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43课
现在学习第四品不放逸,不放逸是修行菩萨道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无论修学任何善法,都需要具足不放逸。不放逸是修法的根本。放逸会使心处于散乱、不知取舍的状态,失坏修行者的身份;只有处于不放逸、谨慎取舍的状态中,才可以提醒自己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应该想,哪些不应该想。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尽量多听闻、多学习,才能了知取舍之处。如果没有学习《入菩萨行论》,就无法了知本论所讲的佛法精要和修行方式,进而无法生起由闻慧和思慧所引发的殊胜定解。没有定解,观修时就没有所缘境。没有闻思修,怎么可能无因无缘地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任何一种果法,都必须依靠因缘的累积而获得。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果,也必须具足因缘,此因缘就是闻思修。如果圆满具足听闻、思维、修行,就可获得解脱,不具足或部分具足,想要获得解脱果是根本无法承办的。
现在我们处于因缘法中,我们要牢记,世界上任何事的出现,都是某种因缘累积的结果,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痛苦还是快乐、解脱还是轮回,这些果法、现象的出现绝对不是无因无缘的。解脱者有解脱的因缘,轮回者有轮回的因缘。比如:轮回中堕入地狱的果报已经出现,一定是圆满具足了堕地狱的因缘。我们要成为一名修行者、解脱者,必须要让解脱的因缘圆满。修学佛法离不开因缘,如果我们百分之百地相信“缘起”,就会尽量圆满安乐的因缘、解脱的因缘,尽量避免堕恶趣的因缘、轮回的因缘。
因缘和果法之间的关系,佛菩萨在经论中讲得非常清楚。如果想要解脱,出离心是一大要素。有了出离心,轮回的因缘就相对中止了。虽然中止了新生的轮回因缘,但不代表也中止了相续中以前的因缘,所以,要进一步修持更伟大的菩提心、空性慧等一切善妙的因缘。如果今生中完全具备、圆满这些因缘,就会在今生中获得解脱果;如果在后几世中具足这些因缘,就会在后几世中获得解脱果;如果一直不修持,不具备这些因缘,我们就会一直轮回,不会无因无缘获得解脱。调伏烦恼、修持菩提心,一定能圆满解脱因缘。
我们现在所学的法,都属于因缘法,绝不可能无因无缘地显现某种现象、某种果。掌握“因缘法”,对佛弟子、修学者来讲相当重要。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只会成熟在自己身上:你做的所有解脱道的事情,只会成熟在你身上;你做的种种违背因果的事情,也会成熟在你自己身上。通达此理,我们会非常小心取舍、精进修行,不再需要旁边有人督促:“你今天必须要修这个法、那个法”,或者:“你今天必须要精进……”。因为你诚信因缘法,深知不论什么因缘,哪怕一个小小的善因善缘,也会成熟安乐果;一个小小的恶因恶缘,也会带来痛苦,成为修道的障碍。
无始以来,我们沉陷于烦恼深重的状态中,就是因缘积累的结果。我们要调伏烦恼,不让烦恼出现,必须要具足调伏烦恼的因缘,所以我们要认识烦恼,修持断烦恼之道。如果因缘具足,果不可能不出现。但是,如果眼高手低,只想着解脱道如何快乐,佛成道之后如何显神通,而完全忘记佛菩萨在因地时如何修持,这就错了。佛菩萨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传记:如佛陀的传记,八大菩萨的传记,还有汉地、藏地、印度等高僧大德修行的传记,虽然我们喜欢看他们修行获得的成就和度化众生的事迹,但更应该看的是他们修行的历程,也就是看他们怎样累积解脱因缘的过程。
在米拉日巴尊者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累积的成就要素:首先具备了坚不可摧的信心;其次,具足了调伏内心的窍诀,掌握了大手印;也具足了修行窍诀的要素,不屈不挠地精进,他的精进从未丢弃过,这些因缘都具足后,一生成就绝对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现象的发生一定是因缘累积的结果。其他祖师的传记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
《白莲花论》中几乎没讲佛陀成佛后如何,大量篇幅所讲是佛陀因地时如何修行的事。为什么要讲因地时如何修行?因为因地最重要,是累积成佛因缘的过程。这对我们最具有启发意义,一方面要对佛果产生信心——看佛陀成佛后的事迹,引发我们对成佛的信心;另外也需要看佛陀成佛之前做了什么。在佛经里,佛陀不仅宣说如何发出离心、菩提心,如何修持“般若”等修行方式,还宣讲了自己如何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有很多的公案我们可以参考。我们除了看精彩故事之外,还要看故事里讲述的怎样修行的道理,后学者应挖掘出内在的启示。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初学者修学一段时间后,如果没有出现任何改变、任何验相,会觉得修学佛法没有用处。但我们应了知佛果是极为殊胜的,它需要累积广大的资粮,绝不是随便修持几天就可成就,没有投机取巧的机会,不是佛菩萨更眷顾谁的问题,佛没有偏袒任何人。佛开出修行的药方,方法是相同的,关键要看谁认真执行了,谁努力累积了成熟的因缘。因缘成熟,果就会出现,如果在此过程中投机取巧,只是做形象上的修行者,佛菩萨说这无有意义。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意义,而是说相似的、形象上的修行,对圆满成就的因缘没有真实意义。
作为修行者,应该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积聚这些因缘,其他人没有办法帮助我们,只有自己老老实实地去圆满一个又一个的要素,圆满一个又一个的因缘,这样才会落实在自相续中,即便不求任何果位,果位自然会出现,如果因缘不成熟,即便天天想得到果位也不会出现。虽然是很简单的道理,但也关系到佛教深刻的内涵,只有真正懂得“因缘法”,知道不论什么事情:成为世间人、伟人、小乘行者,乃至菩萨、佛,无一不是因缘累积的结果,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因缘不同,不同的因缘决定不同的结果,但没有因缘绝不可能有结果。我们要成佛、要度众生,这种想法固然好,但我们要反问自己:我现在是在积累度众生、成佛的因缘吗?我们做因缘是随随便便地做,还是很认真地做?只有这样问自己,才会反观自己修行到底怎样。我们在调伏烦恼、修菩萨行的过程中,要牢记这一点。
现在有些人在修持佛法或皈依三宝、皈依大乘之后,想马上出现好的现象:身体健康,风调雨顺,家庭和睦……,如果没有出现这些结果,就觉得佛法不灵、不管用。佛法并不是法术,佛法讲的是因果规律,怎样圆满缘起的方法。所以在皈依三宝、学佛之后,相续中的烦恼、习气还很多,只做表面上的皈依和修持就想有很大的转变是不可能、不现实的。
我们在世间做任何一件事,没有成功之前都会遇到很多违缘、障碍,但无论如何会继续下去,因为我们知道要成就一件大事,总会有违缘出现,所以会忍受一切。同理,修学佛法是趣入解脱的大事,它具有安乐的自性,远远超胜世间中的任何一种大事业,因此,需要很大的福报和长期修行。在此过程中,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家庭出现问题,工作出现不顺利,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并不是佛法带来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就具足这些因缘。现在虽然学佛,可我们还是凡夫,并不是一学佛马上就成为圣者,我们相续中的烦恼还存在,这需要通过不断地修持,逐渐改变自相续,有了这种心态就会有长期修持的决心。反之,觉得皈依了三宝、学了佛法,就应该给我们带来一切的快乐,如果出现一点点违缘、障碍,就认为佛法不好、不灵验……就放弃学佛,这对佛法本身不会有伤害,但对自己是很大的损害,因为佛法告诉我们如何取舍及很多正确的道理,如果坚持修下去就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如果放弃就等于放弃此利益,从这方面讲,有很大的伤害。这种伤害不是佛法对您有什么惩罚:不是你不学,佛就不高兴,会惩罚你;学了,佛就很高兴,给你奖赏,赐你吉祥,并非如此。
在修学佛法过程中,不管是长期修学者还是初学者,都要把这个问题仔细地思维清楚,这样我们就会坚定决心,继续修持佛法,纵然遇到任何危险,再多的违缘,我们都有战胜它的决心。
壬二、作意烦恼非为所依:
无始相续敌,孽祸唯一因,
如久住我心,生死怎无惧?
为什么说烦恼非为所依之处?我们继续讲烦恼对我们的过患,对我们的伤害,然后我们就能够了知烦恼不是我们的所依之处,以后不能再依靠它。不但不能依靠烦恼,而且根本不能够与它共存,如果与它同在,感受到的只有痛苦、恐惧而已,不会有任何的安乐。
第一个颂词:如果不消除烦恼的话,在轮回中一定只有痛苦、只有恐惧,第二个颂词:如果烦恼住在我心中,就不会有真实安乐可言。
“无始相续敌”:“无始”是指时间特别长,通过我们的分别念已经无法找到开始,佛陀为了避免我们做无意义的追寻,所以佛陀就说“无始”,无始以来就是这样。因为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即便知道答案,对我们修行也没有任何帮助。还不如告诉我们:现在就调伏你的心,不管烦恼的起始时间,如果现在能够中止烦恼,以后就不会再烦恼。佛陀在很多教言中说:我们关注心的当下,关注怎样截止烦恼流,这是现在我们应做的事,而寻找烦恼的开始,对我们修行者没有任何意义。佛陀打了个比喻:一个人在战场上被毒箭射中,他最应做的事情是什么?应该马上请医生把箭拔出来,疗毒、疗伤。这是他现在应做的事,而且是正确的事,因为他的时间不多,没有耽误的资本,但如果伤者不做正事去而观察箭是谁射的?箭的竹子从哪里来的?铁的箭头是谁做的?毒从哪里来的?想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还没搞清楚就死了,所以不必要做没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的时间,相当于战场上被毒箭射中的人一样,时间已经不多了,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断除烦恼上,把烦恼毒去除,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去…
《《入菩萨行论》第43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