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尋找煩惱的來源到底是怎樣?有多久?這些問題我們根本無法得知,即便找到了又怎樣?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應該抓緊時間調伏煩惱。佛經中經常講的“無始”就是這個意義。
“無始相續敵”:從無始以來,相續不斷地傷害我們的怨敵。“孽禍唯一因”:唯一的因就是煩惱,任何一個痛苦,任何一種傷害,都是由煩惱發動的。我執、我愛執,還有貪、嗔、癡等方面都歸屬在煩惱中。如果這些孽禍唯一的來源長久住在我心中,“生死怎無懼”?我在輪回中怎能沒有畏懼?怎能不害怕輪回而興高采烈、無憂無慮安住?
這是引導我們思維:我的相續中還盤據著一條煩惱毒蛇,無始以來經常傷害我,心中有這條毒蛇我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假如我們在家裏發現一條毒蛇,乃至于沒有把它趕出去、沒有親眼看到它消失之前,我們不可能有安樂,不可能不畏懼。同樣,我們內心中長期居住著一條煩惱毒蛇,又怎麼高興得起來?以前根本不了知事情的真僞,天天無憂無慮地過日子,沒把修持佛法當做重要的事情。
如果有人想:我情願不知道,這樣還可以有好心情,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但現在學了這個頌詞,我知道內心有煩惱後,就開始恐懼,再也高興不起來,所以還不如不學習。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不管你知不知道,煩惱怨敵都會一直存在我們心中,並對我們做傷害,與其視而不見,麻痹自己,還不如早點對治它,否則我們會長期感受地獄、餓鬼等痛苦。所以知道內心中存在著煩惱怨敵,煩惱毒蛇,也知道所有痛苦、迷惑都是它引起,以後會帶來更多麻煩,因此,現在必須發現它、對治它、與它作鬥爭。這樣,短期內似乎不快樂,但早發現、早對治,就不會無終止地感受它的傷害。爲此,我們不能假裝它不存在,還在興高采烈地生活。所以與其假裝它不存在,還不如現在主動對治它。此處主要是講如果心中有煩惱,在生死輪回當中不可能“無懼”。下面講只要煩惱在我們心中,就不可能有真實的安樂可言。
生死牢獄卒,地獄劊子手,
若皆住我心,安樂何能有?
“生死牢獄”:“生死”就是輪回。整個生死猶如牢獄一樣,關在牢獄中的犯人是不會有安樂的,有些牢獄很狹窄、很潮濕,條件非常不好。但據說有些國家的監獄條件很好,什麼設施都有,即使設施好點,也許痛苦暫時少點,但無論是設施好的監獄,還是不好的監獄,都有一個共性:沒有自由,沒有自由是共同的痛苦,這是毫無疑問的。只要有牢獄,裏面的犯人是沒有自由的,暫時的一點點安樂,相對于失去自由來講,不算是真實的安樂,因爲有了自由才有真實的安樂。
整個生死輪回就像一個大的牢獄,衆生就像牢獄裏面的犯人,能不能從牢獄中出去,關系到衆生有沒有真實的安樂。住在牢獄中是沒有真實安樂可言的,如果能從牢獄中出去,就可以獲得真正的自在。煩惱猶如獄卒,像監獄中的看守,時時刻刻盯著裏面的犯人,不讓他們出去,限製他們的行動。把整個生死輪回比喻成牢獄,我們能不能獲得真實快樂?能不能獲得自在?就看你能不能真正從生死牢獄中出去,如果煩惱住在我心中,讓衆生沒有辦法從生死牢獄中出去,一直關在生死牢獄中,怎麼有快樂可言
“安樂何能有”?
監獄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比較苦,環境不好,天天還要挨打、受折磨;另一種條件好一點。這就相當于生死牢獄——六道輪回中的善趣和惡趣一樣:惡趣的衆生,它的牢獄就很痛苦,比如:地獄、餓鬼、旁生,天天受苦,沒有快樂;人道、阿修羅道、天道相當于條件好的監獄,有一些安樂。尤其是天道,快樂還比較多、比較明顯。但六道衆生有個共性--都沒有出輪回,都沒有真正得到身心自在,這是什麼原因?其實每個衆生心中都有獄卒在把守,也就是都有煩惱。如果不調伏內心中的煩惱,“安樂何能有”?怎麼可能有安樂可言?雖然暫時在天道中、人道中有一點安樂,但這種安樂沒有脫離輪回,還沒有獲得真正的自在,怎麼可能是真實的安樂呢?不可能是真實的安樂。
輪回中充滿苦苦、變苦、行苦,叁苦周遍整個輪回。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講:整個輪回就象不淨室一樣,不可能有香氣。佛陀在經典中講到:整個輪回猶如針之尖。就象縫衣針的針尖,處在針尖上面,怎麼可能安樂?還有些經典中講:整個輪回猶如羅刹洲一樣。布滿羅刹的羅刹洲,怎麼可能有快樂可言?絕對不可能有。所以“生死牢獄卒”住在我心中,不可能快樂。還有“地獄劊子手”——在地獄中的牛頭馬面,把衆生用刀叉叉起來,扔到鐵鍋、油鍋裏,抛到利刀鋪滿的道路上,使他們感受各種痛苦,他們是負責行刑的劊子手,他們不消失,苦沒有辦法消失,而地獄劊子手住在我心中,地獄劊子手是誰?就是煩惱,如果有了煩惱就會墮地獄、就會受苦。其實墮地獄受苦完全是自己心中的業變現的,這些劊子手是從煩惱的因緣而來,如果沒有煩惱,不造業就不會墮地獄。
煩惱就像劊子手,經常給我們施予痛苦,現在“地獄劊子手”--煩惱一直住在我們心中,怎麼可能有安樂?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煩惱,這個煩惱如果不提早調伏,地獄的痛苦遲早會顯現。猶如劊子手一樣的煩惱就住在我心中,隨時可能爆發,我們處在這種環境中,是不可能有安樂的。
我們一定要認真地思維,如果不調伏煩惱,只有死路一條;如果從現在開始修持調伏煩惱之道,絕對有希望、有機會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真正跳出生死牢獄,完全摧毀整個地獄,殺死劊子手,不讓他再去傷害衆生。如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通過修持調伏煩惱之道,已經成功地從輪回的生死牢獄中越獄,完全超離了輪回,不但自己解脫,並且留下了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的道理。就像在牢獄中成功越獄的犯人,爲後人留下了越獄的方法,後人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越獄。甚至還有很多佛、菩薩的化身,紛紛化現到我們身邊,親自帶領我們去修持超越生死牢獄的解脫之道。就像上師、善知識,他們早已脫離輪回,但看到生死牢獄中的苦難衆生,沒辦法忍受他們的痛苦,便化身成人的形象、與我們相同的樣子來到我們身邊,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告訴我們解脫之道。
所以,現在我們不管是直接在上師面前聽聞佛法,還是通過光盤聽聞,都是在學習怎樣從生死牢獄中脫離的方法,正如《入菩薩行論》這部殊勝的論典,就是告訴我們怎樣從生死牢獄中脫離,怎樣徹底擺脫地獄劊子手的殊勝方法。
關鍵要看自己:第一、看我們願不願意從牢獄中脫離。當真正了知輪回的痛苦後,沒有人不願解脫。只不過有時被輪回假象迷惑,覺得輪回沒有痛苦,沒有出離的必要,其實這是對輪回的本性不了解。就如以前佛經中記載:商人被黑風吹到羅刹洲,羅刹女變成美女,和商人結婚、生子,擁有很多的珠寶,商人們覺得羅刹洲很快樂,沒有出離的必要。但他們不知道這是圈套,如果有新的商人到來,羅刹女就會把以前的丈夫吃掉,其實他們時刻處在危險、痛苦中,但他們並沒有發現真相,而被假象迷惑,覺得沒有解脫的必要。所以現在衆生不觀察,也會覺得輪回很舒服、很快樂,家庭幸福,物質豐富,沒有出離的必要,實際並不是這樣,這只是假象而已。我們應該了知真相,要希求出離輪回。
第二、相不相信出離輪回的教言。如果我們真的想從輪回中解脫,就會對能幫助解脫輪回的教言感興趣,這時才會認真地學習、分析、觀修《入菩薩行論》中的殊勝教言,依此修持,即可解脫,否則將會繼續流轉輪回。
前面描繪了煩惱的可怕,之後,我們要逐漸生起斷除煩惱的意樂。
辛二(生起斷除欲樂)分叁:一、披上斷惑盔甲;二、莫因痛苦而厭倦;叁、堅持不懈對治煩惱。
“披上斷惑盔甲”:指發誓願,是說自己發起誓願:一定要斷除煩惱,不被違緣所轉。因爲戰士披上铠甲之後,他在沖鋒獻陣時,才不畏懼刀劍。現在和煩惱作戰的過程中,也需要盔甲---發起殊勝誓願,發誓一定要斷除煩惱,這個決心很重要。
乃至吾未能,親滅此惑敵,
盡吾此一生,不應舍精進。
乃至我還沒有親自滅掉煩惱之前,盡我一生,絕不應該舍棄精進。
我們要把斷煩惱作爲此生中的首要目標,煩惱一定要自己親自滅除,因爲煩惱是自己的。佛陀、上師告訴我們滅除煩惱的方法,在修持滅除煩惱的過程中,又給我們幫助和加持,但是主因仍然是自己。有人說:“反正佛菩薩、上師悲心大,我不修法,他們也能超度我。”可是如果自己沒有善根,不具足被超度的因緣,即便是超度之後,該修持、該斷煩惱,還是要自己去做。超度不是隨隨便便的,福報很大、自己修持的人,超度很容易;如果煩惱深重,超度就很困難。斷煩惱,主因是自己,所以一定要發願斷除,乃至沒有親自滅掉煩惱怨敵之前,一定要精進。
精進的時間是“盡吾此一生”,乃至有生之年中,不應該舍棄精進認真修持。斷煩惱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乃至未滅煩惱之前,用一生的時間、一生的精進、一生的努力進行修行。不能修持一兩天或幾個月、幾年沒有效果,就疲厭、麻木了。衆生有惰性,想很快看到效果,如果沒有效果,就說修持沒有什麼用。但有些大事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看出效果的,不像刀一砍馬上出血,立刻見到效果。要斷除無始劫來的煩惱,和自己的心基本成爲一體的這個煩惱,(當然,煩惱和心不可能真正成一體,但這裏說它的影響力之深。)把煩惱的勢力從強到弱逐漸減化,最終從心上分離掉,不太容易,但不是不可能,而是必須付出很多努力。雖然也有一生成就的方法,但此處說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所以要“盡吾此一身,不應舍精進”。如果此生中能夠滅掉煩惱,那就一生精進;如果此生不能滅掉,進入後生也不應該舍精進。只要煩惱存在一天,就給我們帶來危害,因此今生中沒有滅掉煩惱,後世還要繼續修持,乃至徹底滅掉爲止。我們發下這個誓願非常重要。
修學佛法應該有正確的觀念。修習佛法不是修持之後能給我帶來一些安慰、快樂等,而是讓我們覺悟,覺悟的同時煩惱必定消除。覺悟和消除煩惱是兩面,一個是證,一個是斷。斷了煩惱不覺悟不可能,覺悟時不斷除煩惱也不可能。所以我們要認清:學習佛法最大的利益是什麼?不要認爲它是讓我發財的捷徑,或者得到快樂的捷徑,這都是沒有了解真正佛法的內涵。當然,如果你行持佛法中的善業是可以發財的,後世也能得到很好的結局,但這不是佛法最主要的目標。它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幫助衆生滅掉煩惱,告訴衆生滅掉煩惱的殊勝竅訣。短期發財和真正滅掉相續當中煩惱的目標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所以不能爲了眼前一點小利,放棄最主要的大利。所以滅除煩惱、終極的自在或覺悟,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真正目標,這是共同說法。從大乘不共說法而言,是爲了度化衆生、利益衆生爲目的,實際上只是不同的側面。所以說盡此一生不應該舍棄精進。
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惱心,
是故未滅彼,壯士不成眠。
和世間上的嗔心對比,世間人“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惱心”。“微小害”不能理解成別人瞪你一眼,或者踩你一腳,而是世間當中給你造成的傷害:可以是一般的、普通的傷害,也可能是很大的傷害。比如:殺害了你的家人或者侵吞了你的家産,盡管看起來是很大的傷害,但和整個輪回的痛苦相比,可以理解成微小傷害。但不管是廣義上的微小害,還是真實的微小害,既然對衆生做了微小的傷害,尚且生嗔惱心,比如:沒學過安忍的人,心相續很狹隘,容不下任何事情,乃至沒有報複對方,沒有真實消滅對方之前,這個所謂的壯士、英雄,夜不成眠,輾轉反側,只想著使用怎樣的計策去傷害對方、報複對方;頭腦聰明的人,設連環計,一步步去報複、傷害對方;有些人沒有計劃,躺在床上妄想:對方如果死了最好,吐血了最好,或家人全部死光最好,發一些毒誓、念毒咒。不管怎樣,他們一定會在沒有消滅對方之前,不停的報複。這個比喻是說:既然世間人在給自己造成小傷害的怨敵沒有消滅之前,他都這樣夜不成眠,更何況無始以來的相續中的怨敵、一直傷害自己的怨敵,在沒有親自把這個怨敵消滅之前,怎麼可能安心睡覺?怎麼可能快快樂樂地生活?我們有這麼大的怨敵沒有消滅,是很難快樂安心地生活的。
這個時候我就要想:怎樣一步步消滅煩惱,應該有計劃。從修道次第的角度來講,第一步消滅粗大的煩惱,必須要通過出離心的教言,通過修四厭世心,把最粗大的貪著輪回的煩惱壓製住;然後修菩提心再把微弱的我執、我愛執的煩惱壓製住;然後最細微的分別念,通過空性來對治。定完計劃之後,就要實踐這個計劃。首先要認認真真修四種厭世心,修持四加行,讓內心當中産生強烈的出離心。有強烈的出離心,對世間上的很多事,比如發財等就不會有興趣。慈城羅珠堪布在《慧燈之光》中講到:所謂的出離心是指即便擁有很多的財富,因爲了知無常,假如下一刹那讓你放棄掉,你都沒有什麼執著,當有這種心態時,就有了出離心。修出離心的人,可以有很少的財産,可以很窮。富裕的人,也同樣可以具有出離心,擁有很多財富的同時,只要不貪著,隨時可以放棄,有強烈的無常觀,這也是有出離心。有了出離心後,就不會貪著世間,有就使用,沒有就放棄,對粗大欲妙的執著很小。然後進一步去修持菩提心,打破我愛執,再通過修持空性的方式一步步修,內心中煩惱及煩惱的種子習氣,逐漸可以完全消滅。要製定這樣的修行計劃,如果沒有這個計劃,亂修或者根本不知怎麼對治,不去實踐,煩惱還是很難對治的。看一看世間上的人,對微小的傷害都夜不成眠,而對于煩惱這麼大的怨敵,我們怎能沒有一點精進?應該要有精進心,所以要披上斷惑的盔甲。
本課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43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