處?我們繼續講煩惱對我們的過患,對我們的傷害,然後我們就能夠了知煩惱不是我們的所依之處,以後不能再依靠它。不但不能依靠煩惱,而且根本不能夠與它共存,如果與它同在,感受到的只有痛苦、恐懼而已,不會有任何的安樂。

  第一個頌詞:如果不消除煩惱的話,在輪回中一定只有痛苦、只有恐懼,第二個頌詞:如果煩惱住在我心中,就不會有真實安樂可言。

  “無始相續敵”:“無始”是指時間特別長,通過我們的分別念已經無法找到開始,佛陀爲了避免我們做無意義的追尋,所以佛陀就說“無始”,無始以來就是這樣。因爲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即便知道答案,對我們修行也沒有任何幫助。還不如告訴我們:現在就調伏你的心,不管煩惱的起始時間,如果現在能夠中止煩惱,以後就不會再煩惱。佛陀在很多教言中說:我們關注心的當下,關注怎樣截止煩惱流,這是現在我們應做的事,而尋找煩惱的開始,對我們修行者沒有任何意義。佛陀打了個比喻:一個人在戰場上被毒箭射中,他最應做的事情是什麼?應該馬上請醫生把箭拔出來,療毒、療傷。這是他現在應做的事,而且是正確的事,因爲他的時間不多,沒有耽誤的資本,但如果傷者不做正事去而觀察箭是誰射的?箭的竹子從哪裏來的?鐵的箭頭是誰做的?毒從哪裏來的?想要把這些問題搞清楚,還沒搞清楚就死了,所以不必要做沒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的時間,相當于戰場上被毒箭射中的人一樣,時間已經不多了,應該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斷除煩惱上,把煩惱毒去除,如果我們舍本逐末,去…

《《入菩薩行論》第43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