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什麼因和果之間的差別如此巨大?

  問:頂禮法師!您在講解《入行論》第七品“如嗜刃上蜜,貪欲無餍足”這句頌詞的時候,給我們引用過一個公案。說有一個人,因爲摸了少女的手臂,所以墮入地獄。我也看過一些公案,比如說有一位婆羅門,他因爲受到母親的教唆,侮辱了比丘,結果在後世當中,感受到“百頭之魚”的果報。作爲學佛的人,我有時候對因果生不起堅定的信解。爲什麼非常小的因,最終付出的代價這麼大?果怎麼會大于因千百萬倍?是不是佛教特地把果報誇大了?沒有學佛的人,覺得因果只是佛教徒勸世人止惡行善的一種方便方法,實際上並非真的如此。請法師開示一下,爲什麼因和果之間的差別如此巨大?

  生西法師答:以前佛在世的時候,也曾經出現過這個問題。有一次佛陀到一個地方去遊化,當地的國王因爲害怕佛陀把老百姓引入佛教,會舍棄以前的教派,所以就告誡手下的人,如果有人接待佛陀,就會被罰款。佛陀到了這個村子,因爲老百姓害怕被罰款的緣故,都不出來供養佛陀。有一位婆羅門女,她和佛有因緣,就給佛供養了一點很差的飲食。佛陀爲她授記說,通過供養這些飲食的緣故,以後你可以獲得很多人天悅意的善果,還可以成就殊勝的道果。當時旁邊有一個婆羅門聽了之後,說,佛陀爲了得到飲食,居然說這種妄語。只給佛供養了這麼一點點東西,怎麼可能得到這麼多的果報呢?

  佛陀問這個婆羅門,你有沒有去過城裏,有沒有看過尼拘樹?

  他說,看到過。

  佛陀問,尼拘樹有多大?

  他說,很大很大,尼拘樹下可以停放五百輛馬車。

  佛陀說,你看過它的種子嗎?

  他說,看過。

  佛陀問,種子有多大呢?

  他說,尼拘樹的種子比芥子還小。

  佛陀說,這麼小的種子,怎麼可能長出這麼大的樹呢?

  他說,這是我親眼看到的。

  佛陀說,同樣的道理,世間都有這樣的緣起。對于佛這種殊勝的對境,供養一件小小的東西,感得的果報也是百千萬倍,無量無邊的。

  其實世間的比喻也是這樣。“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春天的時候,一粒種子種下去,到了秋天的時候,收獲萬顆糧。這些事情其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有很多,難道是佛教徒編出來的嗎?不是這樣的。只不過很多人沒有去分析觀察,一個微小因得到無數果,這方面在莊稼、種子方面,它體現得非常的明顯。

  我們再看,世間上的人,有時候只是偷了一點點東西,把他關到監獄裏面好幾年,雖然他做的很少,但是後果很嚴重。外國有些人犯罪比較重,判了幾百年監禁。造罪的時間也是很短的,但是它的果很重。所以說在世間當中,也有很小的因,感受很大的果。世間上做善法也是同樣,有些見義勇爲的人,他做的事情很少,但是來自于社會的回報是很大的,這其實也有很多。業因果的問題,它是一種自然規律。前面我們也經常提到過,佛說,未做不遇,已做不失。不管是善因,還是惡因,業果都有輾轉增大的功能。

  我們通過佛陀開示,通過佛教公案、世間莊稼的比喻,都說明了造微小因成熟廣大果的情況。修法的時候,雖然因看起來很小,但是通過強大菩提心的攝受,所緣的衆生、所緣的境界無量的緣故,很小的一個行爲,以強大的善心攝受,它的力量也會再再增上。佛經當中,對于這個問題,以諸如此類的方式作了一些教誡。世間上的人也是這樣,雖然行爲很小,但是發心很惡劣,或者發心很賢善,都會有數倍于發心效應的截然不同的果出現。我們在分析的時候,都會産生一些定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