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寻找烦恼的来源到底是怎样?有多久?这些问题我们根本无法得知,即便找到了又怎样?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应该抓紧时间调伏烦恼。佛经中经常讲的“无始”就是这个意义。
“无始相续敌”:从无始以来,相续不断地伤害我们的怨敌。“孽祸唯一因”:唯一的因就是烦恼,任何一个痛苦,任何一种伤害,都是由烦恼发动的。我执、我爱执,还有贪、嗔、痴等方面都归属在烦恼中。如果这些孽祸唯一的来源长久住在我心中,“生死怎无惧”?我在轮回中怎能没有畏惧?怎能不害怕轮回而兴高采烈、无忧无虑安住?
这是引导我们思维:我的相续中还盘据着一条烦恼毒蛇,无始以来经常伤害我,心中有这条毒蛇我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假如我们在家里发现一条毒蛇,乃至于没有把它赶出去、没有亲眼看到它消失之前,我们不可能有安乐,不可能不畏惧。同样,我们内心中长期居住着一条烦恼毒蛇,又怎么高兴得起来?以前根本不了知事情的真伪,天天无忧无虑地过日子,没把修持佛法当做重要的事情。
如果有人想:我情愿不知道,这样还可以有好心情,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但现在学了这个颂词,我知道内心有烦恼后,就开始恐惧,再也高兴不起来,所以还不如不学习。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不管你知不知道,烦恼怨敌都会一直存在我们心中,并对我们做伤害,与其视而不见,麻痹自己,还不如早点对治它,否则我们会长期感受地狱、饿鬼等痛苦。所以知道内心中存在着烦恼怨敌,烦恼毒蛇,也知道所有痛苦、迷惑都是它引起,以后会带来更多麻烦,因此,现在必须发现它、对治它、与它作斗争。这样,短期内似乎不快乐,但早发现、早对治,就不会无终止地感受它的伤害。为此,我们不能假装它不存在,还在兴高采烈地生活。所以与其假装它不存在,还不如现在主动对治它。此处主要是讲如果心中有烦恼,在生死轮回当中不可能“无惧”。下面讲只要烦恼在我们心中,就不可能有真实的安乐可言。
生死牢狱卒,地狱刽子手,
若皆住我心,安乐何能有?
“生死牢狱”:“生死”就是轮回。整个生死犹如牢狱一样,关在牢狱中的犯人是不会有安乐的,有些牢狱很狭窄、很潮湿,条件非常不好。但据说有些国家的监狱条件很好,什么设施都有,即使设施好点,也许痛苦暂时少点,但无论是设施好的监狱,还是不好的监狱,都有一个共性:没有自由,没有自由是共同的痛苦,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有牢狱,里面的犯人是没有自由的,暂时的一点点安乐,相对于失去自由来讲,不算是真实的安乐,因为有了自由才有真实的安乐。
整个生死轮回就像一个大的牢狱,众生就像牢狱里面的犯人,能不能从牢狱中出去,关系到众生有没有真实的安乐。住在牢狱中是没有真实安乐可言的,如果能从牢狱中出去,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在。烦恼犹如狱卒,像监狱中的看守,时时刻刻盯着里面的犯人,不让他们出去,限制他们的行动。把整个生死轮回比喻成牢狱,我们能不能获得真实快乐?能不能获得自在?就看你能不能真正从生死牢狱中出去,如果烦恼住在我心中,让众生没有办法从生死牢狱中出去,一直关在生死牢狱中,怎么有快乐可言
“安乐何能有”?
监狱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比较苦,环境不好,天天还要挨打、受折磨;另一种条件好一点。这就相当于生死牢狱——六道轮回中的善趣和恶趣一样:恶趣的众生,它的牢狱就很痛苦,比如:地狱、饿鬼、旁生,天天受苦,没有快乐;人道、阿修罗道、天道相当于条件好的监狱,有一些安乐。尤其是天道,快乐还比较多、比较明显。但六道众生有个共性--都没有出轮回,都没有真正得到身心自在,这是什么原因?其实每个众生心中都有狱卒在把守,也就是都有烦恼。如果不调伏内心中的烦恼,“安乐何能有”?怎么可能有安乐可言?虽然暂时在天道中、人道中有一点安乐,但这种安乐没有脱离轮回,还没有获得真正的自在,怎么可能是真实的安乐呢?不可能是真实的安乐。
轮回中充满苦苦、变苦、行苦,三苦周遍整个轮回。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讲:整个轮回就象不净室一样,不可能有香气。佛陀在经典中讲到:整个轮回犹如针之尖。就象缝衣针的针尖,处在针尖上面,怎么可能安乐?还有些经典中讲:整个轮回犹如罗刹洲一样。布满罗刹的罗刹洲,怎么可能有快乐可言?绝对不可能有。所以“生死牢狱卒”住在我心中,不可能快乐。还有“地狱刽子手”——在地狱中的牛头马面,把众生用刀叉叉起来,扔到铁锅、油锅里,抛到利刀铺满的道路上,使他们感受各种痛苦,他们是负责行刑的刽子手,他们不消失,苦没有办法消失,而地狱刽子手住在我心中,地狱刽子手是谁?就是烦恼,如果有了烦恼就会堕地狱、就会受苦。其实堕地狱受苦完全是自己心中的业变现的,这些刽子手是从烦恼的因缘而来,如果没有烦恼,不造业就不会堕地狱。
烦恼就像刽子手,经常给我们施予痛苦,现在“地狱刽子手”--烦恼一直住在我们心中,怎么可能有安乐?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烦恼,这个烦恼如果不提早调伏,地狱的痛苦迟早会显现。犹如刽子手一样的烦恼就住在我心中,随时可能爆发,我们处在这种环境中,是不可能有安乐的。
我们一定要认真地思维,如果不调伏烦恼,只有死路一条;如果从现在开始修持调伏烦恼之道,绝对有希望、有机会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真正跳出生死牢狱,完全摧毁整个地狱,杀死刽子手,不让他再去伤害众生。如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通过修持调伏烦恼之道,已经成功地从轮回的生死牢狱中越狱,完全超离了轮回,不但自己解脱,并且留下了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道理。就像在牢狱中成功越狱的犯人,为后人留下了越狱的方法,后人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越狱。甚至还有很多佛、菩萨的化身,纷纷化现到我们身边,亲自带领我们去修持超越生死牢狱的解脱之道。就像上师、善知识,他们早已脱离轮回,但看到生死牢狱中的苦难众生,没办法忍受他们的痛苦,便化身成人的形象、与我们相同的样子来到我们身边,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告诉我们解脱之道。
所以,现在我们不管是直接在上师面前听闻佛法,还是通过光盘听闻,都是在学习怎样从生死牢狱中脱离的方法,正如《入菩萨行论》这部殊胜的论典,就是告诉我们怎样从生死牢狱中脱离,怎样彻底摆脱地狱刽子手的殊胜方法。
关键要看自己:第一、看我们愿不愿意从牢狱中脱离。当真正了知轮回的痛苦后,没有人不愿解脱。只不过有时被轮回假象迷惑,觉得轮回没有痛苦,没有出离的必要,其实这是对轮回的本性不了解。就如以前佛经中记载:商人被黑风吹到罗刹洲,罗刹女变成美女,和商人结婚、生子,拥有很多的珠宝,商人们觉得罗刹洲很快乐,没有出离的必要。但他们不知道这是圈套,如果有新的商人到来,罗刹女就会把以前的丈夫吃掉,其实他们时刻处在危险、痛苦中,但他们并没有发现真相,而被假象迷惑,觉得没有解脱的必要。所以现在众生不观察,也会觉得轮回很舒服、很快乐,家庭幸福,物质丰富,没有出离的必要,实际并不是这样,这只是假象而已。我们应该了知真相,要希求出离轮回。
第二、相不相信出离轮回的教言。如果我们真的想从轮回中解脱,就会对能帮助解脱轮回的教言感兴趣,这时才会认真地学习、分析、观修《入菩萨行论》中的殊胜教言,依此修持,即可解脱,否则将会继续流转轮回。
前面描绘了烦恼的可怕,之后,我们要逐渐生起断除烦恼的意乐。
辛二(生起断除欲乐)分三:一、披上断惑盔甲;二、莫因痛苦而厌倦;三、坚持不懈对治烦恼。
“披上断惑盔甲”:指发誓愿,是说自己发起誓愿:一定要断除烦恼,不被违缘所转。因为战士披上铠甲之后,他在冲锋献阵时,才不畏惧刀剑。现在和烦恼作战的过程中,也需要盔甲---发起殊胜誓愿,发誓一定要断除烦恼,这个决心很重要。
乃至吾未能,亲灭此惑敌,
尽吾此一生,不应舍精进。
乃至我还没有亲自灭掉烦恼之前,尽我一生,绝不应该舍弃精进。
我们要把断烦恼作为此生中的首要目标,烦恼一定要自己亲自灭除,因为烦恼是自己的。佛陀、上师告诉我们灭除烦恼的方法,在修持灭除烦恼的过程中,又给我们帮助和加持,但是主因仍然是自己。有人说:“反正佛菩萨、上师悲心大,我不修法,他们也能超度我。”可是如果自己没有善根,不具足被超度的因缘,即便是超度之后,该修持、该断烦恼,还是要自己去做。超度不是随随便便的,福报很大、自己修持的人,超度很容易;如果烦恼深重,超度就很困难。断烦恼,主因是自己,所以一定要发愿断除,乃至没有亲自灭掉烦恼怨敌之前,一定要精进。
精进的时间是“尽吾此一生”,乃至有生之年中,不应该舍弃精进认真修持。断烦恼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乃至未灭烦恼之前,用一生的时间、一生的精进、一生的努力进行修行。不能修持一两天或几个月、几年没有效果,就疲厌、麻木了。众生有惰性,想很快看到效果,如果没有效果,就说修持没有什么用。但有些大事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看出效果的,不像刀一砍马上出血,立刻见到效果。要断除无始劫来的烦恼,和自己的心基本成为一体的这个烦恼,(当然,烦恼和心不可能真正成一体,但这里说它的影响力之深。)把烦恼的势力从强到弱逐渐减化,最终从心上分离掉,不太容易,但不是不可能,而是必须付出很多努力。虽然也有一生成就的方法,但此处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所以要“尽吾此一身,不应舍精进”。如果此生中能够灭掉烦恼,那就一生精进;如果此生不能灭掉,进入后生也不应该舍精进。只要烦恼存在一天,就给我们带来危害,因此今生中没有灭掉烦恼,后世还要继续修持,乃至彻底灭掉为止。我们发下这个誓愿非常重要。
修学佛法应该有正确的观念。修习佛法不是修持之后能给我带来一些安慰、快乐等,而是让我们觉悟,觉悟的同时烦恼必定消除。觉悟和消除烦恼是两面,一个是证,一个是断。断了烦恼不觉悟不可能,觉悟时不断除烦恼也不可能。所以我们要认清:学习佛法最大的利益是什么?不要认为它是让我发财的捷径,或者得到快乐的捷径,这都是没有了解真正佛法的内涵。当然,如果你行持佛法中的善业是可以发财的,后世也能得到很好的结局,但这不是佛法最主要的目标。它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帮助众生灭掉烦恼,告诉众生灭掉烦恼的殊胜窍诀。短期发财和真正灭掉相续当中烦恼的目标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所以不能为了眼前一点小利,放弃最主要的大利。所以灭除烦恼、终极的自在或觉悟,才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真正目标,这是共同说法。从大乘不共说法而言,是为了度化众生、利益众生为目的,实际上只是不同的侧面。所以说尽此一生不应该舍弃精进。
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恼心,
是故未灭彼,壮士不成眠。
和世间上的嗔心对比,世间人“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恼心”。“微小害”不能理解成别人瞪你一眼,或者踩你一脚,而是世间当中给你造成的伤害:可以是一般的、普通的伤害,也可能是很大的伤害。比如:杀害了你的家人或者侵吞了你的家产,尽管看起来是很大的伤害,但和整个轮回的痛苦相比,可以理解成微小伤害。但不管是广义上的微小害,还是真实的微小害,既然对众生做了微小的伤害,尚且生嗔恼心,比如:没学过安忍的人,心相续很狭隘,容不下任何事情,乃至没有报复对方,没有真实消灭对方之前,这个所谓的壮士、英雄,夜不成眠,辗转反侧,只想着使用怎样的计策去伤害对方、报复对方;头脑聪明的人,设连环计,一步步去报复、伤害对方;有些人没有计划,躺在床上妄想:对方如果死了最好,吐血了最好,或家人全部死光最好,发一些毒誓、念毒咒。不管怎样,他们一定会在没有消灭对方之前,不停的报复。这个比喻是说:既然世间人在给自己造成小伤害的怨敌没有消灭之前,他都这样夜不成眠,更何况无始以来的相续中的怨敌、一直伤害自己的怨敌,在没有亲自把这个怨敌消灭之前,怎么可能安心睡觉?怎么可能快快乐乐地生活?我们有这么大的怨敌没有消灭,是很难快乐安心地生活的。
这个时候我就要想:怎样一步步消灭烦恼,应该有计划。从修道次第的角度来讲,第一步消灭粗大的烦恼,必须要通过出离心的教言,通过修四厌世心,把最粗大的贪着轮回的烦恼压制住;然后修菩提心再把微弱的我执、我爱执的烦恼压制住;然后最细微的分别念,通过空性来对治。定完计划之后,就要实践这个计划。首先要认认真真修四种厌世心,修持四加行,让内心当中产生强烈的出离心。有强烈的出离心,对世间上的很多事,比如发财等就不会有兴趣。慈城罗珠堪布在《慧灯之光》中讲到:所谓的出离心是指即便拥有很多的财富,因为了知无常,假如下一刹那让你放弃掉,你都没有什么执著,当有这种心态时,就有了出离心。修出离心的人,可以有很少的财产,可以很穷。富裕的人,也同样可以具有出离心,拥有很多财富的同时,只要不贪著,随时可以放弃,有强烈的无常观,这也是有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后,就不会贪著世间,有就使用,没有就放弃,对粗大欲妙的执著很小。然后进一步去修持菩提心,打破我爱执,再通过修持空性的方式一步步修,内心中烦恼及烦恼的种子习气,逐渐可以完全消灭。要制定这样的修行计划,如果没有这个计划,乱修或者根本不知怎么对治,不去实践,烦恼还是很难对治的。看一看世间上的人,对微小的伤害都夜不成眠,而对于烦恼这么大的怨敌,我们怎能没有一点精进?应该要有精进心,所以要披上断惑的盔甲。
本课就讲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43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